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人们名字解诂第2版起名五行天干(周易起名免费的)
古代人们名、字、谥号、自号的来历
古代人们的名、字、号、谥号:“名”,与现在的人的“名字”相同,自称时用名,预示谦虚;“字”,亦称表字,是人的别名,称呼人用字,预示尊敬;“号”,别号,名、字以外的称谓,大多与自个的居住环境、嗜好、性情特点、特长等相关,如“醉翁”、“白云”、“抱固老人”;谥号,古时候帝王、贵族、大臣等死后将葬,按其生前事迹给予寓意褒贬的称号,打比方说,我们常说的“唐太宗”、“汉武帝”等,都是他们死后的谥号。
那先古代人们之名字说:名什么,字什么号什么的有什么含义啊?/
名 名是任何人的代号。姓氏是公共的,名是自个的。历朝历代的命名习惯,反映了一定时期内的社会意识形态。因为人们归属的民族、社会、历史、信仰、道德传统及文化修养的区别,其命名习惯也很不相同。 “名”的产生也是在氏族社会时期,并且也是人的个体意识逐渐觉醒的必然结果。《说文》对名这样解释:“名,自命也。从口夕,夕者,冥也,冥不相见,故以口自名”。意为,黄昏后,天暗黑不能相认识,各以代号称。这就是名的来历。这稍微有些传说意味。人们发现使用“名”的便利性,便逐渐通行起来,使得人都有名,并对命“名”讲究起来。事实上,名的出现是私有制经济出现后的必然产物。古时天下为公,一个部落一个名号,黄帝、炎帝、共工、蚩尤都是部落名。 据《周礼》“婚生三月而加名”,婴儿出生三个月后由爸爸起名,我们此刻所看到最早的名是商代人的名。那个时候的习性,崇拜以天干为名。也常常用其生日元支来命名,主要以天干命名,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十个天干)。如太乙,成汤(天乙),太丁,盘庚,帝辛(纣)外丙、仲壬、太甲……武丁(盘庚曾孙)。陈梦家《殷商卜辞综述》认为:太康(即大庚),仲康(中庚),少康(少庚)等。周代以后对命名有所讲究。春秋鲁桓公六年(705)鲁桓公问命名应遵守的礼节时,大夫申 提出“信”“义”“象”“假”“类”五条(“五则”)。到战国时,许多贵族通过占卜来为自己的儿子命名,如屈原(皇揽揆余初度兮,肇锡余以嘉名)。随着儒学的兴起,对取名的讲究愈来愈复杂,成书于战国年间的《周礼》中对命名除了前面提的主须留意的五条之外,还规定了“六不”。即(一)不以国(二)不以官(三)不以山川(四)不以隐疾(五)不以畜牲(六)不以器币。 秦汉以后,随着封建专制的加强,在命名方面除了对“五类”、“六不”同样讲究外,还对一些寓含王霸意义的字眼如龙、天、君、王、帝、上、圣、皇等字禁止使用。有些朝代不禁。 魏晋以后,一代代的学风、思潮、单从命名方面即能看出一些。 如魏晋南北朝人自命清高,玄学盛行,取名讲究高雅。如盛行以“之”命名,如王羲之子献之,孙静之、桢之。画家顾恺之,将军刘牢之,科学工作者祖冲之,史学家裴松之,文学家颜延之,杨衔之等。 南北朝佛教盛行,取佛僧名成了时髦。一时间,僧佑、僧护、僧智、梵童、摩诃之名比比皆是。据正史载,南北朝带僧字的名有122人,昙者39人,佛者二十四人。 唐宋时,道炽一时,僧也极红。以金、木、水、火、土五行命名成了时尚。如朱熹(火),父名松(木),儿名 (土),孙名钜、钩、鉴、铎(金),曾孙名渊、泠、潜、济、浚、澄(水),刚好是五行一个轮回。 周秦两汉单名多于双名。 有些双名也是单名,如晋介之推,虞宫之奇,郑烛之武,佚之狐,之为虚字,不算。还有一个“不”字,韩申不害,楚萧不疑,赵国赵不倦,汉代程不识,不危、不惑等都是如此。 另外,汉人起名:(一)尚英武,雄浑劲健。像胜、武、勇、超、猛、固、彪、举等这很常用。 (二)见贤思齐、追慕圣人。如张禹,赵禹、邓禹、陶汤、张汤、赵汤、周昌、王昌、张尧、黄舜等就展现这色。 (三)求长生长寿。如万年、延寿、寿王、千秋、去病、去疾、彭祖、彭生等名常见。 王莽时,“令中国不得有二名”,《春秋》“讥二名”,《公羊传》:“二名非礼也”,可能单名多于双名的缘故。西汉15帝,二人复名;东汉13帝全单名。 西汉至东晋,54帝,4个复名,单名94%,东汉以后,尤其两晋南北朝,佛道盛行,一时间佛名盛行:金刚、力士、文殊、目连、药王、般若、三宝到处可以见到,以带佛气。僧、佛、摩、梵、昙,直取佛名也许多。 唐宋后,取复名多起来,皇帝除外,因单名易于避讳。 另外,唐人追求雅,以文、德、儒、元、雅、士等字命名很流行。 五代时,因《尚书·太甲上》有“旁求俊彦”《伪孔传》有“美士曰彦”。故而,据正史载,五代共有87人以“彦”字命名。元代人以取蒙文名为时尚。 元末,张士诚原名九四,“士诚”之名乃一文人所取,是在取笑他,他还不知,典出《孟子》:“士,诚小人也”之句。 宋以后,尤其明清,字辈谱命名法最盛行。到现在,从农村族谱中可看出这一现象。其字肯定是些寓意吉利的字,如文武,富贵、昭庆、德祥、龙凤、昌盛等。 明清以族谱命名为特征,作用与影响很大。 1744,乾隆为孔子后裔定了三十个字为: 希言公彦承 宏闻贞尚衍 兴毓传继广 昭宪庆繁祥 令德垂维佑 钦绍念显扬 1920年,孔令贴又在这30个字后续了20个字:建道敦安定,懋修肇益常。裕文焕景瑞,永锡世绪昌。 清满贵族则喜欢用安、福、永、泰、保全、常荣、桂祥等吉利字命名。 而民间命名习惯约有以下数种: ①节令法:以生时节令,花卉为名,春花、梅、桃、李,夏雨、秋实、秋雨、秋艳、冬晓、冬梅、腊梅等。 ②地名法:纪念孩子的出生地,如杭生、浙生、沪生、渝生、杭宁。 ③盼子盼财法:如来娣、根娣、玲娣、招娣、延娣、来宝、来发。 ④动物法:阿牛、阿鼠、小鱼、小狗、小龙、阿龙、小骏(马)、小凤、凤儿。 ⑤体重法:九斤老太、九斤姑娘(加护身符的重量)。 ⑥性变法:女当男养,亚男、冠男、家骏、家雄;男当女养,新妹、宝姬、秋月等。 ⑦排行法:大牛、二牛、三小、小牛,大囡、二囡、三囡;根大、根亮(两)、根山(3);张益(1)张耳(2)张山散(3)等。 ⑧五行法:如前述朱熹一家祖孙五代。 ⑨综合的,如润土(节令加五行)。 民国年间尚洋名:玛丽、海伦、彼德、约翰、汤姆许多。 文革间尚红、建、卫、忠、青等字。 如今的趋向:朦胧、洋名、多字名。 古时候的女子有姓无名,在家只有小名、乳名,对外则称某某氏。4。字 “字”只是限于古时候有身份的人。 《礼记·曲礼》上说:“男子二十冠而字”,“女子十五笄而字”,就是说无论男女,只有到了成年才取字,取字的意图是为了使人尊重他,供他人称呼。普通人特别是同辈和属下只许称尊长的字而不能直呼其名。 古代人们命字方法的主要根据有以下几种: ①同义反复。如屈原名平,字原,广平为原。孔子学生宰予,字子我,季路字子由,颜回字子渊,诸葛亮字孔明,陶渊明字元亮、周瑜字公瑾,诸葛瑾字子瑜,文天祥字景瑞,都属此类。 ②反义相对。晋大夫赵衰(减少意)字子馀(增多)。曾点(小黑也)字子晳,色白也。唐王绩字无功,朱熹(火亮)字元晦,元赵孟頫(俯)字子昂,晏殊字同叔。 ③连义推想。赵云字子龙(云从龙);晁补之,字无咎;苏轼,字子瞻(《左传僖28年》:“君冯轼而观之”);岳飞字鹏举。 从以上三类可以看出,字与名有密切关系,字多数是名的补充或解释,这叫“名字相应”,互为表里,故字又称作“表字”。这3种是主要的,另外还有以干支五行命字,以排行命字,或者字行加排行,字后加父(甫)的情形一般也归入字的范畴。 命字方面与命名同样,有着时代气息,一个总的趋向是美词化和尊老化,在尊老化方面更加显。 唐宋以后,因为理学加强,一些繁文褥节愈来愈多,读书人之间在称呼上也大做文章,称字,是为了表尊敬,但时间久了之后,渐感称字还不够恭敬,于是又有了比字更表恭敬的号。5。号 号亦称别称、别字、别号。《周礼·春官·大祝》:“号为尊其名更美称焉”。名、字是由尊长代取,而号则不同,号初为自取,称自号;之后的日子,才有他人送上的称号,称尊号、雅号等。 号起源很早,但直至六朝时期还不流行,葛洪、陶潜有号,那个时候大部分人没有。到唐宋间才特别盛行起来,原因有二:1。伦理道德加强,2。文学发达,文人讲究文雅。至明清,因为文人范围扩大,加上帝王提倡,更加盛行起来。纵观古代人们命号特点,我们也可以概括为几条。 自号多数都有寓意在内。 1。或以居住地环境自号:如陶潜,自号五柳先生。