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城盐湖区订婚程序闻喜盐湖婚姻(山西运城订婚习俗)
我媳妇是运城的去她么那里订婚男方需要准备仕么
钱乃身外之物,心挖出来让她看见你的真心。钱,房产证,车拿五种不一样的礼品
闻喜县详细资料大全
闻喜县 古称桐乡,秦时更名为左邑县,汉武帝刘彻在此欣闻平南越大捷而赐名 “闻喜”,隶属于山西省运城市。闻喜位于山西省西南部,运城盆地与临汾盆地的交界处,东与绛县、垣曲相接,北与侯马、新绛相连,西与稷山、万荣、盐湖区接壤,南与夏县相邻。
闻喜县由来已久,自改左邑桐乡为闻喜到现在,已有2100余年历史,名人辈出,古迹颇多。魏晋有地图之父裴秀,唐有中兴贤相裴度,宋有抗金名相赵鼎,清有“戊戌六君子”之一杨深秀;境记忆体有唐玄宗所书御碑和韩愈撰文,以及祁隽藻书写的“平淮西碑”。
至2014年,辖区国土总面积1167、1平方千米,辖7镇6乡、342个村,户籍人口为42万,县 *** 驻桐城镇。
2018年9月7日,山西省 *** 正式批准闻喜县退出“省定贫困县”并向社会公告。
2019年3月,位列第1批剪掉鞭子文物保护利用片区分县名单。
基本介绍
- 中文名称 :闻喜县【wén xǐ xiàn】
- 外文名称 :Wenxi County
- 别名 :桐乡、左邑
- 行政区类别 :县
- 所属地区 :中国华北,山西省,晋南地区
- 下辖地区 :7个镇、6个乡
- *** 驻地 :桐城镇
- 电话区号 :0359
- 邮政区码 :043800
- 地理位置 :山西省西南部,运城盆地和临汾盆地交界
- 面积 :1164平方公里
- 人口 :42万(2014年)
- 方言 :中原官话汾河片,又称晋南话
- 气候条件 :暖温带半湿润大陆性季风气候
- 著名景点 :中华宰相村等
- 机场 :运城关公机场
- 火车站 :闻喜站、闻喜西站
- 车牌代码 :晋M
- 行政代码 :140823
- xian wei shu ji :段慧刚
建制沿革
名称由来
汉武帝外巡途经左邑桐乡,闻平南越大捷,遂改为“闻喜”(“将幸缑氏,至此闻南越破,大喜。因立闻喜县,属河东郡。”)。历史沿革
闻喜春秋为晋地,战国属魏。 闻喜县 秦置左邑,属河东郡。 汉武帝元鼎六年,北征匈奴至此,闻南越大捷,始改县名为闻喜。 北魏属正平郡。北周正平郡治徙今城关北20千米龙头堡,隶东雍州。北周明帝二年(558)东雍州改绛州,与正平郡同治。北周武帝时正平郡及闻喜县徙治今新绛县境。 隋开皇十年(590)闻喜县治徙今城关东北14千米东镇,属绛郡。大业末年改桐乡县。 唐武德元年(618)复名闻喜,属绛州;元和十年(815)县治徙今城关西南4千米,属河中府。 五代复徙治今城关;五代汉干眪元年(948)属解州。宋属解州。清改属平阳府;雍正七年(1729)属绛州。历代县名未改。 民国元年(1912年),直属山西省 *** , 民国3年属河东道,民国16年复归省管辖, 民国26年归第七行政公署领路人。 1943年以与夏县接壤地置稷麓县,治稷王山麓柏林村,属太岳区三专署,1946年撤销。 1947年闻喜全境解放,归晋绥边区第十一专署。 1949年属晋南区运城分区,隶陕甘宁边区。后复归山西省,属运城专区。 1954年属晋南专区。 1967年属晋南地区。 1970年属运城地区。 两千年属地级运城市。行政区划
至2014年,闻喜县辖7个镇、6个乡:桐城镇、郭家庄镇、凹底镇、薛店镇、东镇镇、礼元镇、河底镇、神柏乡、阳隅乡、候村乡、裴社乡、后宫乡、石门乡,县 *** 驻桐城镇。地理环境
位置境域
闻喜县位于山西省西南部,运城市北端,运城盆地与临汾盆地的交界处。地理坐标为东经110°59′33″~111°37′29″、北纬35°9′38″~35°34′11″之间。东与绛县、垣曲相接;北同侯马、新绛相连;西与稷山、万荣、盐湖区接壤;南与夏县毗邻。辖区东西长57、55公里,南北宽45、3公里,国土总面积为1167、11平方公里。距省城太原市369公里,距北京市848公里。 闻喜地形地貌
闻喜地处黄土高原,地形多样,河谷、塬地、丘陵、山地共存。其中河谷盆地35、83万亩,占总面积的20。47%;丘陵、塬地、山地139、23万亩,占总面积的79、53%。闻喜县三面环山,地势西北、东南高、中间低,中间则有鸣条岗突起,盆地在两夹槽间,丘陵垣地遍布县境。涑水河谷盆地海拔450~500米;中条山前沿海拔550~800米;中条山海拔1500米,相对高度1050米;美良川海拔510~550米,北塬海拔690~750米,相对高度250米;中部鸣条岗海拔500~600米,相对高度150米。水文
境内主要河流有涑水河及沙渠河二条。涑水河起 源于绛县陈村峪,向西流经闻喜、夏县、运城、临猗至永济伍姓湖,在弘道园西注入黄河,全长195公里,在闻喜县境长32、5公里,为北方间歇性河流,年均来水量为4370万立方米,洪水期来水集中,枯水期干涸。沙渠河起 源于唐王山北麓,由东向西于闻喜县城北汇入吕庄水库。气候
闻喜属暖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昼夜温差大,四季分明。春季干燥多风,夏季炽热,秋季多阴雨,冬季寒冷少雪。十年九旱,春易旱,秋易涝;年日照平均时数二十四61小时;年平均蒸发量1838、9毫米;年均降水量439、8毫米;年平均气温为8~14℃,一月份最冷,平均气温为-3、2℃,七月份最热,平均气温为26、5℃;年平均风速为1、9米/秒。自然资源
