干支历的历史天干甲子干支(查天干地支之万年历)
为啥说我国古代的天干地支历是一种阳历呢?
太阳历又称为阳历,是以地球绕太阳公转的运动周期为基础而制定的历法。太阳历的历年近似等于回归年,一年12个月,这个“月”,事实上与朔望月无关。
阳历的月份、日期都与太阳在黄道上的具体位置较好地符合,依据阳历的日期,在一年中可以明显看出四季寒暖变化的情形;但在每一个月份中,看不出月亮的朔、望、两弦。
如这一世界通行的公历就是一种阳历,平年365天,闰年366天,每四年一闰,每满百年少闰一次,到第4百年再闰,即每四百年中有97个闰年。公历的历年平均长度与回归年只有26秒之差,要累积3300年才差一日。
更多阅读:
中华阴历是阴阳合历,月亮历(农历)论初一十五,天干地支是论太阳与地球关系,是阳历,24节气和十二月建是基本内容。
干支历的形成有一个过程,它由纪日开始。干支纪日早在商代的时刻就依然出现,春秋战国时代已采用十二辰纪月,而十二辰加时制度至迟西汉时已被采用。
西汉末到现在,一直用干支来纪年。唐以后,五代历书月名开始注以干支,北宋时又将十干十二辰配合以纪时,至此年月日时分别全以干支注记,干支历日趋完整。两千年来我国干支纪时与历法数序纪时既相互配合又各自成系统。事实上中历干支纪时系统是中国专有的阳历历法体系。
干支历是什么来的?跟阴历有啥关系?
在咱们国家商代的时刻就依然出现,春秋战国时代已采用十二地支纪月,而十二地支加时制度至迟西汉时已被采用。西汉末到现在,一直用干支来纪年。唐以后,五代历书月名开始注以干支,北宋时又将十干十二地支配合以纪时,至此年月日时分别全以干支注记,干支历日趋完整。干支历以立春为岁首,年长即回归年,用24节气分解出十二个月(即寅月、卯月、辰月等),每一个月含有两个节气,没有闰月。干支历与地球环绕太阳的周期运动有关,它能体现出春夏秋冬四季的气候变化。从古至今,干支历一直为中国和民间所普通认识,使用于天文、风水、命理、选择术和中医等科目上,并为历朝历书(即黄历)所记录载入。以清朝官修史书《清实录》为例,书中的天干地支纪年均以立春为分割点:如中华书局影印《清实录》之第十七册,乾隆实录之第九册,第五73页,乾隆二十七年十二月廿二日(庚戌)立春,《实录》的记录载入是:“庚戌。是日癸未年 立春。”另见清代《红楼梦》第九十五回:“是年甲寅年十二月十八日立春,元春薨日是十二月十九日,已交卯年寅月”,这里更是明确地指出干支历在纪年纪月时的转换点。而阴历和干支历是两种不一样的历法,两者在年份起点、月份划分规则、每一年天数等都不相同。因为民国后使用了公历,不少民众包括极个别所谓专业人士在历法知识上的欠缺,所以两者常被混淆。事实上不能由于历书中同时记录载入这两种历法就认为阴历就是干支历,假若再过数百年,岂不公历都包括阴历?只因此刻社会都以公历为主导。
干支历:又称节气历或中国阳历
干支历是一种历法,在咱们国的使用有悠久的历史。干支历的纪年、月、日和时所出现的时代并不相同,但可谓是完备于宋代。历代历书均有对其明确的记录载入。而阴历其实也就是说应叫夏历,自民国起推翻清统治后沿用时宪历,那个时候就叫夏历,只是到了建国后,发生了文化XXX,改成这个不论不类之名字。阴历是数序纪时的方式,即初1。十五,月日由月相确定,年是不定的。而干支历属于纯阳历,月份划分由24节气确定,节气又由太阳确定,与月亮无关。干支即如甲子、乙丑等等。在古时候即文献记录载入从我国夏代就已经存在并使用,含有丰富古老的神秘色!!!
干支历的元年是哪一年?历史上第1个甲子日是从哪一天开始的?