李白自幼生活在四川青莲乡,故自号青莲居士。苏轼,自号东坡居士。陆游,号龟堂。辛弃疾号称稼轩居士。明武宗朱厚照自号锦堂老人,明世宗朱厚璁自号天池钓叟,明神宗朱翊自号禹斋。乾隆晚年自号十全老人、古稀天子。咸丰(奕 )自号且乐道人。 2。或以旨趣抱负自号:杜甫,自号少陵野老,“一万卷书,一千卷古金石文,一张琴,一局棋,一壶酒,一老翁”——“六一居士”是欧阳修晚年的自号。贺知章,自号四明狂客;金心农自号出家庵粥饭僧,都展现了自个的旨趣。 3。有一部分人还以生辰年龄、文学意境、形貌特征,甚至惊人之语自号。 辛弃疾自号六十一上人,赵孟頫甲寅年生,自号甲寅人;元郑元右,自号尚左生,明代祝允明自号祝枝指生,后在老百姓中演变成祝支山。朱 尊,自号夕阳芳草村落,唐寅自号江南第1风流才子,普救寺爱情婚姻案主者。徐树丕,自号活埋庵道人。 别人赠号主要有三种情况: 1。用其轶事特征为号。如李白,人称谪仙人。宋代贺铸因写了“一川烟柳、梅子黄时雨”的好词句,人称贺梅子。张先因写了“云破月来花弄影”,“浮萍断处见山影”,“隔墙送过秋千影”三句带“影”字的好诗,人称“张三影”。类似例子再如: 山抹微云秦学士——秦观“满庭芳”词“山抹微云,天连衰草” 露花倒影柳屯田——柳永,《破阵子》词中有“露花倒影”句。 张孤雁——张炎《解连环·孤雁》 红杏尚书——宋祁(工部尚书)《木兰花》“绿杨烟外晓春寒,红杏枝头春意闹”。 现当代作家的笔名、艺名也可算入号的范围,有的是自号,有的是赠号。 郭沫若(笔名)原名开贞,巴金、夏衍、冰心全是笔名(自号),而非原名。 艺号(赠号): 张英杰——盖叫天,牛俊国——牛得草,荀慧生——白牡丹,李慧敏——白玉霜,毛稚黄——毛三瘦。 2。以官职、任所或出生地为号。王安石称王临川;杜工部(杜甫),贾长沙(贾谊);王右军(王羲之);汤显祖称汤临川;康有为,广东南海人,称康南海;孔融,曾任北海太守,人称孔北海;顾炎武,江苏昆山亭林镇人,人称顾亭林。清代民谣“宰相合肥天下瘦”说的是李鸿章(合肥人),“司农常熟世间芜”说的是翁同和为常熟人,时任户部尚书。 3。以封爵、谥号为号 诸葛亮封武乡侯,人称武侯;司马光,封温国公,岳飞,谥号武穆。 宋以后,文人之间大多以号相称,以至造成众号行世,他们的字名反遭冷疏的情形。苏轼毕生有14类38个名号,鲁迅先生毕生(1881—1936)57岁,共用过140多个名号(着重是笔名)。 鲁迅原名周樟树,字豫才,改名树人。1898年,第1次用笔名,戛剑生、树人。1818年,《狂人日记》发表时,始用鲁迅笔名。三十年代后更加的多,最多的为1933年26个和1934年41个。这两年也是他的创作高峰,作品最多的时期。 因为号可自取和馈赠,所以有着自由性和可变性。以至很多文人,有许多别号,多的可达几十个,上百个,“别号太多,反成搅乱”(郑板桥集题画。靳秋四索画),所以近代以后,尤其建国以来,文人用号之风大减,很多人发表作品不用笔名,就用真名。少数文人存有别号,多为20世纪3。四十年代前就出名的文人。如鲁迅曾自号书斋,绿林书室,且介亭;王力自号龙虫并雕斋;姚雪垠,无止境斋;叶圣陶未厌居,俞平柏古槐书屋,此可谓遗风。中国古代人们的姓氏字号 中国古代人们的姓名和现代一样,是人们在社会交往中用以代表自个的符号。姓,就是某一群人(氏族、家族)共用的名;名,就是个人独用的姓。 中国古史传说中的人物的姓氏,如有熊氏、牛蟜氏、青云氏等,今天看来可能都是氏族的名称。远古时候氏族以自然物为氏族标志,因而这几个名称大多数和生物和自然现象有关。这几个氏族名称以后就可能演化为姓(如熊、牛、云等)。古时候称呼人还常常冠以地名(如傅说,“傅”是地名)、职业名(如巫咸,“巫”是从事占卜的人)、祖先的名号(如仲虺,是奚仲的后人)等,这类称呼固定下来亦即“姓”。如鲁、韩、宋等,是以地名为姓;东郭、西门、池、柳等,是以住地的方位、景物为姓;师、祝、史等,是以职业为姓;上官、司马、司徒等是以官职为姓;公孙、王孙最早是指其老祖宗是公或王;穆、庄等姓是以其老祖宗的谥号。从春秋战国时一部分人的称呼中我们还能看见姓氏形成的一些痕迹,如展禽因住地有柳又称“柳下惠”,公输班因是鲁人又叫“鲁班”,公孙鞅又因是卫国人称“卫鞅”、因封为商君称“商鞅”等。此外,在我们中国各民族交通往来过程中也显现了一些姓氏如呼延、慕容、尉迟等。 姓的形成有不同的历史过程,同样的姓未必就是一个起源。如“贺”,有的是原姓“贺兰”或“贺敦”简化为“贺”,有的是原姓“庆”,因避皇帝讳而改姓“贺”。姓也因的、地理的、民族的等等原因而变化。如五代时吴越的“刘”姓因避讳(“刘”与吴越王“钱鏐”的名同音)改姓“金”;明代“靖难”②之后,黄子澄的后人因避祸改姓“田”,而“靖难”有功的太监马三保却被赐姓为“郑”(就是以“三保太监下西洋”著称的郑和);北魏孝文帝为推行“汉化”而改“拓跋”姓为“元”姓。又如“汉代诸县(今山东省境内)的“葛”姓迁到阳都(今河南省境内),为了和当地的葛姓区别就称为“诸葛”,而齐地的“田”姓外迁,以外迁的次第改姓“第1”、“第2”……(如东汉名臣“第5伦”)。可见,姓就是一种符号,并不象封建宗法制的维护者所宣传的那样神秘和神圣。 名,是在江湖上使用的自个的符号。夏商两代留下来的一部分人名如孔甲、盘庚、武丁等和干支相联系,可能和生辰有关。春秋时有一部分人名如“黑臀”、“黑肱”等应是以生理特征命名的。郑庄公名“寤(牾)生”,那么是他妈妈难产的纪实。可见那时有些名字还是很朴素的。但那时有一部分人名所用的字亦有特别规定的含意,这含意并因同时出现的“字”而更为清楚。“字”多数是“名”的解释和补充,是和“名”相表里的,故又称“表字”。屈原在《离骚》里自述:“名余曰正则兮,字余曰灵均”;“正则”就是“平”,“灵均”就是“原”。他名“平”字“原”,“名”和“字”有意义上的联系。古代人们“名”和“字”的关系有意义一样的,如:东汉创制地动仪的张衡字平子、“击鼓骂曹”的文学家祢衡字正平,他们名、字中的“衡”就是“平”;宋代诗人秦观字少游、陆游字务观,他们名、字中的“观”和“游”也是同义。又如唐代书法家褚遂良字登善、宋代文学家曾巩字子固,他们名、字中的“良”与“善”、“巩”与“固”也都是同义。“名”和“字”有意义相辅的,如:东汉“夫妻恩爱”的文学家梁鸿字伯鸾,“鸿”、“鸾”都是为人称道的两种飞禽;西晋文学家陆机字士衡,“机”、“衡”都是北斗中的两颗星。唐代诗人白居易字乐天,因“乐天”故能“居易”;宋代作家晁补之字无咎(“咎”是过错),因能“补”过才能“无咎”。“渔”(打鱼)、“樵”(砍柴)常为侣,宋代史学家、《通志》的编者郑樵字渔仲;“渔翁”又常戴“笠”,清代文学家李渔字笠翁。“名”和“字”有意义相反的,如:宋代理学家朱熹字元晦、元代书画家赵孟頫字子昂、清代作家管同字异之,他们“名”、“字”中的“熹”与“晦”、“頫(俯)”与“昂”、“同”与“异”都是反义。古代人们的“名”、“字”常常取自古书古典,如:汉末“建安七子”之一徐干字伟长,《孔丛子》有“非不伟其体干也”句;曹操字孟德,《荀子》有“夫是之谓德操”句。三国赵云字子龙,取自《周易》“云从龙,风从虎”;唐代文学家陆羽(著有《茶经》,后世尊为“茶神”)字鸿渐,也是取自《周易》“鸿渐于陆,其羽可用为仪”。元末戏曲家高明(著有《琵琶记》)字则诚,取自《礼记》“诚则明矣”;明代军事家于谦字廷益和清初文人钱谦益字受之,则都是用《尚书》中“谦受益”的典故。 古代人们的“名”、“字”还常用以预示在家族中的行辈。先秦时,常在名、姓前加伯(孟)、仲、叔、季表兄弟长幼,如伯夷、叔齐,伯是兄,叔是弟;孔丘字仲尼,“仲”就是老二;孟姜女就是姜姓的长女。汉代以后逐渐在“名”或“字”中用同样的字或偏旁表同辈关系,如唐代抵抗安禄山的名将颜果卿和他之弟颜曜卿、颜春卿共用“卿”字,与他们同辈的堂兄弟颜真卿(以书法传世)也用“卿”字。宋代文学家苏轼、苏辙兄弟共用偏旁“车”表同辈。明神宗的儿子朱常洛(明光宗)、朱常瀛、朱常洵等,第2字共用“常”,第3字共用“氵”旁;吊死在景山上的明崇祯帝朱由检和他的哥哥朱由校(明熹宗)、堂兄弟朱由榔(南明永历帝)、朱由崧(南明弘光帝)等第2字共用“由”,第3字共用“木”旁。在这样的状况下,姓名中的第1字是和父、祖共用的族名,第2字和第3字的一半是和弟兄等共用的辈名,具体到个人身上就只有半个字了。 