闻喜县的矿产资源种类多、储量大、分布广。至2014年,已探明的矿藏有16种,其中金属矿有铜、钼、钴、金、铁、铌、钽、铀等8种;非金属矿有长石、石英石、石灰岩、蛭石、石榴石、大理石、型砂等7种;辖区有耕地79、2万亩,主要种植小麦、棉花、玉米、高粱、谷子、豆类、油料作物等。人口
2012年人口抽样调查显示,辖区共有128572户,户籍总人口为408950人,其中,城镇人口174621人,乡村人口234329人。户籍人口中,男性人数为208651人,女性人数为200299人。从业人员有17606人,在岗职工有16518人。经济
概况 :2013年,闻喜县实现生产总值106、9亿元,增长10、5%;实现规模以上工业增添值51、5亿元,增长13、5%;实现财政总收入5、96亿元,增长15、9%;固定资产投资完成90亿元,增长23%;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完成32、1亿元,增长14%;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0873元,增长13、5%;农民人均纯收入6794、5元,增长14、5%。 农业 :闻喜是传统农业县,是山西省小麦种植面积第1大县,种植业以食粮作物为主,有小麦、玉米、高粱、谷子、水稻、大荞麦、豆类、薯类等。经济作物主要有棉花、油料、药材、花生等。至2012年,蔬菜种植面积进展到13、6万亩,经济林面积进展到10万亩,药材种植面积进展到3、8万亩,完成退耕面积13、36万亩,恢复天然林植被6、7万亩。 工业 :闻喜县的主要工业有陶瓷、玻璃、五金、工具、活塞、巾单、糖醛、化肥、水泥等行业。2010年,闻喜县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达到174亿元,销售收入达到176亿元,工业增添值达到42亿元。至2012年,闻喜县金属镁产量达12万吨,形成了钢铁、金属镁、玻璃器皿、陶瓷、机械加工、化工、建材、绿色食品等八大支柱产业,规模以上企业达到50家,从业人员4万余人,工业经济对财政的贡献率达到90%以上。交通
闻喜县交通便捷,南同蒲铁路自北而南纵贯闻喜县境,礼元至古堆支线铁路为通往中条山矿区的专用线;太原至茅津渡和焦作至侯马两条干线公路、大运高速公路、大运二级路、太风路穿境而过,闻垣、桐石等二级公路全线贯通,此外有闻喜县城通往永济的支线公路与通住县内各社队的简易公路多条。 闻喜县社会
基础设施
2012年,闻喜县先后投资4亿多元,完成了城南大街路基建设、连线闻垣路与大运路的城东立交桥工程、人民广场、西湖公园、人民礼堂和太风路、新开路、城西大街拓宽改造等重点工程,县城交通一环路网已形成,城市面积扩大到12、5平方公里。在公路建设方面,改造路网工程1050公里,新增油路35、5公里,新建水泥路1000公里。在电力建设方面,农网建设与改造,新建35KV变电站3座、增容改造5座,新建和改造低压线路1134、43公里,覆盖了96%的村户。至2013年,闻喜县教导基础设施明显改善,闻喜第2中学教学楼、城西电子计算机学校等已建成并投入使用; 新建美术馆一座;实现了电话村村通目标;有线电视入户3、1万余户,联网2二十个村;西湖公园、大运路县城段拓宽改造、城东大街、太风路、新开路改造等重点工程完成;完成58所中国小校危房改造,职教中心建成使用;完成农村饮水解困工程25处,34个自然村、1、3万人的饮水困难问题得到解决。社会保障
至2013年,闻喜县农民人均纯收入年均递增4、7%,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递增11%;城镇职工养老保险、失业保险和医疗保险发展加快,符合条件的城镇居民和农业贫困户居民均被纳入了最低生活保障范围;失业率控制在4、5‰以内。旅游
中华宰相村: 裴氏家族的发祥地,位于闻喜县裴柏村,南同蒲铁路,大运高速公路和太风二级公路沿村而过,地处山西“根祖文化”和“文明溯源游”的中心区域。裴氏家族公候一门冠裳不绝,正史立传者六百余人,名垂后世者不下千人,有“天下无二裴”、“天下裴氏出裴柏”等说法。裴氏家族肇自商周,兴起于两汉魏晋南北朝,鼎盛于隋唐,衰微于宋、金、元、明、清,绵延共三千余年。 中华宰相村 汤王山: 位于中条山麓的石门乡境内,海拔1752米,古名条山、景山。夏末桀帝无道,民不聊生,人们纷纷投奔成汤,成汤遂扎寨此山,历经七年的休养生息,操练兵马,于公元前1711年,由此发兵出征伐桀,灭夏建商,建立中国历史上第1个奴隶制国家,后人为纪念这位明君,便在当年成汤营寨观星台上始建庙于祭祀,改景山为汤王山。汤王山是商汤文化、晋郭璞勘舆文化的发祥地,属省级自然森林保护区,文物古迹众多。位于主峰的汤王庙,始建于商周,经唐、明、清历代重修扩建,殿堂建筑全为山石精砌而成,古朴坚实别致,虽经千百年风雨苍桑,依然屹立于悬崖峭壁之上,汤王山用其独一无二的商汤文化古迹闻名于世。 汤王山 闻喜文庙: 也叫作学宫,也叫宣圣庙,是为奉祀春秋时期大教导家孔子而专设的庙宇,位于闻喜县城东北角。重建于宋咸平四年,元大德七年因地震倾坏。