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易起源地易经周易推算(周易起源之地)
目录导读:
安阳羑里城——《周易》八卦起源之地
羑里城遗址位于河南省安阳市汤阴县城北约4公里处,属于新石器时代、商、周遗址,是世界遗存最早的国家监狱,也是风靡全球的周易文化发祥地。它以博大精深的文化内涵而名扬海内外,“划地为牢”、“文王拘而演周易”历史典故均源自于此。 现存羑里城遗址,为一片高出地面约丈余的土台,南北长105米,东西宽103米,面积达万余平方米。台上有文王庙,座北向南,古柏苍翠。现存建筑有演易坊、山门、周文王演易台、古殿基址,还有《周文王羑里城》、《禹碑》、《文王易》等碑刻十余通,对于研究《周易》和历史、书法,都具有重要的史料价值。 羑里城景区分前、后两个部分。前景区有周文王演易处、大殿、洗心亭、玩占亭、御碑亭、易碑亭、演易台等;后景区有伏羲祠、吐儿冢、太公祠、老子祠、孔子祠、12生肖石雕及八卦阵等 文王庙 文王庙,建在羑里城遗址之上,座北朝南,现存建筑系明嘉靖二十一年(1542年)重建。在城台的南下端,建有青石牌坊一座,上镌楷书大字“演易坊”。山门前两侧,各有碑石一通。西侧巨碑上刻“周文王羑里城”6个如斗大字。东侧方碑,那么是著名的“禹碑”(又作《岣嵝碑》),凡77字,其书法非符篆,又非缪篆,颇为奇特。拾级而上,山门巍峨屹立。参天的古柏布满了庙院。院内西侧便是演易台,相传这里是西伯姬昌被囚演易之所。上下两层,均是3间,楼高13米,建在1米多高的砖石台基上。 门额上阳镌“演易台”三字。林立在庙院中的碑刻,均是明清以来的帝王、文武guanyuan以及文人学士颂扬文王的诗、赋、篇章。其中最为引人瞩目的是《文王易》碑,上镌《周易》64卦及其释卦辞文,是研究《周易》的重要实物资料。 文王铜塑 文王铜塑,位于羑里城正中,重建于1993年,歇山重檐式建筑,规模恢宏,气势雄伟,是文王庙的主殿堂。大殿正中为文王锻铜塑像,像貌魁奇,神态肃穆,圣哲的内心世界溢于形表。瞻仰之际,令人肃然起敬。 演易台 位于大殿右后侧,重建于1994年,是文王被囚期间,推演“六十四卦”和创作《周易》的地方。台上有文王正在推演《周易》的塑像。塑像形象地反映了文王当年被囚时精心推演《周易》的情况。 此外,还有洗心亭、玩占亭、文王易碑、岣嵝碑等明、清碑碣十余通,古柏约40株。 八卦迷宫 羑里城的八卦阵按文王后天八卦乾、坎、艮、震、巽、离、坤、兑方位分别布有群英阵、连环阵、诱敌阵、将军阵、卧龙阵、长蛇阵、迷魂阵、十面埋伏阵八个阵势。每阵又各有特点。 如群英阵曲折多变,连环阵环环相套,长蛇阵长驱直入,迷魂阵扑朔迷离。游客从离位左拐入阵,穿过八个阵势后,再从离位出来,就算胜利。作为旅游景点的八卦阵虽不似古时候作战的八卦阵那样阴森可怖,不过 也神秘莫测,妙趣横生。 羑里城遗址1996年被颂为全国第4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周易追溯于什么时间,谁钻石的?
周易追溯于《易经》,相传为上古贤君伏羲氏所作,后被周公姬旦注释而作《周易》
易经起 源于哪里?
肯定是中国
周易起源之地洛阳
你好。伏羲画卦台在河南淮阳,那不如就是说周易起源地在淮阳。
《易经》诞生在那个朝代
商朝末年周文王时期《易经》也称《周易》或《易》,是我国传统思想文化中自然哲学与伦理实践的源泉,是中国最古老的术原著,对中国文化产生了巨大无比的作用与影响。听闻是由伏羲氏与周文王(姬昌)依据《河图》、《洛书》演绎并加以汇总概括而来(同时产生了易经八卦图),是华夏5000年智慧与文化的结晶,被誉为“群经之首,大道之源”。在古时候是帝王之学,家、军事家、商家的必修之术。从根本上而言,《易经》是一本关于“卜筮”之书。“卜筮”就是对未来事态的发展进行预测推算,而《易经》便是汇总这几个预测推算的规律理论的书。
《易经》诞生在那个朝代
易经是一部集体性著作,周易体例内容本身不成于一时一地一人之手。占筮是我国古代文明中的一个重要侧面,夏商两代已有重要的鬼神观念与人鬼沟通的方式方法,占筮是人鬼沟通的行为模式之一,但占筮活动本身亦有多样性,例如有烧龟壳或烧牛骨,并且从其烧裂的纹路中见启示的方式方法,占者将所欲占之事与对纹路的解释又刻到甲骨上,流传到现在,使今人得以研究我国古代文明,(甲骨文)这种占筮活动传至周文化传统中时,经过周人的改良,建立完整的观念与符号系统,(卦爻辞与卦爻象)一方面将那个时候所占之事及其解释以文字记录下来,(卦爻辞)一方面建立新的占筮金科玉律,(大衍之数)使用新的占筮工具,(蓍草)而完成周易这部著作,也就是我们今日所见的易经之书的经的部份。经过历代哲学家的阐释,发展壮大成为一部博大精深的哲学著作。并 且,它也是中国古代一部关于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经典。 《易经》堪称华人文化的起源。它的内容极为丰富,对中国几千年来的、经济、文化等各个范畴都产生了极为深刻的作用与影响。不管孔孟之道,老庄学说,还是《孙子兵法》,抑是或《黄帝内经》,无不和《易经》有着亲密的联系。一代大医孙思邈曾经说过:“不知易便不足以言知医。”简直可以一言以蔽之:没有《易经》就没有咱们国家的文明。 《易经》在春秋战国时期得到进一步完善,是我国老祖宗的集体创作,中国人民智慧的结晶。《易经》里的思想已经渗透到中国人生活的方方面面,即便人们其实没有意识到这一点,事实也是这样。孔子就论过人们“日用而不知”。今天,我们哪个不曾说过某某人阴阳怪气,某某人又变卦了,或者扭转乾坤,否极泰来之类的口语和成语,但不一定人人都明白知道而这几个词汇都是直接从《易经》里来的。 《易经》在西汉时期就被列为六经(易,诗,书,礼,乐,春秋)之首。在华人文化史上享有最崇高的地位。秦始皇焚书时亦不敢毁伤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