除了名、字,有些古代人们还有号。“号”是一种固定的别名,又称别号。封建社会的中上层人物(尤其是文人)常常以住地和志趣等给自己取号(包括斋名、室名等)。如唐代李白的青莲居士、杜甫的少陵野老、宋代苏轼的东坡居士、明代唐寅的六如居士、清代郑燮的板桥、朱用纯的柏庐等,都是后人熟知的;有些别号的使用率(如苏东坡、郑板桥、朱柏庐等)甚至超过本名。别号是使用者本人起的,不象姓名要受家族、行辈的限制,因而可以更自由地抒发或标榜使用者的某种情操。别号中常常见到的“居士”、“山人”之类就是为了预示使用者鄙视利禄的志趣。宋代欧阳修晚年号“六一居士”,就是以一万卷书、一千卷古金石文、一张琴、一局棋、一壶酒加上他本人一老翁,共六个“一”取号。南宋爱国诗人陆游忧世愤俗,被权贵们讥为不守礼法,他就自号“放翁”,预示对于他们的蔑视。明末画家朱耷在明亡后取号“八大山人”(“八大”连写似“哭”非哭似“笑”非笑,寓“哭笑不得”意),来抒发自己怀念故国的悲愤之情。诚然,更加的多的官僚缙绅和封建文人所取的各式好听的别号不过呢是附庸风雅、沽名钓誉的幌子。 另外还有“绰号”,这大多数是他人所取而得到公众承认的别号,是对人的描绘和形容。春秋百里奚沦落楚国,被秦穆公用五张羖(音古,指黑公羊)皮赎回相秦,人称“五羖大夫”,可算是古时候的绰号。唐代奸相李义府外柔内奸,被人称为“笑中刀”(成语“笑里藏刀”的源头),又号为“人猫”;宋代王珪任宰相十来年除“取旨、领旨、传旨”外不干别的事,那个时候号为“三旨相公”,这些贬义的绰号形象地勾勒了封建官僚的嘴脸。《水浒》里梁山上一百○八人个个皆有绰号,大多数准确地描摹了人物性格、特长或生理特点,这几个绰号作为姓名的代称,更是人们所熟知的。 除了上述的字、号之外,历史上往往用以代替个人姓名的还有: 1。地名(包括出生地、住地和任职所在居住地等)。如东汉孔融称为孔北海、唐代韩愈称为韩昌黎、柳宗元称为柳河东或柳柳州、宋代苏辙称为苏栾城等。以地名称人在封建时代是表尊敬,叫做称“地望”。但清末有人做了一幅对联:“宰相合肥天下瘦,司农常熟世间荒。”上联指任北洋大臣(宰相)的李鸿章(合肥人)、下联指任户部尚书(司农)的翁同龢(常熟人),却利用“地望”的双关语义讽刺了封建大官僚的贪婪豪奢。 2。官爵名(包括职衔、封号等)。如东汉发出“穷当益坚、老当益壮”豪言的马援称马伏波(曾任伏波将军),投笔从戎的班超称班定远(曾封定远侯),蔡邕称蔡中郎(曾任中郎将),三国嵇康称嵇中散(曾任中散大夫),唐代杜甫称杜工部、杜拾遗(曾任工部员外郎、左拾遗)等。 3。弟子或后人所上的尊称。如宋周敦颐称濂川先生,北宋吕本中和南宋吕祖谦先后称东莱先生,明归有光称震川先生,王夫之称船山先生等。还有在死后由门人、后人上的尊号(“私溢”),如隋代王通的文中、晋代陶潜的靖节等。 4。谥号,即死后由皇帝颁赐的荣称。如宋包拯称包孝肃、岳飞称岳武穆、明徐光启称徐文定、清纪昀称纪文达等。 5。在姓氏前加形容词指称特别规定的同姓者。如大戴、小戴分指汉代学者戴德、戴圣叔侄(他们编纂的《礼记》也分别称为《大戴礼》、《小戴礼》),晋代作家阮籍、阮咸叔侄也分别称为大阮和小阮(“大阮”和“小阮”因而成了“叔”、“侄”的近义词),南朝谢灵运和堂弟谢惠连都是诗人,也被叫作大、小谢。唐代诗人中老杜(亦作大杜)专指杜甫,小杜专指杜牧。老苏、大苏、小苏则指宋代苏洵、苏轼、苏辙父子。 6。以几个姓并称特别规定的几个人。如“伊吕”指商伊尹、周吕尚;“马班”(或“班马”)指司马迁(《史记》作者)、班固(《汉书》作者);唐诗人中“李杜”是李白、杜甫,“元白”是元稹、白居易;“韩柳”是韩愈、柳宗元。还有前面提到的大谢小谢合称“二谢”,加上南朝另一诗人谢眺又合称“三谢”;“二程”专指宋代学者程颢、程颐兄弟;苏洵、苏轼、苏辙又合称“三苏”。 七、在唐代还常以行第连同姓名官职等称人。王维有诗题《送元二使西安》(“劝君更进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就是里边 的名句)、唐诗中屡见《答王十二》、《问刘十九》、《同李十一醉忆元九》、《送裴十八图南》、《寄丘二十二员外》之类的题目,都是以行第称人的。如李白是李十2。韩愈是韩十八、柳宗元是柳八、元稹是元九等。行第还可连同名和官职并称,如裴图南称裴十八图南、杜甫称杜二拾遗、白居易称白二十二舍人等。宋代也还有此风习,如秦观称秦七、欧阳修称欧九、黄庭坚称黄九等。 以上所说的封建社会的姓名字号之类,都是封建宗法制度和伦理道德等观念形态的组成部分。我们今天直接以姓名作为古代人们的代号就行了,已不再需要这几个东西。不过,因为它们在历史上长期存在并被普遍使用过,又是我们不能完全回避得了的。如《正气歌》的作者文天详、字履善,又字宋瑞(祥、善、瑞三字同义),历代还常称他“文文山”(自号)、“文丞相”(官职)、“文信国”(封号)等,他的著作也分别题名为《文山集》、《文丞相集》、《文信国公集》、《文信公题杜诗》等。又如《四库全书》中以“王”为首字题名的著作有五十多种,其中绝大都是以字号或其他代称题名的,如《王子安集》(唐王勃的字)、《王天游集》(明王达的号)、《王阳明集》(明王守仁的尊号)、《王文成公全书》(明王守仁的谥号)、《王荆公诗注》(宋王安石的封号)、《王右丞集》(唐王维的官职)等。还有许多姓王的人的文集,题目上根本无姓名,如《临川集》(宋王安石原籍临川)、《凤洲笔记》、《弇州山人题跋》(明王世贞,号凤洲,又号弇州山人)、《渔阳文录》(清王世祯,号渔洋山人)、《船山全集》(清王夫之,尊称船山先生)等。假如大家对古代人们姓名字号的知识毫无所知,根本无从识别。因 此,为了阅读古籍以及研究古代人们思想、风格,还是需要大家对它有所了解的。 ①世界古时候史学者称这种氏族标志(也是氏族崇尚对象)为“图腾”。 ②明代燕王朱棣以讨伐黄子澄等为名起兵攻破南京,推翻建文帝,自己当了皇帝(即明成祖),那个时候号“靖难”。 === 古代人们字号摭谈 文/阙维杭 古时候人在本名之外,大多另有字,这风气在春秋战国时期就很普遍了。《礼记·曲礼上》称:“男子二十,冠而字,……女子许嫁,笄而字。”贵族男子20岁时(成年)行加冠之仪而取表字,女子结婚(成年)之时可以盘发插笄(簪子)了,也要取字;故后来也叫女子许嫁为“字”,如:待字,字人,等等。看似,这取字的规矩最开始是囿于上层社会的圈子,但后来渐渐打破了界限,一般平民也多取字,相沿成习。 可是,字与名是啥关系呢?《颜氏家训·风操》说:“古者,名以正体,字以表德。”广义的理解,字不妨是名之寓意的诠释,也可以是名的内涵的发挥。例如诸葛亮字孔明,关羽字云长,鲍照字明远,陶潜字渊明,白居易字乐天等等,都是词义互见,相辅相成的。苏轼,字子瞻,如果大家都清楚“轼”字的古义是指车子前面供人凭倚的横木,“子”则系夫子自称,那么凭栏而望叫作“瞻”亦即顺理成词了。他的另一个表字“和仲”很少用,“仲”是二之义,苏轼排行第2,加“和”字则含有吉祥意,明白这些字的本义再看表字,含义就明确了。金代文学家元好问,字裕之,人“好问”而学识“裕之”,这字取得实在妙;清代戏曲家李渔的字为“笠翁”,则又可谓以俗字见雅趣了。亦有的干脆拆名为字,简便好记,如清代诗人舒位字立人,尤侗字同人。又有一部分人喜欢取很多字,一而再,再而三,不厌其烦,文人中多字的冠军,大约要算清初杭州肖山的毛奇龄(一名甡),他一字两生,又字大可、齐於、于、初晴、晚晴、老晴、秋晴、春迟、春庄、僧弥、僧开等等,真是随心所欲,莫名其妙了。 至于文人学士在名、字之外再取别号,也是不可少的雅事,而这号又常常比字取得更玄乎乃至无迹可寻,但大都还是有规律可循的。很多人喜欢以曾经居住或逗留过的地名风物为号,如陶渊明《五柳先生传》云:“宅边有五柳树,因以为号焉。”李白五岁随父迁居绵州彰明县(今四川江油县)之青莲乡,后因自号“青莲居士”;苏轼贬谪黄州(今湖北黄冈县)后,“与田父野老相从溪山间,筑室于东坡,自号东坡居士。”苏轼取“东坡”为号还有仰慕白居易之义,因白居易在忠州(今四川忠县)曾于东坡屋地栽花自娱,诗尝数言及“东坡”,苏慕而效之,遂以为号。苏轼的这个号在文坛与民间最为普及,他其他别的别号多达三十余个,有以排行、籍贯称的,如:大苏(以别于其弟苏辙)、峨眉先生、眉山公;有以职官学名行世的,如:苏使君、苏贤良、西湖长;亦有因人格、诗风自称或被人称,以及旨在揄扬胸臆的,如:坡仙、谪仙人、狂副使,不一而足。