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原的祈福有哪些活动眼睛太原月初()
2022年春节太原什么地方有庙会
如下 1。时间: 1月25日-2月9日(阴历正月初一至正月十六) 2。地址: 太原动物园 3。票价: 庙会期间,太原动物园临时门票价格为20元/人/次、学生票价10元/人/次。 市民除了在北门和南门可以现场购票外,还可通过太原动物园电话悟 真 网012 14944。net“太原动物园动象”及美团APP搜索“太原动物园”进行互联网购票,实现快速扫码入园。 (庙会期间的门票需在1月二十四日17: 00后调价才可以进行购买。) 4。活动内容: 1。民间风俗印象: ①在锦带廊、大象馆东侧广场,每一天上、下午各有一场民间风俗歌舞,经典爱国歌曲轮番上演; ②南门通道的集市街有“拉洋片”“吹糖人”“拨浪鼓”等情景演出,体现集市文化; ③石虎山三角区有背棍及铁棍表演,北门广场有麒麟舞、戏装高跷及锣鼓,三角区至灯廊有全天花轿巡游,猿猴馆餐厅有晋剧,熊猫馆有民间社火,大象馆有皮影戏,分别通过不同的表现形式演绎不同的民间风俗文化。 2。福聚满园。园路两旁的祈福区,可以踩元宝、摸貔貅、走鸿运,还有幸运树可以祈福。 3。在科普馆东侧及开心农庄北侧有游艺嘉年华,开心农庄北侧的VR航空航天嘉年华和杂技嘉年华,可以进行轻松愉快的玩耍、高格调的科技体验,观看惊险刺激的表演。 4。开心农庄北侧还有雪道竞技比赛、坡地滑雪、堆雪人等游戏活动。南门内广场东侧,将有卡通人偶全天巡游。 太原台骀山庙会
祈福纳祥类活动有哪些?
舞龙灯
舞龙灯,又叫“耍龙灯”、“跑龙灯”,是中国人民最富民族特色的运动项目之一。舞龙灯活动从汉代就有了。相传古时候舞龙灯,带有祈祷之意。龙色分为黄、青、白、赤、黑五种,分别代表金、木、水、火、土。
遭旱灾玩水龙,遭水灾玩火龙,祈求天地平安。舞龙灯节目一般在春节、8。15中秋佳节等传统佳节进行。
龙灯常常以竹篾、绸布和灯为主要制作使用的材料,先用竹篾扎成龙头、龙身的模样,再把薄而能透光的绸布罩在竹篾上,紧接着再用油在绸布上绘出龙须、龙鳞、龙爪。龙灯分为数节,少则几十,多则上百节。舞龙人由健壮男子组成,每人各持一节,龙头前由一人手持球(称珠)引逗,龙头追赶珠,龙身龙尾随龙头而动,上下翻滚,左右盘旋,自成套路,非常壮观。
舞狮子
舞狮子是深受中华民族心爱的一项运动。每到春节,自初一到十五,咱们国家的大江南北都会进行各式形式的舞狮子活动。舞狮子分北方狮舞和南方狮舞两大类。它们在制作狮子的材料、方式以及表演手法上各不相同。
北方舞狮以河北省双狮、安徽省青狮等最为有名。狮头用木头雕成,重达数十斤,于是,它对舞狮者的身体素质有较高的要求,主要表现狮子的威猛、敏捷。北狮在表演时注重和重视跳跃、翻滚等有难度的动作,具体表演动作和窍门有跌扑、翻腾、直立、滚绣球、走梅花桩等,于是,北狮也被叫做“武狮”。
南方舞狮以广东一带的最为有名。狮头一般用竹篾制成,再在狮头上装上玻璃等饰品,较为华美。具体表演动作和窍门有抖毛、洗耳、、上楼台、滚球等。表演时动作柔美、细腻,主要表现狮子的活泼可爱和有趣诙谐,因此南狮也被叫作“文狮”。然而,北狮和南狮的这种区别并 不是绝对的,它们通常来讲相互吸收对方的长处,经常是文中有武、武中有文。
放孔明灯