自东汉建武三十年,即公元54年起,干支纪年法实际施行(当然颁布行政诏令强行统一民间的历法是在多年之后),该年是甲寅年。至于说甲寅年之前的年头都是怎么来的,即是向前倒推,算出来的。要了解一个逻辑,并 不是先有“甲子”,而后才有其它年份;俺们是可以从甲子退出某一年的天干地支,同时还可以用甲寅或任何别的年份精密推算出该年的天干地支。公元前2697年,于中华始祖黄帝建国时,命大挠氏窥探天地之气机,探究五行(金木水火土)),始作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十天干,及子(zǐ)、丑(chǒu)、寅(yín)、卯(mǎo)、辰(chén)、巳(sì)、午(wǔ)、未(wèi)、申(shēn)、酉(yǒu)、戌(xū)、亥(hài)十二地支,互相配合成60甲子用为纪历之符号。依据《五行大义》中记录载入,干支是大挠创制的。大挠“采五行之情,占斗机所建,始作甲乙以名日,谓之干,作子丑以名月,谓之枝。有事于天则用日,有事于地则用月。阴阳之别,所以有枝干名也。”十天干与太阳出没有关,而太阳的周而复始周期,对万物产生着直接的作用与影响。目前中国历史有确切纪年的是公元前841年,当年是庚申年。公元前837年是甲子年。 当然干支纪年的起始更早,甲骨文中已有使用,但没有确切的起始记录载入。目前中国历史有确切纪年的是公元前841年,当年是庚申年。公元前837年是甲子年。 当然干支纪年的起始更早,甲骨文中已有使用,但没有确切的起始记录载入~
干支历的源头
干支历干支历,又称阴历、星辰历、甲子历等,是一种用60组均不相同的干支标记年月日时的古老历法。干支历法由来已久、深奥莫测,包含了深奥的宇宙星象密码。干支历主要由干支纪年、干支纪月、干支纪日、干支纪时四部分组成。从立春至下一立春为一岁,它以立春为岁首,交节日为月首。十天干和十二地支依次相配,组成六十个基本单位,形成六十循环的纪元法;十二月建和24节气是其基本内容。干支历法将一岁划分为十二月建(十二月令),“建”代表北斗七星斗柄顶端的指向;24节气与十二月建是干支历的基本内容。24节气与十二月建是干支历的基本内容,24节气是的北边斗星斗柄旋转指向确定,所以这个历法亦有星象学家称作“星辰历”。因为60干支以甲子为首,所以干支历又称为甲子历。古代人们以天干地支来作为载体,天干承载的是天之道,地支承载的是地之道;在天成象,在地成形,在人成运;干象天而支象地,万物虽长于地上,不过万物的荣盛兴衰却离不开天。天干地支包含了深奥的宇宙星象密码。明代著名史学家万民英依据我国上古文献文记录载入天皇氏时代发明干支,在其著作《三命通会》中有详细记录载入。十干曰:阏逢、旃蒙、柔兆、强圉、著雍、屠维、上章、重光、玄黓、昭阳。十二支曰:困顿、赤奋若、摄提格、单阏、执徐、大荒落、敦牂、协洽、涒滩、作噩、阉茂、大渊献。这一发明作用与影响深远,后世用于历法、术数、计算、命名等各方面。在之后的传承中,黄帝时代(有说是汉代)把干支之名简化为一个字,在《史记》《尔雅》等均有对照关系的记录载入,但是《史记》与《尔雅》的版本不一样。⓶简化后的“干支”。“十天干”即: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十二地支”即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十干古称十日,十二支古称十二辰。
干支历的知识有哪些?