从他的这很多名号也可见出古代人们取号的广泛与无限制,多号也就习以为常了。不少的文人还因传闻轶事或佳句而得号,如晚唐温庭筠年龄不大时参与科试,“押官韵作赋,凡八叉手而八韵成”,时号“温八叉”,这很近于是一种绰号或谑称了。宋代词人张先因有三句写“影”的佳句,被誉称为“张三影”;元末袁凯因咏白燕诗出名,人呼“袁白燕”;清初王士禛作《漱玉词》有“郎似桐花,妾似桐花凤”之句,一时称善,遂号为“王桐花”。这几个都是以诗名人的例子。以署邸、书斋名为号也是文人的一种惯例,清代诗人袁枚在江宁(今南京市)小仓山筑随园定居,因号“随园老人”;清代藏书家钱曾的藏书楼名叫“也是园”,他的号就称为“也是翁”。 近代文人多号达数十个的有苏曼殊、姚民哀两位,有人作打油诗戏称他俩:“一人数十百名字,从此阎王捉不来。”提倡白话文以后,亦有人开玩笑在报上把名号译成语体,如称丹翁为“通红老头子”,君博为“皇帝”,令人忍俊不禁。徐干,字伟长。《孔丛子》曰:“非不伟其体干也。”名和字在一句话中意思相顺,而且字对名作了补充解释。 曹操,字孟德。《荀子·劝学》篇说:“生乎由是,死乎由是,夫是之谓德操。”字和名在一句话里,合成德操,即道德操守,字对名作了修饰性解释和补充。20世纪以后出生人,姓名都比较简单。在秉承先辈姓氏的前提下,取一个字或两个字作为名就算完事。 对他们而言,“名字”是一个单纯词,意义不可再分割。不过,对于古时候中国人来讲,名是名,字是字,各 有单独之义,不可混为一谈。这里专讲古代人们的“字”。 从周代开始,人们在名以外,又另取字。《礼记·檀弓》称:“幼名,冠字。”此句话的解释是:“始生 三月而加名,故云幼名;年二十有为父之道,朋友等类不可复呼其名,故冠而加字。”“年二十有为父之道” 时加“字”,肯定是说男子;对于女子,那么是“许嫁笄而字”,到了可以结婚之时(15岁)加“字”。人一出 生就要取名,是为了分别彼此,要不然便无法以单独身份进入既有的社会秩序系统之中。对小孩直呼其名,不会 有啥顾忌,不过同样对已经成年者,便显得不够尊重,取字,正所谓为了解决这一问题。因 此,古代人们的名,主要 用于自称;古代人们的字,主要用于他称。诚然,亦不是说所有的情形下都必须对人称字不称名,这要依对话双方 的互相地位来定。彼此地位相当者,尊称别人用字不用名,谦称自己用名不用字;而长辈对小辈、老师对学生 、上级对下级,也可以称名而不称字,这样显得更亲切。假如说取名是为了分彼此,那么取字就是为了明尊卑 。这是名与字功能的基本区别。 字单独于名之外,但又与名保持有亲密的联系。依据古文字学,“字”有滋生的意思。于是,我们也可以理 解为古代人们的字,系由名滋生而来。春秋战国时期,人们的名与字之间,一般均有特殊的意义关联。清代训诂学 家王引之《春秋名字解诂》,归纳、揭示了那个时候的人名与字之间的五类关联,全面而准确。现补充实际案例,列举 如下: 同义互训。孔子的学生樊须,字子迟。须与迟,皆有等待之义。闵损,字子骞。损与骞,皆有亏折的意 思。颜回,字子渊。据《说文解字》解释:“渊,回水也。回,渊水也。” 反义相对。卫人端木赐,字子贡。上赏给下叫“赐”,下献给上叫“贡”,意义恰好相对。楚将唐昧,字 子明。昧,昏暗之义,与光明正相反。 连类推论。孔子的弟子南宫括,字子容。“括”,包括;推论到“容”,受容。楚臣仲归,字子家。由归 而家,顺理成章。 据义指实。齐公子固,字子城。由坚固的意思,引指高大实在的城墙。鲁人冉耕,字伯牛。由农垦的意思,引 指具体的耕牛。 辨物统类。卫人邃瑗,字伯玉;齐人陈灌,字子玉。瑗、灌均为玉类之一种。孔子的儿子孔鲤,字伯鱼; 楚公子鲂,字子鱼。鲤、鲂均为鱼类之一种。 上面列举的诸人之“字”,均由两个字组成,但第1字并无实义。如子迟、子贡之“子”,是古时候男子的 美称。而伯牛、伯鱼之“伯”,系排行用字伯、仲、叔、季的第1位。因 此,此类二字“字”,其实也就是说是一字“ 字”。此亦为早期命字的特征之一。 秦汉以后,二字“字”逐渐增多,成为主流。并且,字与名并用时的排列顺序也发生变化。先秦时是先称 字,后称名,如楚将百里孟明视,百里是姓,孟明是字,视是名。汉代以后,改为先称名,后称字,如曹丕在 《典论·论文》中论及“建安七子”时称孔融文举、陈琳孔璋、王粲仲宣……此处的孔融、陈琳、王粲是姓名 ,文举、孔璋、仲宣则分别为他们的字。此外,在取字的方式上,既继承了先秦时代同义互训、反义相对、连 类推论、辨物统类以及以排行入字、以美称入字等传统做法,又有了一些新的发展。 先说在继承传统方面,比如: 蜀相诸葛亮,字孔明;东晋诗人陶渊明,字元亮;唐“大历十才子”之一的司空曙,字文明。(同义互训 ) 唐代诗人罗隐,字昭谏;“唐宋八大家”之首韩愈,字退之;宋代大儒朱熹,字元晦;清代音韵训诂学家 王念孙,字怀祖;桐城派作家管同,字异之。(反义相对) 北宋文学家晃补之,字无咎;南宋诗人尤袤,字延之;南宋词人刘过,字改之;清代史家章学诚,字实斋 。(连类推论) 东吴将领周瑜,字公瑾;诸葛亮的兄长诸葛瑾,字子瑜。(辨物统类) 东汉文学家蔡邕,字伯喈;唐代诗人钱起,字仲文;北宋词人晏几道,字叔原;明代文学家王思任,字季 重。(以排行入字) 其次,在新的发展方面,主要有: 增美辞。在先秦时代的子、父一类尊称用字以外,大量涵义丰美之辞,如公、翁、卿、倩、彦、伟、休、 道、孝……成为取字的热门选择。比如:用尊老美辞的,东汉大臣窦融,字周公;东吴将领黄盖,字公覆;西 汉豪强郭解,字翁伯;唐吏孔巢父,字弱翁。用称谓美辞的,西汉使节苏武,字子卿;大将军卫青,字仲卿。 用身份美辞的,西汉文学家东方朔,字曼倩;曹丕之孙、魏帝曹髦,字彦士。用形容美辞的,“建安七子”之 一的徐干,字伟长;三国魏文学家应璩,字休琏。用德性美辞的,东汉学者尹珍,字道真。刘备的谋士法正, 字孝直。 采典籍。采摘典籍中精的名言警句的意思,用做表字,意趣高雅。曹操字孟德,语出《荀子·劝学》:“ 学也者,固学一之也。……是故权利不能倾也,群众不能移也,天下不能荡也。生乎由是,死乎由是,夫是之 谓德操。”《尚书·大禹谟》称“满招损,谦受益。”由此,明末文人钱谦益,字受之;晚清士绅王先谦,字 益吾。 表仰慕。预示对前贤先哲的仰慕之意,是古代人们命名、取字的重要思路之一。北齐文学家颜之推,倾慕春秋 时晋人介之推的节操,故与之同名,又用其姓氏为字。南朝文字训诂学家顾野王,钦佩西汉博士冯野王,不但 照搬其名,而且取字曰希冯。明末清刚入门的人顾祖禹,景仰宋代史家、人称“唐鉴公”的范祖禹,仿其名,又字 景范。 寄情怀。陆游在《老学庵笔记》中说:“字所以表其人之德。”正如言为心声一样,字也是人们抒情怀的 手段。近代维新运动的领袖人物康有为,字广厦,意在表达自己为黑暗专制下的国人争得一个开明、自由的生 存“广厦”的宽阔胸怀。现代著名民主人士黄炎培,字任之,他自己解释“任之”的涵义:“其一是对自己该 做的事,对国家对社会该负的责任,坚决英勇地担负起来,任之;其二是对无经常提到的事、无聊的流言等等,不 管它,由它去,任之。这便是我做人处事的信条。” 析名文。名与字之间存在着亲密的联系。这种联系既可以是文辞意义上的,也可以是文字结构上的。南宋 诗人谢翱,字皋羽;大奸臣秦桧,字会之;明“竟陵派”文人刘侗,字同人;清文学家毛奇龄,字大可。 既取名,又取字,是中国姓名文化的独一无二传统之一,直到19世纪和20世纪之交依然如此。以名人为例: 鲁迅,原名周树人,字豫才。 李大钊,字守常。 胡适,字适之。 茅盾,原名沈德鸿,字雁冰。 朱自清,字佩弦。 陈毅,字仲弘。 辛亥剪掉鞭子推翻了几千年的君主专制,其后又经过五四新文化运动的冲击,守旧的上下尊卑秩序被完全否定 ,因而以明尊卑为主要功能的字,也就失去了存在的基本根据。随着时代的发展,生活节奏的加快,人际关系 愈来愈频繁,称谓繁复、叠床架屋的名、字并行之制,显然不再有恢复的必要与可能。不过了解一点这一方面的 知识,再不济也能避开出现评书《杨家将》中杨六郎居然在皇帝面前自称“杨景杨延昭”之类的笑话。李白是名,太白是字,字一般由长辈在成年时给与,亦有自己起的,小孩是没有字的,青莲居士是自己或者别人给的称号。
古代人们之名字的字(例如曹操字孟德)是自己起的?