放孔明灯是民间传统娱乐项目,盛行于我国很多地区,特别盛行在云南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它是一种用于节日或欢乐聚会时在夜间燃放的灯,传说是由三国时的诸葛亮所发明。当年,司马懿把诸葛亮包围在阳平,诸葛亮没法派兵出城求救,因而他算准风向,制成会飘浮的纸灯笼,再系上求救的信息,果然得以脱险。之后的日子,人们就把这种灯笼叫做孔明灯。另一种说金科玉律是这种灯笼的形状像诸葛亮戴的帽子,因而得名。
孔明灯的做法是:用自制的有韧性的皮纸84张,糊成一个直径达数米的球,下留一孔。孔的周围垂四条数米长的粗绳,绳端系一篾圈。先由多人将纸球张开,用柴火在孔外熏之,数分钟后。球便膨胀,产生升力,紧接着将一个缠着浸透生油白布的十字木架引燃,把木架绑于篾圈上,一放手,球便载着一团火冉冉上升进入天空。孔明灯初如一盏明灯,后来像一颗闪烁的星.特别壮观。
踩高跷
高跷,又叫“脚把"、“柳木腿”等。在一根长长的木棍上,装上脚踏板,便成了一支高跷。踩高跷其实是人们把脚分别踩在丽支高跷的脚踏板上,再把高跷绑在腿上,借助高跷行走并做各式动作。
踩高跷在我国具有古老的历史。《列子·说符》篇有如此的记录载入:宋国有那么一个叫兰子的人,用比自己身体长一倍的两根木条绑在足胫上去朝见君主。这说明早在春秋时期就有了高跷的雏形。踩高跷在唐代以前称为长跷伎。魏晋南北朝时期,踩高跷着重是代表一种杂技项目而在皇宫中表演的,至宋元以后,踩高跷才开始在老百姓中推广。宋代,踩高跷称为“踏跷”,一般在春节、重阳登高等传统性节日时举行。到了清代,踩高跷已成为大江南北最喜闻乐见的观赏民间风俗活动。即便在今天,每当庆祝传统佳节时,都会在各式庙会、演出中看见高跷队的身影。
酒令
酒令,是酒席上的一种助兴游戏,通常是指席间推举一人为令官,余者听令轮流说诗词、联语或其他类似游戏,违令者或负者罚饮,故而又称“行令喝酒”。
早在2000多年前的春秋战国时期,酒令就出此刻宴席上,打比方说春秋战国时代的投壶游戏,秦汉之间的“即席唱和”等属于一种酒令。唐代是中国封建社会的鼎盛时期,酒风特浓,酒令也快速发展,最常常见到的有掷骰、射覆、酒筹、酒牌、文字令,另外还有击鼓传花、手势令、旗幡令、小酒令等。其花样翻新,门类繁多都达到了空前水平,在文人雅士中很是盛行。
宋元以后,伴随通俗文学的发展,酒令从士大夫、文人雅士及富豪之家的酒宴之间普及到民间寻常百姓之家。
明清时代,酒令进入巅峰时期,其品种之多,内容之盛大丰富,都大大超过前代酒令。凡人间事物、花草虫鱼、经史典故、习俗习惯、时令节气、唐诗宋词、小说俚语等,均可入令。特别是文学酒令几乎用到了所有的修辞手段,雅令在娴熟中见经纶,俗令在随意中显风采。并且行令气氛宽松,不行苛令,行令仅为劝酒,喝酒仅为行乐。
酒令是我国酒文化中一朵别有风姿的奇葩,它是劝酒行为的文明化和艺术化。今天,我们了解了酒令的有关知识,并且将它适当地应用到喝酒活动当中,可以调节气氛,增添乐趣,提升智力,提高喝酒的文明程度。
行酒令的形式可谓五花八门。文人雅士与平民百姓行酒令的形式自然有很大不同。所以把酒令分为雅令、通令。雅令,是指文人的酒令,这类酒令按内容可分为字令、诗令、词令和花鸟虫令。通令是平民百姓的酒令,包括掷骰、抽签、划拳、猜数等。划拳是通令的代表。
雅令由于其难度较大,到现在已不大被人们采用,目前延用最多的是通令。
通令以很容易懂、简单易学为特点特色,无论文化水平高低皆能很快地操作运用。大众酒令主要有以下几种种形式:
同数令