明弘治四年重建,占地面积38亩,是山西省最大的文庙。建筑坐北向南,中轴线自南而北依次为大成门、泮池、戟门、大成殿。右侧有传道斋、授业斋。大成门前有五龙影壁,影壁后有砚池。大成殿面阔五间,进深三间,斗拱为五踩双昂,琉璃歇山顶。庙记忆体有明代孔子线刻像及宋、元、明清碑四十余通,均保存完好。闻喜文庙属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闻喜文庙 董泽湖: 龙的故乡在闻喜县境内的董泽湖,是《左传》昭公二十九年记录载入董父豢龙的地方。董泽湖有董父庙遗址、过仙桥旧迹、并蒂莲石碑等景观,是一个以龙文化为主题集自然、历史、人文、为一体的生态景区。董泽湖周边盛产莲菜,洁白如玉,孔多渣细,脆嫩甜蜜。夏秋两季的白水滩,两岸杨柳成行,十里平湖荷香,董泽湖融于莲蓬荷香之中,用其神奇的传说、独一无二的景观招引了众多游客。 董泽湖名优特产
闻喜县特产有“闻喜煮饼”、白莲藕、柿子、远志、白楸、北垣馍、北垣苹果等。北垣柿饼,肉质如枣,汁丰味甜;北垣馍,做工精细,色泽如雪;葱花饼,配料讲究,香酥可口,被誉为山西三大名吃之一;董泽白莲,清脆爽口,质细孔多,故晋南有“闻喜莲菜-眼儿多”之谚语,用以暗指闻喜人聪明;峪口紫皮蒜,质优个大,味浓辛辣;涑川茼蒿,茎肥叶细,养营丰富;焦山矿泉水,以微量元素含量高、口感良好而享誉驰名远近。 闻喜煮饼: 有着山西“饼点之王”之誉。煮饼在明末就已有名气,从清朝嘉庆年间至抗日战争前的300年间,不但畅销于天津、北京、西安、太原等内地城市,而且闻名于上海、广州、海南等地。鲁迅先生在小说《孤独者》中有“我提着两包闻喜产的煮饼去看友人”的字句,可见闻喜煮饼确实声名远播。晋南民间把“炸”叫“煮”,煮饼其实也就是说是一种油炸的点心。闻喜煮饼形似圆月,因为外皮粘满白芝麻,所以外观是月白色。掰开两半,外皮可拉出3-6厘米的一窝金丝,吃到嘴里,酥沙松软,不皮不粘,甜而不腻,食后回味,有一种松柏的余香。 闻喜煮饼 钩编: 发展于1970年代,利用丝光线,经过精心设计,采取针数和针法上的千变万化,织成各色图案,品种多、花样新、造型美,具有实用性和观赏性,深受各界女士的喜爱,2006年参与了中部五省文博会。 锦贴画: 一种民间手工艺术,选用上乘锦缎布,依照图案,采取、剪、缕、平帖、叠贴等工艺手法制作的产品,工艺严谨,手法独一无二,色泽鲜明,集绘画、剪纸艺术于一体,作品丰富。主要作品有戏曲脸谱、关公图像、“孔雀山茶”、“富贵双全”、“锦鸡松菊”、“黛玉葬花”等。 花馍: 闻喜被叫作“花馍之乡”,每个村皆有制作花馍的巧匠,当地有如此的讲法“有馍就有事,有事就有馍”。闻喜花馍除了食用外,还具有非常强的观赏性,其花样繁多,搭配组装成的花馍给人以空凌奥妙、活灵活现之感,其繁而不乱、鲜艳而不失协调的装饰得到人民民众的喜爱。闻喜花馍有花糕、花馍、吉祥物、盘顶四大系列200多个品种。“花馍”是用圆形、桃形、鱼形等面团作为花馍主体,出笼后插上所需面花,吉祥物多以动物为主。闻喜花馍制作要经过九道工序:凝水、箩面、制酵、揉面、捏形、醒馍、蒸制、着色、插面花。闻喜花馍被普遍用于节日、婚嫁、寿诞、丧葬、上梁、乔迁等诸多民间风俗风情活动中,2006年12月18日,闻喜花馍入选山西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闻喜花馍 刺绣: 在闻喜,人民的平时生活用品和衣帽服装,多以刺绣来装饰,像衣服、帽子、鞋子、鞋垫和被面、枕头、喜帐、桌围、椅垫等,皆有不同纹样的刺绣图案。刺绣图案多以民间喜闻乐见的内容为题材,像孔雀开屏、喜鹊登梅、松鹤延年、二龙戏珠、凤凰牡丹等。闻喜民间刺绣在表现方法上,取材范围很宽,造型生动,多用平针、勾针、挑针、抽针、套口、盘锦、堆锦、扎花、割花、砌花等窍门;在色运用上,采用强烈的对比色,用大红大绿、大蓝大黑等颜色作为底色,所绣的纹样则用淡雅的颜色,使绣品形成鲜明的对比,在对比中求得颜色的平稳安定。闻喜刺绣在绣品中固然只用几种颜色调配,却显得五缤纷,绚丽多姿。风土人情
订婚 :不论自由恋爱或媒妁介绍,均要订婚。吉日由女方择定,男方认为合适就举行订婚仪式。男方请懂礼仪的人和执事人,抬上食箩,内放猪肘、糕点、香烛鞭炮、龙凤花馍、合婚布、棉花、衣料数件、聘礼,到女方恳亲祭祖。女方长辈和亲戚馈赠新女婿见面礼物,随后女方亲戚到男方做客,男方长辈和亲戚也馈赠礼品。 迎亲 :出嫁的吉日由男方择定,女方允许后,就会开始操办出嫁喜事。出嫁前日下午,男家请人到女方家搬嫁妆,出嫁当天早上,新郎剪发,敬神祭祖。早饭后前往女家迎亲。进入女方家,新女婿先向女方祖先行礼,稍歇行祭祖礼,传统是磕头,后改为鞠躬参祖。新郎向新娘鞠一躬,迎新人走下床。新郎新娘向祖宗行一礼,起程。 婚礼 :迎亲队伍回到男方家,婆婆给新人套玉锁或金项链,新郎给新娘头上插花。拜完土地神,进入花堂举行出嫁典礼。最后男方以丰盛的宴席款待女方亲戚与朋友。新娘婚后第2天携带礼品同新郎回娘家。新娘在婆家待到第一0天再1个人回娘家,过10余天,为婆家近亲置买些小礼物,至此整个婚礼结束。 淘媳妇 :又称“逗媳妇”、“闹洞房”,为传统婚礼程式之一,时间在新婚当天晚上,形式随时代变化。节目形式多样,大致是对新婚夫妇进行性启蒙。随着自由爱情婚姻的逐渐普及,1990年代以来,闹洞房渐趋于文明,图喜庆的成分居多。著名人物