字通常是成人时由长辈或师长取的亦有一小部分是自已取的(打比方说关羽,自已将字改成云长)从周代开始,人们在名以外,又另取字。《礼记·檀弓》称:“幼名,冠字。”此句话的解释是:“始生 三月而加名,故云幼名;年二十有为父之道,朋友等类不可复呼其名,故冠而加字。”“年二十有为父之道” 时加“字”,肯定是说男子;对于女子,那么是“许嫁笄而字”,到了可以结婚之时(15岁)加“字”。人一出 生就要取名,是为了分别彼此,要不然便无法以单独身份进入既有的社会秩序系统之中。对小孩直呼其名,不会 有啥顾忌,不过同样对已经成年者,便显得不够尊重,取字,正所谓为了解决这一问题。因 此,古代人们的名,主要 用于自称;古代人们的字,主要用于他称。诚然,亦不是说所有的情形下都必须对人称字不称名,这要依对话双方 的互相地位来定。彼此地位相当者,尊称别人用字不用名,谦称自己用名不用字;而长辈对小辈、老师对学生 、上级对下级,也可以称名而不称字,这样显得更亲切。假如说取名是为了分彼此,那么取字就是为了明尊卑 。这是名与字功能的基本区别。 字单独于名之外,但又与名保持有亲密的联系。依据古文字学,“字”有滋生的意思。于是,我们也可以理 解为古代人们的字,系由名滋生而来。春秋战国时期,人们的名与字之间,一般均有特殊的意义关联。清代训诂学 家王引之《春秋名字解诂》,归纳、揭示了那个时候的人名与字之间的五类关联,全面而准确。现补充实际案例,列举 如下: 同义互训。孔子的学生樊须,字子迟。须与迟,皆有等待之义。闵损,字子骞。损与骞,皆有亏折的意 思。颜回,字子渊。据《说文解字》解释:“渊,回水也。回,渊水也。” 反义相对。卫人端木赐,字子贡。上赏给下叫“赐”,下献给上叫“贡”,意义恰好相对。楚将唐昧,字 子明。昧,昏暗之义,与光明正相反。 连类推论。孔子的弟子南宫括,字子容。“括”,包括;推论到“容”,受容。楚臣仲归,字子家。由归 而家,顺理成章。 据义指实。齐公子固,字子城。由坚固的意思,引指高大实在的城墙。鲁人冉耕,字伯牛。由农垦的意思,引 指具体的耕牛。 辨物统类。卫人邃瑗,字伯玉;齐人陈灌,字子玉。瑗、灌均为玉类之一种。孔子的儿子孔鲤,字伯鱼; 楚公子鲂,字子鱼。鲤、鲂均为鱼类之一种。 上面列举的诸人之“字”,均由两个字组成,但第1字并无实义。如子迟、子贡之“子”,是古时候男子的 美称。而伯牛、伯鱼之“伯”,系排行用字伯、仲、叔、季的第1位。因 此,此类二字“字”,其实也就是说是一字“ 字”。此亦为早期命字的特征之一。 秦汉以后,二字“字”逐渐增多,成为主流。并且,字与名并用时的排列顺序也发生变化。先秦时是先称 字,后称名,如楚将百里孟明视,百里是姓,孟明是字,视是名。汉代以后,改为先称名,后称字,如曹丕在 《典论·论文》中论及“建安七子”时称孔融文举、陈琳孔璋、王粲仲宣……此处的孔融、陈琳、王粲是姓名 ,文举、孔璋、仲宣则分别为他们的字。此外,在取字的方式上,既继承了先秦时代同义互训、反义相对、连 类推论、辨物统类以及以排行入字、以美称入字等传统做法,又有了一些新的发展。 先说在继承传统方面,比如: 蜀相诸葛亮,字孔明;东晋诗人陶渊明,字元亮;唐“大历十才子”之一的司空曙,字文明。(同义互训 ) 唐代诗人罗隐,字昭谏;“唐宋八大家”之首韩愈,字退之;宋代大儒朱熹,字元晦;清代音韵训诂学家 王念孙,字怀祖;桐城派作家管同,字异之。(反义相对) 北宋文学家晃补之,字无咎;南宋诗人尤袤,字延之;南宋词人刘过,字改之;清代史家章学诚,字实斋 。(连类推论) 东吴将领周瑜,字公瑾;诸葛亮的兄长诸葛瑾,字子瑜。(辨物统类) 东汉文学家蔡邕,字伯喈;唐代诗人钱起,字仲文;北宋词人晏几道,字叔原;明代文学家王思任,字季 重。(以排行入字) 其次,在新的发展方面,主要有: 增美辞。在先秦时代的子、父一类尊称用字以外,大量涵义丰美之辞,如公、翁、卿、倩、彦、伟、休、 道、孝……成为取字的热门选择。比如:用尊老美辞的,东汉大臣窦融,字周公;东吴将领黄盖,字公覆;西 汉豪强郭解,字翁伯;唐吏孔巢父,字弱翁。用称谓美辞的,西汉使节苏武,字子卿;大将军卫青,字仲卿。 用身份美辞的,西汉文学家东方朔,字曼倩;曹丕之孙、魏帝曹髦,字彦士。用形容美辞的,“建安七子”之 一的徐干,字伟长;三国魏文学家应璩,字休琏。用德性美辞的,东汉学者尹珍,字道真。刘备的谋士法正, 字孝直。 采典籍。采摘典籍中精的名言警句的意思,用做表字,意趣高雅。曹操字孟德,语出《荀子·劝学》:“ 学也者,固学一之也。……是故权利不能倾也,群众不能移也,天下不能荡也。生乎由是,死乎由是,夫是之 谓德操。”《尚书·大禹谟》称“满招损,谦受益。”由此,明末文人钱谦益,字受之;晚清士绅王先谦,字 益吾。 表仰慕。预示对前贤先哲的仰慕之意,是古代人们命名、取字的重要思路之一。北齐文学家颜之推,倾慕春秋 时晋人介之推的节操,故与之同名,又用其姓氏为字。南朝文字训诂学家顾野王,钦佩西汉博士冯野王,不但 照搬其名,而且取字曰希冯。明末清刚入门的人顾祖禹,景仰宋代史家、人称“唐鉴公”的范祖禹,仿其名,又字 景范。 寄情怀。陆游在《老学庵笔记》中说:“字所以表其人之德。”正如言为心声一样,字也是人们抒情怀的 手段。近代维新运动的领袖人物康有为,字广厦,意在表达自己为黑暗专制下的国人争得一个开明、自由的生 存“广厦”的宽阔胸怀。现代著名民主人士黄炎培,字任之,他自己解释“任之”的涵义:“其一是对自己该 做的事,对国家对社会该负的责任,坚决英勇地担负起来,任之;其二是对无经常提到的事、无聊的流言等等,不 管它,由它去,任之。这便是我做人处事的信条。” 析名文。名与字之间存在着亲密的联系。这种联系既可以是文辞意义上的,也可以是文字结构上的。南宋 诗人谢翱,字皋羽;大奸臣秦桧,字会之;明“竟陵派”文人刘侗,字同人;清文学家毛奇龄,字大可。 既取名,又取字,是中国姓名文化的独一无二传统之一,直到19世纪和20世纪之交依然如此。以名人为例: 鲁迅,原名周树人,字豫才。 李大钊,字守常。 胡适,字适之。 茅盾,原名沈德鸿,字雁冰。 朱自清,字佩弦。 陈毅,字仲弘。 辛亥剪掉鞭子推翻了几千年的君主专制,其后又经过五四新文化运动的冲击,守旧的上下尊卑秩序被完全否定 ,因而以明尊卑为主要功能的字,也就失去了存在的基本根据。随着时代的发展,生活节奏的加快,人际关系 愈来愈频繁,称谓繁复、叠床架屋的名、字并行之制,显然不再有恢复的必要与可能。不过了解一点这一方面的 知识,再不济也能避开出现评书《杨家将》中杨六郎居然在皇帝面前自称“杨景杨延昭”之类的笑话。《礼记》中说:“男子二十,冠而字;女子许嫁,笄而字。”这里说的是古代人们的一种礼俗,那时候,小孩子生下来3个月由爸妈命名,男子到了二十岁,由爸爸在宗庙主持冠礼,把头发束起来,在头顶盘成髻,这预示可以娶媳妇了,有资格参军与参与祭祀了。紧接着由身份高的老人依据男孩的名取字。有了字的男人,才算是成年男子汉。女孩子到15岁举行笄礼,取字。所谓笄就是在头发上插簪子,这预示女孩可以找婆家了。过去说的“待字”就是待嫁,“未字”就是未嫁,“字人”就是结婚的人。 原始人认为,名代表人的灵魂,不可以随便被别人叫,这种对人名的忌讳与禁忌后来演变为礼俗,人们认为直接称呼别人的名是不尊重的行为。《礼记·檀弓》:“年二十有为父之道,朋友等类不可复呼其名。”尊长者对晚下者可以称名,但晚下者对尊长者、平辈之间不能称名。只有预示轻蔑时,才可以真呼其名。有名不能叫,那如何办?这时字就有了用处,以字相称可以避开称名。这样字就起到了避讳称名的效果。唐朝大诗人杜甫在成都时,曾作严武幕僚。一次醉酒后,杜甫竟当着严武的面说:“不谓严挺云乃有此儿!”由于失言,他竟直呼出严武爸爸的大名。这下可把严武弄火了,他顿时暴跳如雷:“杜审言之孙敢捋虎须乎?”杜审言是杜甫祖父的大名。严武回骂又升一级,而且还加上了公开的威胁,可见那个时候长辈的名真是叫不得。