干支历,又称甲子历、节气历或中国阳历。它是以60组干支纪年、纪月、纪日、纪时。干支历以立春为岁首,交节令为月首,年长为一回归年,用十二个节令分解出十二个月,每一个月含有两个节气,没有闰月。因为干支历采用从甲子开始到癸亥结束的60组干支标记年月日时,60组干支无限循环,因此这60组干支又叫60花甲子。
60甲子及纳音:甲子乙丑海中金,丙寅丁卯炉中火;戊辰己巳大林木,庚午辛未路旁土;壬申癸酉剑锋金,甲戌乙亥山头火;丙子丁丑涧下水,戊寅己卯城墙土;庚辰辛巳白腊金,壬午癸未杨柳木;甲申乙酉泉中水,丙戌丁亥屋上土;戊子己丑霹雳火,庚寅辛卯松柏木;壬辰癸巳长流水,甲午乙未砂中金;丙申丁酉山下火,戊戌己亥平地木;庚子辛丑壁上土,壬寅癸卯金箔金;甲辰乙巳佛灯火,丙午丁未天河水;戊申己酉大驿土,庚戌辛亥钗钏金;壬子癸丑桑松木,甲寅乙卯大溪水;丙辰丁巳沙中土,戊午己未天上火;庚申辛酉石榴木,壬戌癸亥大海水。
干支纪年:干支纪年以24节气之立春为年分界线,用60组干支进行标注。从甲子年到癸亥年按顺序排列,癸亥年结束后又从甲子年开始循环。纪年的该组干支称为年柱。干支纪月:干支纪月以十二节令分解出一年中的12个月份。交立春为寅月,交惊蛰为卯月,交清明为辰月,交立夏为巳月,交芒种为午月,交小暑为未月,交立秋为申月,交白露为酉月,交寒露为戌月,交立冬为亥月,交大雪为子月,交小寒为丑月。干支纪日:干支纪日用60组干支进行标注。从甲子到癸亥依次按顺序纪日,到癸亥日结束后又从甲子日开始循环。纪日的该组干支称为日柱。干支纪日以23点为两日的分界点,即从23点为新的一天的开始。干支纪时:一天十二个时辰,每个时辰分为八刻,一昼夜为九十六刻。清初引用西法,把一昼夜分为24小时,一个时辰等于两个钟头,每小时等于四刻,每刻等于十五分钟。
干支历,又称节气历或中国阳历。它是一种用60组均不相同的干支标记年月日时的历法。干支历主要由干支纪年、干支纪月、干支纪日、干支纪时四部分组成。它以立春为岁首,交节日为月首。年长即回归年,一节为一个月。因为60干支以甲子为首,所以干支历又称为甲子历中国出现干支纪年、纪月、纪日和纪时的年代均不相同。 在古时候,人们采用干支纪日或纪月时,开头大约只是单一河南安阳殷墟出土的甲骨文干支表河南安阳殷墟出土的甲骨文干支表地使用干或支。以后就将干支配搭起来使用。干支纪日是现今历史上最长的纪日法,据考从伏羲氏就会开始有创建,从我国古代的夏朝就已经开始使用。殷墟甲骨卜辞中,就载有大量用于纪日的天干地支记录。但因材料的缺失,我们并不能完整串联到商代的天干地支纪日。后来延续的纪日元支是依据古时候历史典籍《春秋》中所记录载入的日食时间,即从春秋时候鲁隐公三年(公元前720年)二月己巳日开始起算到现在的。接着,春秋战国时代已采用十二辰(地支)纪月 。在之后的《礼记》、《史记》、《淮南子·时则训》等古籍中皆有如此的记录载入:“春建寅卯辰,夏建巳午未,秋建申酉戌,冬建亥子丑之月也。“而十二辰加时制度至迟西汉时已被采用。西汉末到现在,一直用干支来纪年。唐代以后,五代历书(即黄历)月名开始注以干支,北宋时又将十干十二辰配合以纪时,至此年月日时分别全以干支注记,干支历日趋完整。
中国天干地支历法始于何时?