多是两人为一组,相互对抗。双方每划出一拳,必说出一数,同时要伸出手指预示一个数。如若喊出数而没有出拳,或者已伸出拳而没有喊出数,均叫做失拳。口手虽一,但所喊之数不是大于或等于出拳之数,也算失拳。一般而讲,失拳即为输拳,须罚喝酒。酒拳之数,用手指来预示从一至五。伸出指为一,指与中指为二,指、中指、无名指为三,指、中指、无名指、小指为四,手掌全部张开便为五,握拳伸出为零。除预示五数之外,食指不得伸出,如误出其实就是不礼貌行为。
蜜蜂
两只小蜜蜂呀,飞到花丛中呀,嘿!石头、剪刀、布,紧接着猜赢的一方就做打人耳光状,左一下,右一下,同时口中发出啪、啪两声,而输方则要顺便势摇头,做挨打状,口喊啊、啊;如若猜和了,便要做出亲嘴状还要发出配音。动作及声音出错则饮!(注:适合二个人玩,有点打情骂俏的味道,玩起来特别逗!)
拍七令
方法:多人参与,从1~99报数,但有人数到含有“7”的数字或“7”的倍数时,不许报数,要拍下一自个的后脑勺,下一个人继续报数。假如有人报错数或拍错人则罚酒。
揭令
令官将一张写有数字的纸条用杯子扣在桌子上。合席之人除令官外都不知此数字,但要求这样一个数字须在6~36之间。令官饮完,口中说出“6”
字后再送给席间的任何一人,依次类推。假如所加数字之和刚好与杯中所扣数字相等,叫做得,则该人饮一杯酒。假若又轮到令官而数字又没超过杯中之数,则令官只能加“1"再赠予他人,假如累计已超过杯中数,那么该人与接者猜拳,过几个数猜几拳,输者喝酒。
击鼓传花
这是一种既热闹又紧张的罚酒形式。在酒宴上宾客依次坐好。由一人击鼓,击鼓的地方与传花的地方是分开的,以表公正。击鼓开始时,花束就会开始依次传递,鼓声一落,看花束在谁手里,则谁就得罚酒。所以花束的传递特别快,任何人都唯恐花束传在本人的手里。击鼓的人也得有点窍门,时紧,时慢,造成一种捉摸不定的气氛,能更加剧宾客的紧张程度,一旦鼓声停下,大家均不约而同地将目光投向接花者,此时大家一哄而笑,紧张的气氛一消而散。接花者只好喝酒。假如花束正巧在两人手里,则两人可通过猜拳或其他形式决定胜负。击鼓传花是一种老少皆宜的形式,且多用于女客。
明七暗七令
自然数按顺序数下来,1。2。3。4。5。6。7……遇见7。17。27。37等以7结尾的数字称作明七,7的倍数如14。21。28等称作暗七,到明七时暗七的人都不能发声,只许击一下桌子,紧接着逆顺序再继续数下去。从左到右1。2。3。4。5。6。7(不发音),紧接着逆顺序,喊6者要紧接喊8。9。10。11。12。13。14(不发音),喊13者又要紧跟着喊15,一直下去,到27。28时最易出错。
指掌令
以指为戏,又叫指掌令,主要有五行生克令、一官搬家讼、抬桥令、石头剪子布令、大小葫芦令、打更放炮令等。
汤匙令
放一汤匙在盘中心,用手拨动匙柄使其转动,转动停止时匙柄所指之人饮酒。
地方戏名令
行令者每人说一种地方戏名,并指出一个名角,说不上者饮两杯,说出一半者饮一杯。
青蛙落水
一只青蛙一张嘴,两只眼睛四条腿,跌落水,咚(青蛙落水的声音);两只青蛙两张嘴,四只眼睛八条腿,听候落水,咚,咚,三只青蛙三张嘴,六只眼睛十二条腿,听候落水,咚,咚,咚;四只青蛙……如此类推,每人说一句(以逗号隔开为标志),出错者饮酒。另:此游戏也可以不发声,仅仅用手令,动作来预示。
007
由开始一人发音零,随便任指一人,那人随即也发音零,再任指另外一人,第3个人则发柒音,随声用手指做开qiang状任指一人,中qiang者不发音不做任何动作,但中qiang者旁边两人则要发“啊”的声音,并扬手做投降状。出错者饮!