闻喜县见之史册的名人有地理学家裴秀、文学家郭璞、历史家裴松之、法学家裴政以及唐代名相裴度、南宋名相赵鼎、戊戌六君子之一杨深秀等。其中裴氏家族历代做过宰相的有五十九人,做过将军、尚书、御史等的有二百多人。宋代名相司马光曾说:“闻喜士大夫之林薮也”。郭璞
郭璞 郭璞(276~3二十四),字景纯,古时候著名的文字训诂学家、文学家,堪舆学鼻祖,生于西晋末年。西晋统治垮台之后,他离乡逃奔江南,先为宣城太守殷佑参军,后定居于暨阳。他因著《南郊赋》和《江赋》而得到晋元帝司马睿的赞赏,被命为著作佐郎,后又升任尚书郎。郭璞毕生著述丰博,先后注解解读过《山海经》、《穆天子传》、《楚辞》、《水经》、《尔雅》、《三苍》、《方言》等历史名著,计数十万言。郭璞的诗赋有“东晋之冠”之称。留传下来的诗有22首,以《游仙诗》14首为代表作。今闻喜县境汤王山有郭璞书堂,传说为郭璞读书处。裴度
裴度(765~839),字中立,唐代中兴名相,元和七年因安抚归附唐朝的魏州藩镇有功,授中书舍人,迁御史中丞,受到唐宪宗信任和重用。唐元和九年(813),淮西节度使吴少阳病死,其子吴元济匿丧不报,举兵叛乱。元和十二年,裴度亲临前线督战,临行前立了军令状:“贼灭则朝天有日,贼在则归朝无期。”,宪宗为之流泪。裴度派李愬雪夜奇袭蔡州,生擒了吴元济,平息了叛乱,完结了淮西10年割据的局面。裴度晚年隐居洛阳,经常与白居易、刘禹锡吟诗作赋。
有还是没有关系中国盐的传说或风俗
运城关于盐的传说和风俗:为盐而战运城市盐湖区的南面,即中条山之阴,有一片总面积132平方公里的盐湖。经历数千年变迁,盐湖还是盐湖,几乎寸草不生。从上世纪80年代初,此处已不再生产食盐,转产工业用硝。蓝天白云下,微红泛蓝的一池池卤水异常纯净,硝像雪线一样横亘在远处。夏日炎炎,蒸腾的水汽富集形成雾,中条山若隐若现。当我们走到盐湖堤岸时,炎阳高照,风正劲,遮阳伞完全打不开,清明的空气里,莫名地游窜着一股股的南风。旁边正在做养水的工人说,这不算大风,春天的风才叫个大。但没有这风,盐湖的盐无法析出,因此这南风亦称盐南风。盐湖南倚中条,北靠峨嵋,东临夏县,西接解州。东郭镇副书记,蚩尤传说的传承人相秋喜一口气给我们念了一串谚语:“一年一场风,年初到年终。刮断山,刮断岭,刮得磨山翻烧饼,刮得碌碡发流星,刮得小麦扑满地,刮得玉米成光杆,刮得花生不见面。”盐湖东西长,南北窄,四周高,中间低,形似元宝。围绕着天然的聚宝盆,发生过多姿多的人类行为,由于无确实的考古根据,很多意会的东西只能贴上“传说”的标签。史载,5000年前,我国历史上发生了第1场大规模的战争,即涿鹿之战。它就发生在我们中国民族发祥地的黄河中游河东(今运城)一带。关于这场战争,众多古籍多有描述,生动奇诡。大体含义是,黄帝战蚩尤,久战久不胜,由于蚩尤坐拥盐田粮棉之地,又得丰富矿山冶炼出金属武器,自然“国富兵强”,难于被攻破。那么,后来黄帝不但联合了本家兄长炎帝,而还请出蚩尤部落的杰出人才风后,所谓“得风后于海隅”。海隅即此刻解州东门外的杜东村。不知风后当初为啥呢要背叛自己部落,但他这一出山,实在是彻底改变了战争的方向。伟大的战神蚩尤最终被肢解成多块,有的人讲,此亦为地名“解”的来历。地质史上,运城盐池一带曾是浅海区,后经造山运动,中条山脉崛起,从而把盐池这一片浅海区与大海割离开来,形成了一个内陆湖泊。盐池便是东去大海留下的遗产,所以古时称鹾海,或勃氵解。《齐都赋》解释说,“海旁曰勃,断水曰氵解也。”勃氵解亦即紧邻大海的断水(湖泊)。解又由氵解衍生而来。但是这样理性的剖析比起民间传说,就枯燥逊色多了。大部分资料仍然显示,蚩尤的血流入百里盐田成为点盐之卤,如今依然能看见的赤色卤水便是蚩尤血化来。蚩尤死后,据称其九黎部落残余被黄帝追撵向南方及其他边远地区,进而形成后来南方多地的少数民族,像苗瑶等。这几个少数民族传承着久远祖先的血脉,一直以来沿袭着神圣的祖先崇尚。祖先灵魂不死的感情化,展现在很多地方均以蚩尤命名。这也造成了历史的混乱和真假难辨。然而,黄帝大战蚩尤,无疑就发生在盐湖周边。至于蚩尤是外来的侵略者,还是被迫打守卫盐湖的正义之战,史书或含混不明;或捍卫正统的黄帝,将败将蚩尤妖魔化、丑恶化,安上“犯上作乱”“杀戮无辜”的罪名。这是历史由胜利者书写使然。然而,无论朝代怎样更替,民间依然保存着细微朦胧的岁月痕迹,或许它们更接近真实。池神庙和舜帝陵池神庙坐北朝南,位于盐湖北畔的卧云岗上,始建于唐大历十二年(777年),奉祀的盐神为宝应灵庆公,后历代祀神皆有变化。此前,在安邑的南边、盐池的北边,即如今的庙村,曾建有盐宗庙,是为纪念黄帝之臣煮海作盐的宿沙氏。宋、元、明、清时对池神庙皆有重建、维修,此刻保存的主要建筑为明嘉靖十四年遗物。气势磅礴的三座大殿一字排列,三大殿外檐穿插交叉,勾心斗角,即单独又互相扶持。其中所奉之神有别,中殿奉池神,东殿奉太阳神,西殿奉风神。三神各施其职,又相辅相成,展现了我国传统文化中天人合一的宇宙团队精神。与三大殿相对的是奏衍楼,是池神庙中保存完好的建筑,有三个台口,可以同时唱三台戏,这“连三戏台”据相关专业人士考证,属于全国八座元代戏台之一,酬神仪式结束后,便以戏曲娱神娱人。戏曲从元杂剧兴起,河东是戏曲的起源之地,后来形成著名的蒲剧。那个时候池神庙十分繁荣,由于各路盐商汇聚河东盐池,在敬神的并 且,也竞相表演戏曲。清末蒲剧名家郭宝臣(艺名元元红),在京的“宝胜和”驻演时,与京剧名角谭鑫培分庭抗礼。