天干地支,简称为干支,源自中国远古时代对天象的观测。十干曰:阏逢、旃蒙、柔兆、强圉、著雍、屠维、上章、重光、玄黓、昭阳。十二支曰:困敦、赤奋若、摄提格、单阏、执徐、大荒落、敦牂、协洽、涒滩、作噩、阉茂、大渊献。
简化后的干支:“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称为十天干,“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称为十二地支。
应用范畴
干支主要用于历法纪元。原始干支即“摄提”,也叫作“太岁”。太岁在甲曰阏逢,在乙曰旃蒙,在丙曰柔兆,在丁曰强圉。。。…;在寅曰摄提格,在卯曰单阏,在辰曰执徐。。。…在子曰困敦,在丑曰赤奋若。(语出《尔雅·释天》)。这套岁纪摄提作用与影响深远,后世用于历法、术数、计算、命名等各方面(北宋时编撰的正史著作《资治通鉴》就以这套干支术语纪元)。
在传承发展中后世把这套摄提纪术语简化为一个字的天干地支名。岁纪摄提(原始干支名)与简化后的天干地支在《尔雅》与《史记》等著作中均有对照关系的记录载入。
天干地支如何算
天干地支,简称为干支,是我国古代观测天象后形成的讲法,天干有十,地支有十二,天干与地支,共同组成了古时候纪年历法。十天干与十二地支依次相配,组成60个基本单位,两两按固定的顺序配合,组成了干支纪元法,配合着数字来计算年岁。 天干一共有十个,分别有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地支一共有十二个,分别有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干支还有阴阳之分,甲、丙、戊、庚、壬为阳干,乙、丁、己、辛、癸为阴干。子、寅、辰、午、申、戌为阳支,丑、卯、巳、未、酉、亥为阴支,一个天干和一个地支相配,排列起来,天干在前,地支在后,天干由甲起,地支由子起,阳干配阳支,阴干配阴支,共有六十个组合。古代人们就用这60个组合循环起来纪年,纪月,纪日,纪时。 纪年,中国古代人们用60个组合依次纪年,一年一个组合,,干支纪年,一个周期的第1年为甲子,第2年为乙丑,依次类推,60年一个循环,每一个新年开始于正月初一的正子时。 纪月,干支纪月,采用每个地支对应二十四节气自某节气至下一个节气,以交结时间决定起始的一个月期间。干支纪月是干支历的一部分,主要用于风水术术等范畴,这使得干支历一直在和民间都流传不衰。 纪日,纪日是干支的最早用法,一个昼夜是一天,用60个组合来依次纪日,打比方说今日是甲子日,明天就是乙丑日,60天一个轮回,新的一天从正子午开始,中国明确可查的天干地支纪日,是春秋鲁隐公三年(公元前720年),距今已经有2七百多年了,这是迄今为止是全地球最早的记日法。 纪时,一天有12个时辰,五天总共60个时辰,分别用60个组合来预示,叫做五日一候。一个周期完了重复使用,循环往复循环下去,而一个时辰又被拆分为二,子时从0时到1时为早子时,从23时到二十四时为晚子时,因 此,遇见甲或己之日,0时到1时是甲子时,23时到二十四时是丙子时,晚子时又叫子夜或夜子。 天干地支,除了运用于历法范畴之外,在序数、评级、分类以及理学、医学、风水学等各个范畴都被普遍运用,天干地支这样一些符号被付与了神秘的文化内容,是了解古代人们思维习惯与生活方式的重要材料。
月干支的计算方法是什么?
月干支的计算公式:
1。月干序=(所求年尾数+2)*2+月(份取尾数)。
2。月支序=月份+2(大于12的时刻同样减去12)。
比如:2015年5月份的天干地支,月干序=(5+2)*2+5=19取尾数9,则干序是壬。月支序=5+2=7那么是午,则2015年5月份的天干地支是壬午。
可以公式计算干支历月份:
first of all精密推算该年干支历寅月的天干,其余月份可按天干号类推,该年寅月的天干号为:取公历年份除以5的余数减2后乘以2再减一、当该数是负数时加10。
比如:公历1991年(干支历辛未年)正月的天干:1991÷5=398余1,正月的天干序号数为=(1-2)×2-1= -3 ,因是负数则加10,得7。即干支历辛未年正月天干为庚,正月干支为庚寅,二月为辛卯,三月为壬辰,余类推。
上面的内容参考:知识混装大无极-干支纪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