摆擂台令
令官先喝一大杯酒摆擂。有应战的,先喝一大杯酒,紧接着划拳,输的退下。若有输后再喝重战的,可随其便。擂主输的让位,胜者做新擂主。
假如挑战者纷纷败阵,没有敢再索战者,撤擂完令。
虎棒鸡虫令
有老虎、棒子、鸡、虫四物,一物克一物,两人相对,各用一根筷子相击,同时口喊棒子棒子……或喊老虎,或喊棒子,或喊鸡,或喊虫。规定:以棒击虎,虎吃鸡,鸡吃虫,虫吃棒;负者喝酒,若棒子与鸡、虎与虫同时喊出,则不分胜负。
太原有庙会吗?规模怎么样?
有不大有的, 在过新年那段时间,规模很大的,有许多活动 太原"奥运之光"灯艺术展暨中华傅山园文明和谐祈福庙会 时间:2月6日 (阴历腊月三十)——22日 (阴历正月十六) 地点:尖草坪西村中华傅山园 门票:白日不收门票;晚上门票为10元 看点:凝结聚集东方文明的传统庙会,与浓缩西方文明的奥运会,在这儿聚首——"奥运之光"灯会作为北京奥组委特别授权组织的大型活动,与中华傅山园文明和谐祈福庙会相得益彰。此亦为大力弘扬中华传统文化和奥运精神,进一步打造傅山文化品牌的行动。 内容: 2月6日(阴历腊月三十)——2月22日(阴历正月十六) "奥运之光"大型灯展示 "我与奥运"青少年动漫灯展示 "游傅山园、挂转运灯" 2月7日(阴历正月初一)零时敲钟祈福 2月7日(阴历正月初一)上午9时祭祀礼拜傅山 2月9日(阴历正月初三)——2月22日(阴历正月十六) "龙腾虎跃闹新春"民间风俗表演 2月10日(阴历正月初四)——2月22日(阴历正月十六) "与奥运同行"全民健身趣味活动 2月12日(阴历正月初六)——2月22日(阴历正月十六) 民间工艺品、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 2月14日(阴历正月初八)、2月21日(阴历正月十五) "放同心灯、订金鼠婚"爱情嘉年华和"喜迎奥运、相约傅山"民间风俗集体婚礼 求采纳
太原正月十五好玩的地方
2023年正月十五太原好玩的地方有:太原古县、大同古城、忻州古城、贾家庄古城、平遥古城。1、太原古县:随着电影《满江红》的火爆,太原古县也迎来了一波又一波前来打卡的游客。在这儿,你不但可以大饱眼福的“满江红影视基地”和拍照的沈腾和杰克森易一样的场景,还不错享受一年一度的太原古县灯会。2、大同古城:今年的大同“赢了麻”!!!春节期间,大同古都灯会盛大开幕,古都灯火通明,向世界各地游客发出邀约。“大年景,大不同”!!!以红灯组为主的华严广场主灯组,有23组兔灯,遍布华严广场、下寺坡街、鼓楼西街、春阳广场。3、忻州古城:从热闹的龙腾鼓乐开始,忻州古城正式开启了精的“年”。国风舞、剧闪轮番上演;篝火晚会,龙狮祈福,叫座;城门上打铁时闪闪发光的花朵最令人难忘。