辛亥剪掉鞭子成功后,运城光复,河东成立军。时值春节,为了助兴,著名报人景梅九邀约在家赋闲的郭宝臣登台献艺,演出场地就设在了池神庙的“连三戏台”。池神庙里的碑林也十分可观,30多通古碑碣记录载入了盐池变迁、池神庙祭祀及39位帝王驾临盐池的情景。从碑文中得知,唐代时,池盐销区已很广泛,西出秦陇,南达樊邓,北极燕代,东逾周宋。三大殿西侧有一处小院,上写“玉树青霞”。1929年,阎锡山将冯玉祥从陕西潼关接到运城,在此密谋策划了与蒋介石大战的著名历史事件。关于盐池最早的文化,还是要溯源到虞舜在卧云岗抚琴吟唱《南风歌》的传说记录载入。舜帝有一天走在此地被盐南风吹拂,心潮澎湃,遂抚五弦琴,唱吟道:“南风之薰兮,可以解吾民之愠兮;南风之时兮,可以阜吾民之财兮。”庙内的歌薰楼便因此而建,并立有虞舜弹琴石刻图文。舜,最早记录载入于战国《孟子·离娄下》:“舜生于诸冯,迁于负夏,卒于鸣条,东夷之人也。”紧接着,历代皆有记录载入,但言多有出入。唐代《左传·哀公六年》孔颖达疏:“尧治平阳,舜治蒲坂,禹治安邑。三都相去各二百余里,俱在冀州。”从这两种说法和当地的一些考古、民间遗迹等来剖析,舜出生、活动、死亡的范畴基本皆在河东,即古时的冀,今天的晋南运城、临汾一带。2004年9月,中国先秦史学会尧舜禹文化研究基地在运城盐湖区的舜帝陵内,挂牌成立,每一年一度的虞舜公祭活动更是招引了成千上万的人前来。舜帝陵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坐落于盐湖区北十公里处的鸣条岗上。陵始建于夏禹,庙创建于唐开元二十六年(公元738年),历代对陵庙屡有修葺。《安邑县志》载:“鸣条岗……走势如龙形,在龙首处——鸣条岗西端,有舜帝陵庙,埋葬着虞舜圣帝。”两千年起,盐湖区对陵庙进行了大规模的修复、扩建,新增设了广阔的景区。位于神道的古柏最令人遐想。《鸣条古柏录存》碑刻记录载入,原舜帝陵内古柏林立,数十围粗的大柏就有五十余棵。而现仅存七棵,其中四棵尤为神奇,均两两相抱,活柏抱死柏,枝叶交错,夹道耸立,自成“树门”。经国家林业部有关专业人士鉴定,树龄均在4000岁以上。这就使人推测,可能此柏与陵共岁。由于神奇古老,人们一般把柏树当作神来敬献,树身上挂满祈求祥瑞的红布条。魂灵之战:关公战蚩尤黄帝大战蚩尤后,犁出了中华文明发展的明晰线路。代表黄帝部落的龙,也成为中国人共同崇尚的图腾。原属于蚩尤领路人的九黎部落,与黄帝后来继续征服的百姓部落一起,构成广大底层民众,此亦为黎民百姓的来历。不过作为个人,蚩尤这个战败者的名声无法颠覆,他被正统阶级一再地贬入凶神恶煞之列。蒙古族有关盐的传说和风俗: 盐是生命活着的必需品,是关系国计民生的重要产品。历史上许多朝代都实行“盐铁专制”。盐分海盐、湖盐、矿盐。人类食用的盐多为湖盐。盐是五味之一。蒙古族崇拜盐,认为盐是食品的“德吉”(第1位)。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蒙古族民间形成流传着很多与盐相关的风俗。1。盐与祭祀蒙古代人们祭祀礼拜“腾格里”(天)。祭祀分红祭和白祭。红祭时,“舒斯”(整羊)里不能放盐。在巴林地区,年初一早晨,人们在火盆里点燃牛粪,从太阳升起的东方开始给四周磕头,这一风俗叫“给天磕头”。磕完头,给天敬奶茶、奶食品、炒米等,这一风俗叫“给天敬茶”。茶里不放盐。每一年腊月23日或二十四日,蒙古代人们用羊或羊胸叉祭祀火。煮其时不放盐,其汤里放小米或糜子米、黄油、枣等煮成“阿木斯”(稠粥),大家一起享用。“阿木斯”分为红“阿木斯”和白“阿木斯”,肉汤里放小米或糜子米煮的叫红“阿木斯”,放黄油、枣、小米或糜子米煮成的“阿木斯”为白“阿木斯”。此刻比较流行将红“阿木斯”和白“阿木斯”做法二合为一的煮法。“阿木斯”里忌放盐。“博”(萨满)祭祀(蒙古语为斯日格胡,汉语意为复活)“宝木勒”(天之子,“博”的保护神)和“吉雅其”(牲畜保护神)时,“舒斯”里忌放盐。“博”祭祀(蒙古语为巴雅斯哈胡,汉语意为愉悦)“翁古特”时,“舒斯”里不能放盐。祭祀敖包的“舒斯”里不能放盐。在巴尔虎地区,祭祀敖包之后,要进行“整羊招福”。招福人家的主人双手捧着手扒肉进行招福,招福的肉大家一起享用,招福肉里不能放盐。祭奠成吉思汗是蒙古代人们祖先崇尚的一项重要内容。煮祭奠用的“乌特格舒斯”(羊肉)时,不能放盐。供佛的肉食里不能放盐。老百姓给祖先烧纸(蒙古语为土乐食·额日格胡或道应·西塔嘎胡)时,茶、食品里不能有盐。此刻该风俗在有些地区已有所改变。巴林蒙古代人们喝“那木仁叙鲁”(汉语意为秋天的肉汤)和吃“鄂博乐音伊得食”(汉语意为冬储肉)时,把肉的“德吉”(第1口)献给天、佛、火神、祖先。“德吉”肉里忌放盐。2。盐与孕妇、产妇孕妇需要赶远路时,用红布缝制小口袋,里面放上几粒盐,并用红腰袋将其系在孕妇肚脐或腹部上。象征意思是:胎儿像重重的盐一样,重重地(紧紧地)粘在母胎上,不动胎气。坐月子的产妇不能和别人借盐,别人也不能向她借盐。蒙古代人们认为正在坐月子的产妇不净。不净者手接触盐,会埋汰了盐。这种人死后,阎王爷不接收。可是,她也就没有“来世”了。特殊情况下,产妇可以接触盐。在科尔沁,产妇头晕头痛时,把盐炒热之后放进小口袋,放在产妇头顶上进行热服。产妇不吃盐或少吃盐。在鄂尔多斯,用腱子肉、茶熬汤给产妇喝,汤里不放盐。3。