独昏闷:古时候名和字的不同及其意义
古时候名和字是有区别的,这是在贵族家庭里如此,而平民也许终生仅有一个名,而没有字。此刻人们常把名字连成一词,早已不晓得这一区别了。 古时候一个人出生之后不久,就由爸妈取一个名,今人所谓“小名”或“乳名”,入学后再由老师或有学问的人另取一名,大约即古代人们所谓字了。亦有人根本不晓得这后者应该叫做字。 古时候起名和字是有仪式的,这然而也只有贵族家庭里才是这样。 如: 《左传》桓公六年(公元前706)记录载入桓公为他的儿子起名“同”,而举行命名典礼。九月丁卯这一天,是“同”的生日。这“同”就是恒公以后的鲁庄公,未来的诸侯。由于其母生他的日子,与桓公的生日恰好相同,故起名“同”。举行命名典礼,事实上是要求贵族亲朋友好友的承认而已。《左传》记录载入:“接以太牢。”太牢是杀牛。牛是珍贵的动物,一般不轻易杀它作为祭祀,小牢是杀猪和羊。 在命名典礼时,鲁桓公还问贵族申儒命名的意义和方法。申儒回答说:名有五:有信,有义,有象,有假,有类。为信,以德名为义,以类名为象;取于物为假,取于父为类。 由此可见鲁桓公对其太子的生日之注重和重视和隆重。 “以生名”,即以生下来时孩子的特点起名,如鲁公子友生下来时,有纹在其手上,似乎“友”字,故起名为“友”。 “以德名”,如太王感到将来文王必定昌盛,故起名“昌”。 以类名,如孔子生下来时头部突出像尼丘(山名)故起名“丘”。 取于物,如孔鲤生下来时,有人送鱼来,故起名“鲤”。 取于父,因鲁庄公生下来时与其父桓公同日,故桓公起名“同”。 当然古代人们起名并不完全如申儒所说只此五类,但其概括亦具比较普遍性。 到20岁时,贵族家庭认为其子弟已长大成人,就应该举行冠礼。在举行冠礼时,其爸妈就要邀约贵族亲朋友好友前来,在大厅里为其子弟取一个与名意义对应的字。所以取字预示他不仅身体已经长大成熟,而且拥有知识和武艺能力,已成为贵族了。从此之后他真的可以参与贵族所有的礼仪活动和活动。 以上所述,只是贵族男子起名字的典礼,西周春秋时,固然还不严格区别男尊女卑,《礼记》、《仪礼》以及《左传》等书里也没有专门讲女子起名字的仪式,但女子到16岁时,身体已经成熟,所以要改变发式,即把长发盘起来打一个结(髻),并且插上笄(贵族用玉,平民用骨)谓之笄礼,并且 还要取一个与名相当的字,叫做“待字”,预示可以结婚了。 这种预示男女成人的仪礼,在全地球很多原始民族与我国西南的少数民族里都很相似。因此而知,取字是男女从少年到青年毕生中的一大转变。当然贵族家庭对于这种仪式特别隆重并且付与它重大的意义。 古时候贵族之名字,全称有3个字。第1字是长幼行辈,如伯、仲、叔、季之类,第2字是和名相联的字。王引之在《春秋名字解诂》中指出,古代人们名字连称时,都是先字而后名。称字曰“某父”,女子则日“某母”。王国维说,那个时候男子称“父”(文献中作“甫”),女子称“母”。这是美称,可见春秋以前尚无“男尊女卑”的观念。假如连同官名或字,那么男子全称可以有四个字,假如加上姓,就有五六个字。不过事实上很少有用全称的,常常省略官名或行辈,或者保留字而省略名等等。这样,非熟悉其名字、官爵,比较容易发生错误。接下来由我们略举其例。如兮伯吉父是西周着名的贵族和职官,兮是其氏,伯是行第,吉父是字。他的名为甲,与吉父的吉意义相应。有一个铜器叫兮甲盘,上文称吉父,下文称兮甲,可知其为一字一名。又他做过“尹”(内史尹),那么他的全称就是“兮伯尹吉父甲”六个字了。 金文中常见白丁父、白懋父、白阳父、中旌父、中皇父等。白即伯,中即仲。春秋文献中有程伯休父,程是其采邑,即以邑为氏。伯懋父、兮伯吉父已省称悉父、吉父,并且以“甫”代“父”。 古时候名和字是有区别的,不过名字在意义上是相联系的,因此王充《论衡》里说:“闻名即知其字,闻字即知其名。” 对于姓氏学的研究有同等重要的价值接下来由我们也略举数例: (一)郑游吉字子大叔 。王引之《解诂》数次指出:古时候名字并言者,都是先字后名,秦汉以后则先名后字。可是,这里游吉是名,子大叔是字。 下仿此。王引之说:大当如字读,不能读作泰,读泰是错误的。他引《论语·宪问篇》说,世叔即大叔。大叔,大,正字也世,借字也。桓九年传《正义》曰:“诸侯称世子及卫世叔申,经作世字,传皆作大,然面古者世之与大,字义通也……”《尔雅》:“父子罤弟,先生为世父,后生为叔父。” (二)晋梁养 字 馀子 。王引之说:馀子犹言子徐也。冉求字有,而哀十一年传谓之有子。有子犹言子有也。王引之又说:按传中有姓与字并称者,若百里孟明视,苑羊牧之,梁馀子子养之类,皆先字而后名。《广韵》及《元和姓纂以梁馀为复姓,是错误的。养与馀,都有长时间之意,故名养字馀子。 (三)宋公孙嘉字孔父桓公二年《左传》:孔父嘉,先字而后名也,杜注以嘉为字,非。又楚成嘉字子孔,郑公子嘉字子孔,都是嘉名字子孔。《说文》:孔,通也,从乞子,乞,请子之候鸟也,实即燕子,凤鸟,商的图腾,宋系商后。乙不是甲乙丙丁,头像锥毛。相传民间向燕子求子,所以《说文》云请子之候鸟也。乙至而得子,嘉美之也。古代人们名嘉,字子孔。孔好一声之转,实谓之孔。亦谓之好,嘉美者谓之好,亦谓之孔,义相因也。 (四)鲁孔 字 纥叔梁《史记·孔子世家》:叔梁纥,襄十一年《左传》正义曰,名纥,字叔梁。皆先字而后名。王引之一再提到古代人们名字并言时,都是先字后名。郭沫若《金文名字解诂》引用彝器铭文为证,也都符合。王氏又解说纥读为仡。强壮谓之仡,亦谓之梁。《说文》:仡,勇壮也。古代人们以王父(祖父)字为氏。《潜夫论》氏姓篇:郑共叔之后为强梁氏。古代人们名字多取强梁的意思。梁或作良,良亦强也。故齐高强字子良。 (五)郑国参字子思燕字思汲,鲁孔汲字子思,鲁原宪字之思,参读为惨。《尔雅》曰惨,忧也,忧,思也。宪敏也。宪有审当于事之意,故字之思。或曰:宪与献通,思与偲通,皆谓多才能也。 (六)鲁公山不祖字不泄定五年《左传》不狃。《论语·宪问篇》作弗扰。扰假借字也。《说文》云:狃,狎也。不,语词。不狃,狃也。《学林》:泄习也。故名扭字子泄。 名字训诂,不仅可以考释古今文字训诂,而且可以考释名物(事物的名称)。王引之的《解诂》分上下两篇,上篇以考释名字为主,下篇以释名物为主。宋司马耕,字子牛,一名犁,鲁冉耕字伯牛。他们都是孔子的学生。近代史学家认为孔子学生牛耕名字相连,因此谓春秋时已经发明牛耕的方式方法了。不过土引之考释说:古者耕以人耦,不用牛力,作耕,非本义也。耕当为牼。《说文》:“牼,牛膝下骨也。引《春秋传》曰:宋司马牼,字牛,即司马耕也。昭二十年传有华牼,孟子告子篇有宋牼,是古代人们多以牼为名,司马牼亦是也。冉耕亦当为冉牼,古字假借耳。司马牛一名犁者,《论语·雍也篇》犁牛之子骍且角。何注云:犁,杂文也。”王引之反复考证耕读为牼,是牛膝下骨,故耕不是用牛耕田。以司马耕字牛证明春秋时已用牛耕田,这是错误的。 我是独昏闷,专心于姓名学研究,把精心准备的内容给你,不用太感谢我~ 由于你仅需轻轻点个赞,咱们就互不相欠了,哈哈 (●'?'●) 欢迎转发共享,让更加的多人知道真相……
许褚的褚字如何来读?有两种争议,“楚”和“煮”,到底读什么?