盐与男孩尿炕在科尔沁地区,男孩有尿炕习惯时,家长用“达布苏·贵因”(乞盐)方法来帮助他克服尿炕习惯。家长事先背着尿炕男孩跟邻居或亲属说好:我家孩子来你家乞盐时,你们就打他一下。第2天早晨,家长就让尿炕男孩拿上瓢到预约好的那一个人家要盐。尿炕男孩到那人家后,那家主人接过瓢来,装做给盛盐的模样,趁男孩不备,突然将瓢扣在他的后脑勺上,紧接着用烧火棍敲打。通常情况下,给尿炕男孩拿的乞盐瓢通常都是破的或半拉形的,经不住烧火棍的敲打就会破碎。乞盐瓢的破碎意味着尿炕习惯不再存在。时到现在日,在科尔沁地区,小孩子尿炕后,家长会朝着他说“让你乞盐吧!!!”4。请盐的风俗蒙古地区有好多盐湖。锡盟的妈妈湖、阿盟的吉兰泰盐湖、青海的柴日罕盐湖非常著名。过去,人们赶着牛车或骑着骆驼远行到盐湖拉盐。这便是蒙古代人们常说的赶“达布森·阿彦”。蒙古代人们把运盐称为“达布苏·扎拉胡”(汉语意为请盐)。请盐人到盐湖后,first of all向盐湖敬献奶食品及茶的“德吉”等备好的礼物,把牛尾毛、骆驼鬃毛等放在盐湖的敖包上。请盐时忌用拉过死人(尸体)的车和铁车;不能携带肉食品进盐池;妇女和有传染病的人不会前往盐湖请盐。请盐的人到家之前,必须把路上准备吃的东西全部吃完。5。盐与方言民间文学在蒙古民间,流传着许多在特定场合下才说的与盐相关的话语。大人问小孩之名字,小孩子不回答时,大人就会讲:“你没有名字莫非叫一斗盐吗?”大人暗示小孩子:莫非你因尿炕而不敢说出本人的名字了吗?这种论调源自上述尿炕男孩乞盐风俗。某件事使人感觉到没有意思或未过瘾时,比喻说:“没有放盐的小米汤”。过去,在科尔沁地区妇女坐月子,主要吃煮得软、水多一点的小米饭,不吃盐。这样连续吃一个月后产妇会感到饭没有味道,很无奈。上述话语源出这一风俗。在鄂尔多斯,把没放盐的茶叫“沙拉腾·茶”(汉语译为裸茶,没有味道的茶)。把“尝鲜”或“品尝”往往说成“达布苏音乌吉胡”(汉语意为品尝咸盐)。大人逗小孩过头或某人做事过火时,会讲“达布苏音合图日乐呼”(汉语意为盐重了)。成吉思汗是蒙古民族之魂。在蒙古地区流传成吉思汗含在嘴里的糖掉在地上形成了盐湖的传说。在蒙古民间流传着与盐相关的格言:大海亦有缺盐的时刻。比喻再富有的人亦有缺东西的时刻。蒙古族与盐相关的谚语有:如果想节约的话是水,如果想品尝的话是盐;做事有终结,放盐要足够。点滴也对大海有益,碱硝也对盐有利等。6。盐与地名根据物产命名湖名是蒙古族文化风俗之一。在内蒙古以“达布苏”(盐)命名的湖许多。呼伦贝尔市新巴尔虎右旗境内有达布逊阿尔善(汉语意为圣水盐湖)。锡盟二连浩特境内有额仁达布森淖尔(汉语意为斑澜或幻象盐湖)。苏尼特左旗境内有达布苏淖尔(汉语意为盐湖)、舒代音达布苏(汉语意为有硝的盐湖)。东乌珠穆沁旗境内有辉特达布苏(汉语意为北面的盐泡子)、沃门扎哈音达布苏(汉语意为南端的盐泡子)、伊和达布苏(汉语意为大盐湖)、达布苏淖尔(汉语意为盐泡子,今名额吉淖尔)。太卜寺旗境内有达布森淖尔(汉语意为盐湖)。正镶白旗境内有达布森淖尔(汉语意为盐湖)。鄂尔多斯市鄂托克旗境内有布尔汗达布苏淖尔(汉语意为佛盐湖)。阿拉善盟阿拉善左旗境内有包日达布苏(汉语意为柴盐)、吉兰泰达布森淖尔(词意待考,今名吉兰泰盐池)、查干布拉格音达布苏(汉语意为白泉盐湖,今名查干布拉格盐池)。阿拉善右旗境内有达布斯图湖(汉语意为有盐的湖)。额济纳旗境内有哈敦胡舒乃达布斯(汉语意为岩石山嘴儿盐湖)。包头市达茂旗境内有赛恩达布苏(汉语意为有好盐的湖)。值得一提的是,以达布苏命名的陆地名不多。东乌珠穆沁旗境内的达布森达坝(汉语意为盐梁)是本人收集到的唯一一个以盐命名的陆地名。七、与盐相关的其他风俗平时生活中,蒙古代人们认为不能随意随地放弃盐。通常情况下,不向别人借盐或不给别人借盐。假如必须借盐,借盐人不说借盐,而是把盛盐的器皿拿出来递给被借盐的人,被借盐的人也会领会借盐人之义。在巴尔虎,亲家互相不能借盐,假如必须借盐,盐里要放干了的马粪。给别人递盐时,不能直接放在他人手里,必须先放在哪里或哪些东西上,让接盐的人自己取。科尔沁人认为直接从别人手里接盐,意喻着会和对方见不到最后一面;鄂尔多斯人认为手把手接盐的双方,会结成深仇。在蒙古地区,婴儿出生第三天、第五天、第7天时,要举行洗礼或入摇篮仪式。用盐水或茶、盐、“阿日其”(松柏香枝)等煮成的汤给婴儿洗浴,祝福婴儿茁壮成长。在巴林,小孩子眼晴发炎发红时,用盐水冲洗。在巴尔虎,牧人腰酸腿痛时,把盐炒热,进行热服。煮手扒肉时不放盐。巴尔虎蒙古代人们在奶茶里不放盐。牛和羊骟割后,将睾丸用黄油、小米等放在一起煮粥吃。粥里不能放盐。相传,假如粥里放盐,牛和羊伤口会发炎。牛奶里不能放盐。火里忌讳与禁忌放盐,怕惊吓火神。但特殊情况下,火里放盐。在鄂尔多斯,小孩哭闹不止,认为闹鬼时,勺里点着火,里面放几粒盐,在小孩头顶上或围身体转圈儿。人们相信,盐在火里发出的嘣嘣之声,能够吓鬼。在库伦旗,小孩闹病时,把小米、盐放在有火的火铲里,在小孩头顶上转三圈儿,进行招魂。在蒙古代人们传统意识里,新娘跟鬼,死人跟佛。迎新娘时,点燃堆火,火里放盐,避邪驱鬼。猫死了,须挂在树上。塔吉克族人对食粮和食盐特别珍惜,对用脚踩食盐和食品的人,被看作是罪人。见到盐和食品落在地上,要拣起来放在高处不容易被踩到的地方。贵州镇远报京侗族青年“讨篮”定情后,未婚男女双方的爱情趋于成熟,准备订婚。男家要请一位熟识的老奶奶或老伯妈当“红娘”,去女家说媒,征求姑娘爸妈的同意。媒人前去说媒所带的礼物很简单,就是用一张棕片包着两样东西一一黄草纸包装的半斤盐巴和白皮纸包装的二两茶送女家爸妈见媒人送来这个“棕片包”,就知道是来讨姑娘的。媒人和女家当场交换意见后,女家用收礼烧茶与否来预示同意或不同意这门亲事。女家收下“棕片包”,并且用盐、茶、糯米面、粘米面、猪油等烧成油茶,端进堂屋敬奉祖先后,招待媒人,预示说媒成功,婚事已定。假如女家不收这份“棕片礼”,退还媒人,则预示女家不同意订婚,说媒告吹。报京侗家为啥用盐茶两样作为说媒的信物呢?这亦有个讲究。原来侗家喜欢烧油茶待客。烧油茶需要的糯米、粘米、猪油,农家自己就地生产,可以自给。但报京不产盐。也不出产茶叶,这里 为偏僻,交通不便,买盐巴买茶叶非常地艰难,因而盐巴和茶叶便成了 为难得的贵重礼物。另外,茶叶是甜蜜味,象征着这门亲事又甜又香。两家结亲,甚为美满。盐巴是咸味,象征着要讨的姑娘很贤(咸)惠,男家很喜欢这个姑娘。 瑶族款待客人时,鸡、肉、盐一排排地放在碗里,不管主客,必须依次夹吃,不得紊乱。客人和老人每吃完一碗饭都由妇女代为装饭。 盐在瑶族食俗中有特殊的地位,瑶区不产盐,但又不能缺少盐。盐在瑶族中是请道公、至亲的大礼,俗叫“盐信”。凡接到“盐信”者,不管有多重要的事都得丢开,按时赴约。泉州到了端午节中午十二点前后,家家主妇常取茶叶和盐少许,人锅热炒,炒至盐色发乌为止,紧接着趁热包好收藏,作为一个家药茶。每逢盛暑肠胃发生毛病,取午时盐茶冲泡饮服,颇能见效。惠阳客家接新娘时有撒盐米的习性,预先用器皿盛好一些盐、米、黑芝麻等物,即在接新娘的途中沿路撒放,谓祭桥神;而沿路撒的,是为祭祀路神,这便是惠州传统爱情婚姻礼俗的撒盐米之俗。撒盐米之俗其实也就是说为中国传统爱情婚姻礼俗中“撒谷豆”之习的一个变种。“撒谷豆”出此刻西汉,两宋时北方盛行,其守旧的说法是为了“禳三煞”,也就是驱鬼避邪,这和惠阳客家“撒盐米”差异不大。只是“撒谷豆”多为北方遗俗,南方并不普遍,而惠阳客家有之,可见惠阳客家风俗的渊源是甚为久远的。山西南部汾河两岸的晋南各地婚俗中的纳,俗称过礼,男方要给女方一定的财物,如银元、绸缎衣服、八副罗裙、鞋面、红绿手帕等,普遍要凑足十件,预示“完美无缺”。女方也回奉一些简单容易的礼物,如“莲生贵子”面人一个,面石榴十个,纸包麸、盐十包,其民间风俗象征意义是预祝婚后连生贵子,多子多福。食盐带回男方后,要撒在公婆和妯娌身上,预示婆媳、姑嫂之间有“严(盐)法。”,整个家老少有“福(麸)气”,并 且,盐与缘谐音,蕴含有缘份之义,希冀婆媳、妯娌关系亲密。这几个赠品礼轻意重,寄托着人民的善良愿望。商州人喝“缘法汤”上灯时分,整个家喝挂面汤,象征着新妇与整个家始结缘份。新郎、新娘碗中各四个荷包蛋,在调味时,小姑或姐多给新娘碗内放超量辣子和盐,新娘必须忍受吃下,不准剩饭。浙江省玉环渔乡旧俗,花轿迎娶至夫家时,轿前置火盆,撮盐投火,噼啪 有声,新娘跨盆而过,以为可破煞祛邪,今已废。浙江省天台村有人生了无名肿痛,就让老太婆用头发加炒热的盐或用头发加米醋、黄酒在肿痛处擦来擦去,名曰“捉鬼箭”、几次之后,即能痊愈。浙江桐乡“蚕生日”是蚕乡的一种特殊风俗。旧时,桐乡的蚕农,每一年的农历十二月十二日,总要举行一次为蚕儿做生日的仪式。这一天,人们用糯米粉拌和南瓜,做成形似蚕茧的黄色圆子,俗称“茧圆”。用碗盆装盛,再配以千张、豆腐干等素菜,供于灶神面前,燃烛插香,虔诚祭祀—番。接着,主人即将收藏在家里的蚕种取出,撒上—些盐粒(俗称腌种),再包藏起来。待到腊月二十三日“送灶”的时刻,取出蚕种将盐粒抖落,置水中稍加漂洗,挂在背阴处晾干;来年谷雨时节,便可催青孵化。据传,为蚕儿做过生日,将来蚕儿就无病少疾,结出蚕茧象茧圆一样,既大又结实。民国《濮院志》有如此的记录载入:“腊月十二俗传为蚕生日,作粉饵祀灶,呼曰茧圆。”清人陈梓曾为此作《茧圆歌》一首:“黄金白金鸽卵圆,小锅炊热汤沸然,今年生日粉茧大,来岁山头十万颗。”可见此俗流传已久。其实也就是说,请灶神,为蚕儿做生日,并不能清除蚕病,而在蚕种上撒些盐粒,倒是既能杀菌消毒,又可刺激蚕卵,对以后的孵化大有益处。少林寺的沙弥炒菜很省盐,听闻是由于净往里掉汗珠子。京族在生产、生活之中有很多忌讳与禁忌,如沙滩上的渔网忌人跨过,在船上忌将碗覆置;逢初1。十五忌别人进门借火、借盐。广东有些地区,群众竟给盐起了一个可爱的绰号叫做“上味”。益阳朱砂盐蛋,是一种旅游居家两宜的方便食品。春夏两季吃盐蛋的人最多,特别是在端午节,吃盐蛋已成为风俗。老话说:“端午吃盐蛋,脚踩石头烂”,寓意讲的是端午节吃了盐蛋,不仅能清热解毒,而且能增强腿力,可以踩烂石头。因 此,港澳同胞很崇拜这种习俗,过端午节务必要选吃益阳生产的名牌朱砂盐蛋。藏北草原上,有一种特殊的习俗,称为驮盐。依照传统,每一年冬春之交,藏北牧民都会带着数以百计的的牦牛,浩浩荡荡地向更北部的草原进发。他们的意图地是北方的盐湖,在那里他们将采出一袋一袋的盐巴,紧接着用牦牛驮回家乡。如此的一次驮盐,来回少则一个月,多则两、三个月。藏北牧民们进行采盐活动的意图,除了自己食用之外,更主要的是为了与农区居民交换农产品。藏北因为气候环境等原因,不宜于农业生产,只有在南部雅鲁藏布江流域一带才有农业生产的踪迹。藏北牧民的祖先们为了获得食粮和别的农产品,想到了利用藏北专有的盐来跟农民交换,慢慢地这种交换便形成了西藏牧区和农区之间进行交往的一种风俗,称为盐粮交换。