这个字用于人名,读chǔ。你可以查一查《辞海》,里面有介绍“储”和“诸”吧?很多人念成“许诸”,总的来说,应念许褚。许褚(Zhǔ):三国谯(Qiáo)县(今安徽亳(Bó)州市)人,字仲康。东汉末,聚宗族数千家,筑坞(wù)壁自守。后归曹操,为宿卫,从攻张绣、袁绍、马超等,力战有功,任武卫中郎将,曹丕时,为武卫将军。他以勇力知名,军中称为“虎痴”。——《辞海》吉常宏《古代人们名字解诂》:“许褚(Zhǔ),字仲康。《汉书。南粤(yuè)王赵佗传》:‘上褚(zhǔ)五十衣,中褚(zhǔ)三十衣,下褚(zhǔ)二十衣,遗(wèi)王。’颜师古注:‘以绵装衣曰褚(zhǔ)。上中下者,绵之多少厚薄之差(cī)也。’《史记。屈原贾生列传》:‘斡(wò)弃周鼎兮宝康瓠(hú)。’司马贞索隐:‘康,空也。’衣中空始可褚(zhǔ)绵。又,装绵则实,应以‘康’,反义相协。”“康”,义同糠心儿萝卜(bo)之“糠”。 褚作为姓的时刻读Chǔ,但用作人名的时刻不一定按读姓的时刻读。盖叫天是做为姓是读“Ge”,假如某个人叫黄盖,是还是不是必须读“黄阁”呢?并且,褚(Chǔ)用作人名的时刻没有啥意义,而褚(Zhǔ)是有意义的。
古代人们有字号是何时开始的?
商朝。
追溯于商朝,盛行于周朝,后来形成了一种制度。直到近代仍然被很多知识界和文化界的人使用,如胡适字适之,孙文字载之,悟 真 网006 14944。net字润之。
现代除了知识界和文化界的大家仍然使用外,普通老百姓很少人使用了,但我国人数现有十三亿,同名同姓发生率过高,文化界现有意恢复表字制度,有些喜爱历史学的人拥有表字,打比方说李浩然字子檀,周启星字承启,张策字竹朿。
更多阅读:
古代人们名是名,字是字,各有用途。古代人们一诞生就取名,成人后则有字。除了名、字,有些古代人们还有号。“号”是一种固定的别名,又称别号。 在古时候,因为特别注重和重视礼仪,所以名、字的称呼上是十分讲究的。
古代人们的名,主要用于自称,古代人们的字,主要用于他称。当然,亦不是说所有的情形下都必须对人称字不称名,这要依对话双方的互相地位来定;在人际关系中,名一般用作谦称、卑称,或上对下、长对少的称呼。
平辈之间,只有在很熟悉的情形下才互相称名,在大部分情况下,提到对方或别人直呼其名,被看作是一种不礼貌的行为。平辈之间,互相称字,则认为是有礼貌的表现。
参考资料来源:知识混装大无极-表字
字、号 均是来由上古时期。我们都懂,姓氏是代表人们血缘关系的符号。我们在日常使用中,常把它与名字连在一起,成为姓名。但在咱们国家古时候,人们的名和字一直是分开使用的。《古代人们名字解诂》解释:名以正体,字以表德,号以明志,斋室寄情。可是,它们具体皆有哪些用处呢?河南商报记者 姬中贵名名原本不与姓氏连称《说文》解释:“名,自命也。”在古时候,“名”与“字”含义不同。“名”是用以代表一个人并区别于他人的正式文字符号。早在远古时期,咱们国的人名就形成了单名、双名并存的格局,一直延续到现在。河南省语言学会常务理事、河南大学教授魏清源介绍,在春秋以前,“名”是单独存在的,一般不与姓或氏连称。直到战国时代,姓氏逐渐合并,姓、名连称逐渐成为全社会的共同习惯。为啥姓在前、名在后魏清源解释,中国古代人们的宗族观念很深,姓氏代表人们的血缘关系,其地位自然要比代表个体的“名”重要多了。人们的“名”虽在出现时就单双并存,但了解历史的人会发现,在不同时代,单名、双名的比例也明显不同。魏教授介绍,两汉之前,人们的名以单名居多,打比方说刘备、项羽等皆为单名。古时候的中国人,历来有一种“求偶”和“对称”的心理,一个姓、一个名,恰巧是双字结构,是偶数,又对称,符合中国人心理。两汉之后,双名逐渐增多,后来更是在数量上超过了单名。专业人士认为,其理由是汉朝行辈字派的出现和普遍使用。行辈字派先是用以区分排行的,如伯、仲、叔、季和长、次、幼、少、元等;后来人们觉得父子之间亦应当区分开,于是便有了字辈,以区别同族男子之间的辈分。据统计,到了1949年,我国双名者已占总人数的93、5%。字同辈之间不呼名,而称字何谓字?《礼记·檀弓》记录载入:“幼名,冠字。始生三月而加名,故去幼名;年二十,有为人父之道,朋友等类不可复呼其名,故冠顶加字。”人们见面时或信函中多称对方的字,而不直呼其名,以示尊重。相比于男子的正式名字来说,“字”就是“名外之名”,是人在正式名字之外所起之名字。古代人们一般有两种字,一是“小字”,一是“表字”。小字又称“小名”、“乳名”、“奶名”,是一种昵称,一般由爸妈来起,与乳名相相应的是学名。表字即通常来讲经常提到的“字”。因为“名”的地位较尊贵,同辈人之间不能相互称“名”。未成年时,同辈人之间可以互称小字;成年之后,交际频繁,会彼此称呼对方的“表字”。然而,与小字不同的是,表字通常是男子成年后自己起的。既然字是“名外之名”,那么字与名之间有啥联系呢?《白虎通·姓名》记录载入:“闻名即知其字,闻字而知其名,盖名与字相比附故。”古代人们的字与名有直接关系,即字和名最少有一个字相同,如李白字太白、孟浩然字浩然、孔安国字子国等。另外一部分人的字与号有相呼应之关系,在字形、字音、字义上有相关性,如马超字孟起、董羽字仲翔、张奚若字熙若……其中,在字义上有相关性最为常见。号取个什么号,全凭个人爱好《尔雅》记录载入:“号,呼也。”号是人的姓、氏、名、字之外的称呼,历史悠久,早在上古时期就有了。号产生时与氏的使用方法相似,常用作部族的标记或统治者自个的标记。之后的日子,部族的标记演变为“国号”,统治者的标记演变成“后”、“王”、“帝”等,其中皇帝的尊号是个代表。打比方说,宋太祖赵匡胤的尊号是“应天广运仁圣文武至德皇帝”。帝王的号,除了尊号之外,一般还会有谥号、庙号和年号。谥号是帝王死后的称号,一般有褒扬、同情、贬斥等类型,如文、武、明、成、孝、悼、庄、哀、怀、灵、炀、厉等;唐代以后,每个皇帝皆有庙号,如唐太宗、宋太祖、明太祖等;年号是纪年的名称,我国年号始自汉武帝,其年号为“建元”。诚然,号在出现时也是王公贵族专用的,直到汉代以后,民间才开始用号。魏晋南北朝时期,使用号的情形渐渐普遍,多数都是人们自己起的,如陶渊明自号“五柳先生”;到了唐宋时期,用号成了社会风气,明清更是达到鼎盛,人们全凭个人爱好取号。假名你晓得常香玉的真实姓名吗?在古时候,人们还经常使用另一种名字——假名。化名、代号、法名、道号、笔名、艺名等,都是典型的假名。人们为了应付某种特殊情况,常常会用化名掩盖本人的真实身份。打比方说,在剪掉鞭子年代,悟 真 网016 14944。net就曾使用过伍豪、翔宇、冠生、周少山、胡必成等多个化名。所谓代号,多是在小团体内部使用,其他人常常不得而知。打比方说,在热播剧《潜伏》里,孙红雷扮演的余则成,代号是“深海”。法名,即出家为僧尼或虽未出家却皈依三宝的人之名字。法名又称法号或戒名,一般是由所赐,用以取代俗名,并且将俗名永久隐匿起来。法名以双字居多,有一定的字辈,佛教色浓厚。打比方说现任少林寺方丈法名为“永信”。与之相比,道号则并不排斥真实姓名,如一说起长春子,人们都会想到丘处机,两者并不冲突,可同时使用。笔名和艺名都算是假名。一个人应该使用多个笔名,一个笔名也可以代表许多人;艺名那么是人们在从事某些特定行业时所起之名字,如梅澜的艺名是梅兰芳,张妙玲的艺名是常香玉等。早在春秋时期就有了,由于孔子的弟子就有“字”古代人们的名有多种种类,字亦有不同用途。起初,人们取字特别容易,常常只取一字,与“子”、“伯”、“仲”、“甫”等预示年龄阶段的字相连。如孔子弟子颜回字子渊,冉耕字伯牛,冉雍字仲弓,这几个名字中的“渊”、“牛”、“弓”就是他们的字。诚然,有一部分人取字时干脆只用一字,不加别的字辞,如陈胜字涉,项羽字籍等其实就是。东汉以后,人名取字才愈来愈讲究,情况也愈来愈复杂。人们在有了名以后,常常把取字看得特别重要。有一部分人在取字时注重效法古代人们,取字“士则”、“思贤”、“师亮”等等;有一部分人则寄托对局中人的厚望,取字“温叟”(长寿不天)、“永全”等等。这几个,无不含有深刻的意义。古时候人的号,有啥忌讳与禁忌?