青海村里的人,一般不喝绿茶,也很少喝红茶,而喜欢用铜壶、铝壶或陶瓷罐熬煮的色泽黄褐、口味浓醇微涩的茯茶,一般最喜欢喝湖南益阳、临湘的茶。茯茶是紧压茶,形似砖块,俗称“砖茶”或“茯砖”。熬茶时,一般在茶里放一点儿盐,味道微咸,叫作“清茶”。青海村里的人常说:“人无钱,鬼一般。茶没盐,水一般。”听老辈人讲,老早的人,烧菜、煮吃,都没有放盐,是吃淡食的。盐是什么物事,是怎么样子的,都晓不得。这盐呀,是东海边一个后生儿先寻到的。东海有个地方叫东京,是皇帝住的都城。东海边有个小地方,有个种田后生儿。他每日天光到山上种地,总会看到一只花鸟飞来歇在海边一块礁石上,他日日上山,日日都看见这花鸟。种田后生儿觉得奇怪。有一日,他种地回来,在村里说了这起事。有个老人听了,朝着他说:“你看到的花鸟,估估是只凤凰。凤凰是宝鸟,有句古语:‘凤凰无宝不落地’,地下没有宝贝,凤凰是不会歇下的,那个地方肯定有什么宝贝!!!”种田后生儿听这么一讲,心给讲动起来了。第2日,他又上山,看到这只鸟又飞来歇在老地方。后生儿就朝着礁石走去,那只鸟见有人走过去,翅膀一闪,飞走了。种田后生就在花鸟歇过的地方寻宝贝。寻来寻去,依据没有啥宝贝!!!就是看着一个岩潭,潭里有一堆白雪雪的物事。他想:这是凤凰歇过的地方,这几个一定是宝贝了。抓紧脱下衣裳,把这几个雪白的物事用衣裳起拿回家,装在一条布袋里放好。有一回,朝延贴出榜文:谁人有宝物,上京进献朝迁,可封进宝状元。种田后生儿看榜文,带这袋宝贝上东京献宝。宝物献上金殿,皇帝抓紧叫太监把袋打开。一看,唏,那晓得一袋全是雪白白、细细粒,没有一点宝气。问种田后生儿,这是什么宝?种田后生儿头摇摇,也讲不出。皇帝这下气啊!!!说这种田后有欺君之罪,把他打入刑部天牢里了。太监看皇帝发怒。就把这袋物事拿来,顺便挂在殿角的金柱上,不当一起事了,苦来苦去,苦了这个种田后,套上枷,蹲在天牢里吃苦头。有一日,宫女端菜给皇帝吃,经过金柱下面,挂在金柱上的地条袋里,滴下一点肮脏水,凑巧,正好滴到这盘菜当中。宫女这下吓半死。她知道皇帝是很贵气,若是这滴肮脏水把皇帝的肚吃不好了,追查起来,就没有命了!!!再一想,没有关系,这事天知、地知,只有我一人知。看看边上无人,她拿起筷子在盘子里拌了拌,就端一去。谁晓得皇帝吃这盘菜,越吃越有味道,他问:“咦,这盘菜怎么会这样好吃呢?”问端菜的宫女,放的是什么香料,宫女说晓不得,皇帝特地把厨房师傅传来问,厨师也说和以前煮的一样,没有放别的,问来问去,皇帝就是不信。端菜的宫女看皇帝恁追究,想了:这味道会不会是袋里滴下的肮脏水里来的呢?我听说,旧年有个进宝人送一袋雪白的物事,说是宝贝。今日这滴水正所谓从袋里滴下来,难道就是那袋宝贝?她恁一想,就对皇帝讲了。皇帝听宫女恁一讲哩,嗨,想起种田后生儿啦,他进的那一袋说不定是真宝哩!!!派人把这袋物事取下来,叫厨师放了一点在菜里,试一试。这一试呀,果真,味道好。哈,这一袋物事,真的是宝贝。皇帝忙叫人把种田后生儿从天牢放出。问他这宝贝是哪来的,进宝人把经过讲了。皇帝就派人到海边礁石上,精细看,才晓得这宝贝是海里的海水漫上,积在岩潭里,太阳日日晒,日日晒,结成的物事,就给号一个名,叫海盐。******************
运城市盐湖区订婚男方家长需要给女方亲戚小娃娃们红包吗?
运城市盐湖区订婚了,你上货的话,需要给女方亲戚小孩子红包吗?这个应该也是所需的吧,反正在俺们这边来讲的话,是需要给小孩子红包的,见者有份。多数情况下,假如是订婚的话,男方的家长多数都给女方家长孩子有红包的,不过给的红包不大,多数都是10块20块的。此处地方的风俗是订婚的时刻,男方家中是不需要给女方亲戚小娃娃们发送红包的,只有在出嫁的时刻,给小孩子发一些红包。运城市盐湖区订婚,男方家长需要给女方亲戚小孩,这么红包的。由于这几个红包,男孩子女孩子改了以后就是一种对对方的正所谓看中,是一种礼貌性的预示对对方的尊重。不管是在什么位置 更轻的时刻,男方的家长给不给女方亲戚,小孩儿的红包都是由个人 心情来定的,没有特别的约定
订婚有什么说法吗?应该注意什么?
直接去登记,不用订婚
订婚,又称婚约, 按照我国民间风俗,通常来讲出嫁前先有订婚之仪式: 订立婚书、交换礼物、或立媒妁人等。但按照我国现行法律,订婚并不是出嫁前必备之流程,不经订婚之爱情婚姻,不失其爱情婚姻之效力。订婚在法律上是属于一种契约行为, 这是一种身分契约。此身分契约具有几点特点:婚约的订立不得代理,婚约必须男女双方彼此合意才可成立。具有法定的订婚能力者, 才能从事订婚行为。对於订婚能力的界定是以年龄为基准:男满二十二岁,女满20岁即具订婚能力。婚约不得强制执行。婚约虽然应该遵守,不过 也应遵照男女双方当事者的意愿。若有一方不至于履行的,不能强制执行。另依据《爱情婚姻法》第八条“要求出嫁的男女双方必须亲自到爱情婚姻登记jiguan进行出嫁登记。符合本法规定的,予以登记,发给出嫁证。取得出嫁证,即确立夫妻关系。未办理出嫁登记的,应当补办登记。”于是,订婚了不算夫妻。法律根据:《中华人民爱情婚姻法》第八条【出嫁登记】要求出嫁的男女双方必须亲自到爱情婚姻登记jiguan进行出嫁登记。符合本法规定的,予以登记,发给出嫁证。取得出嫁证,即确立夫妻关系。未办理出嫁登记的,应当补办登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