不允许关系到别人的隐私,也不允许关系到别人的家庭,也不允许关系到别人的面子心。同时也不允许与别人重名。而且也不能与国家相挂钩。还不可以关系到方面的问题。所以从中可以看出古时候人在起号的时刻,多数都会有许多忌讳与禁忌的。忌讳与禁忌很多很多,first of all不可以去冒犯皇帝的名讳,也要去避讳长辈的名讳,也要去避开爸妈的名讳,也要去避开自己师傅的名讳,也不能去取一些含义不好的号。
有关在我国古代人们在名字以外,为啥要有应用字号这一件事儿,就需要先从姓氏的源头谈起。听说中国人的姓氏是源出初始信仰钦佩、图腾崇尚与祖先崇尚所造成的。在历史上有关姓氏的源头最开始能够上溯到人们处在远古时代母系阶段,说白了咱们国家的许多古姓全是以女字旁或的。打比方说姬、姜、姒、嬴、妘、妫、姚、姞这好多个姓氏便是先秦时期的大姓,也被许多人叫作上古八大姓。
针对古代人们来讲,最早的姓氏代表了全部部族,之后渐渐地变为一个个的大家族。现在的姓氏早已逐渐代表了互相之间的亲属关系。固然大伙儿的亲属关系十分近,可是姓氏只有将大伙儿算成一个总体,没法差异本人,于是,大伙儿为了更佳地区别彼此之间,就将它与名称连在一起,这才拥有自己一身之名字。对于为啥要有应用字号,就需要从那时候的封建社会习俗习惯谈起。
古代孩子出生之后,爸妈或是老人会给他们起一个名称,这便是说白了的幼名。当他长大以后,教师或是本地资深望重的人会给他们在名称以外取个字,这是一个嘱咐或是期许。据《礼记·士冠礼》记述:“冠而字之,敬其名也。君父以前称名,别人则称字也。”于是,古代人们除开名字以外,有时也往往会汉字号来替代自己一身之名字的。据《古代人们名字解诂》表述:名以正体,字以表德,号以明志,斋室情寄。于是,任何人的字号并不是乱起的,每一个都是有其特殊含义,并寄予了爸妈或是老人对他的期待。
从古到今,大家针对给孩子取名字都分外高度关注。很多情况下仅需了解这一宝宝之名字,就能知晓他究竟男孩女孩,有时还能知晓他爸妈的理想化或是小孩的一些大体上情况。例如一般名称含有木后面一种森的小孩,五行中缺少木;带火或焱的则五行中缺少火,以此类推。于是,在很多情况下,依据那一个时期人取的名称就能知晓那时候的一些大体上情况。打比方说乳名是小猫咪或是小狗狗的,就表明那时候平时生活标准没有怎样好,小孩取个那样的名称好种活。
古代人们名字解诂的内容推荐
1。本书人名全选自商务印书馆一九二一年所编《中国人名大辞典》。编排次序基本仍其旧。2。命名取字,上古多尚质朴,中近古特重文饰,前者多古词古义,今颇叹晓,后者多取义经傅诗文, 亦纡曲费解。3。命名取字本有通则,但时代不同,风尚各异,且因人物身份,教飬,志趣不一,故其中也有变化。4。名字取义,出处 颇多相同者,故诠释时或详於甲略於乙,再详於丙而又略於丁。5。本书於同名异字条目中,遇取义同出一处者则用“解见1”“解见2”或“解见3”等方式作解。6。古籍傅世日久,展转翻刻,遂多鲁之误,名字产生化错,自属常事,或有发现,必就名字相协之理加以辨正。七、本书不以帝王益号、庙号立目,如不收魏武帝而收曹操,不收流媒体武帝而收萧衍,不收太祖而收朱元璋。
国学基蕴之名字女孩
国学基蕴的女宝宝名字有:
1。星夏
选自《尚书-尧典》:“日永,星火,以正仲夏。”意思是:白昼时间最长,东方苍龙七宿中的火星黄昏时出此刻南方,根据这几个确定仲夏时节。古代人们以日长和星星为根据来推测断定时节,“星夏”可以理解为群星闪耀的夏日,作为女宝宝名字,寓意宝宝多才多艺、品格杰出,前途似群星璀璨。
2。心言
选自《大学-格物致知》:“言欲至吾之知,在即物,而穷其理也,盖人心之灵,莫不有知,而天下之物,莫不有理。”此句话阐明了格物致知的道理:想要获得知识,就必须接触事物,从本质上研究它的规律。
人们对知识的了解是有限的,不过可Yi经过不懈的努力去探求无限的知识,只要经过坚持,总有一天会豁然贯通。“心言”即人心的根本所拥有的认知能力,作为女宝宝名字,寓意宝宝灵心慧性、始终如一。
3。子意
选自《大学-诚意》:“故君子必诚其意。”意思是:品德高尚的人务 必要让自己的意念真诚,由于品德可以修养身心,使人心胸宽广而身体舒泰安康。“子意”可以理解为提高本人的道德修养,作为女宝宝名字,寄托了爸妈对孩子的期盼,希望宝宝能够成为有一个自信自立、有主见、有胆识、品德高尚的女孩。
4。温可
选自《论语-为政》:“温故而知新,能够为师矣。”意思是:温习旧知识能有新的体会,就能够当老师了。这是《论语》里非常有名的一句话,也告知我们学习要善于思考,及时复习,只有真真正正理解知识才能有所进步。“温可”作为女宝宝名字,寓意宝宝才思敏捷、爱好学习,能够活学活用、融会贯通。
5。弈心
选自《菜根谭-概论》:“弈棋,清戏也,且动战争之心。”意思是:下棋,是一个看似十分平和的娱乐,不过不显山不露水的内心藏着铮铮战意。“弈心”可以理解为博弈之心,作为女宝宝名字,寓意宝宝才高胆大、灵心慧性,十分上进好学、积极进取。
国学基蕴之名字有哪些 国学基蕴之名字及解释
1。静姝 ——《静女》“静女其姝,俟我于城隅。爱而不见,搔首踟蹰。” “静”指恬静以修善自己一身,俭朴以淳养品德;“姝”形容美丽的女子;“静姝”两字搭配体现出女孩子气质,美丽大方、为人谦逊有礼、不骄不躁外,付与了孩子一个好听、有文化基蕴之名字。 2。婉如) ——《野有蔓草》“有美一人,婉如清扬。” “婉”具有温婉、柔和、儒雅、清纯、靓丽的意思,寓意女孩通情达理、才貌双全;“如”具有珍贵、纯洁之义;“婉如”两字搭配寓意指女孩子冰清玉洁、多才多艺、善解人意。 3。惠心 ——《桑柔》“维此惠君,民人所瞻。秉心宣犹,考慎其相。” “惠心”一名既有诗意内涵,又有文学出处,出自成语“惠心妍状”,形容心地善良,姿容美丽。使其名字整体既突出女孩子才貌双全、秀外慧中、敏而好学的气质特点外,又是一个含义深远,不可多得,令人过目难忘的好名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