4、贾家庄:作为北方元宵节的“房顶”,贾家庄恐龙灯会可以说是新年必看的灯会。今年的灯光秀因其独一无二的构思和娴熟的手法,声、色、光、动的结合,思想性、知识性、趣味性和艺术性的统一而很具看点。5、平遥古城:从腊月二十三开始,平遥古城就张灯结。以奋斗目标为主题的北城墙,以中华出色传统文化和晋文化为主题的东城墙、点将台,以晋商文化为主题的西城墙,都体现了平遥这座古城独一无二的人文景观和浓郁的民间风俗风情。
太原风俗至少五个
1。添仓节
添仓节又称“天仓节”,其时在阴历正月二十日和二十五日,是阴历正月中的最后一个节日。是仓王爷的生日,象征五谷丰登的节日。
添仓,是指农家往仓房囤子里增加食粮。是当年要在原有食粮生产的基础上,增添收成,多多增产,这就寄托了人们对于来年食粮丰收的良好愿望。
2。寒食节
寒食节的时间在冬至后百五日(也有百六日之说),即清明前两天。到现在,太原南郊区群众仍有称寒食为“一百五”者。民间传说,这一天为“龙忌”之日,是为了纪念介子推的。
传说晋文公重耳在这一天焚烧绵山,烧死功臣介子推,追悔莫迭才下令禁火的。“焚火绵山”的故事在太原地区流传很广。其实也就是说,寒食的源头并 不是始于介子推,而是始于周代的禁火制度。
3。寒衣节
寒衣节为阴历十月初一,也叫“送寒衣”,意谓为死去的亲属亡灵送冬天衣物的日子。至时家人用五色纸(常用黄、蓝、绿、白、青)剪成象征性的衣服,中间夹絮棉花,意指供亡者冬季穿用。
4。晋祠古庙会
每一年旧历的七月初二,是晋祠古庙会的集会日子。晋祠古庙会,已经有数百年的历史。太原附近二十五公里处的晋祠,是著名的风景名胜游览地。这里,作为晋国开国君姬虞的祠堂,人们也常常寄于希望,而且把这种希望神化了。于是,晋祠古庙会又成为祭神的日子。
5。伏日风俗
源自于上古“伏日祭祀”活动。在山西民间,普遍认为炎帝是太阳神,祝融是火神,在伏日祭祀这两位神明,以感谢其带来光热助万物生长,并祈求保民安康。祭祀时的祭物则为羊汤。不过当下在山西晋南一带,依旧保留了“伏日喝羊汤”的习性。
6。尝新麦
尝新麦的方式有许多种,有的人将新收的麦穗煮着吃,还有的人喜欢用火直接烤麦穗吃。新鲜的麦穗用火烤熟后清香四溢,甜蜜可口,民众都十分喜爱。
在晋南,还有部分地区有着夏至过后妇女回娘家的风俗。妇女们不但给娘家送去用新麦粉做的饼子,还为了在收完冬小麦之后回娘家休息放松一下。
参考资料来源:人民网-夏至到来 山西小吃民间风俗多
参考资料来源:知识混装大无极-太原
参考资料来源:知识混装大无极-太原习俗文化
嫁娶风俗老话说“千里不同风,百里不同俗。”太原在绵长的历史演化中,一步步形成了习惯本地的习俗习惯。1。成婚前一天夜里男方给女方家送衣服、新鞋、脸盆、镜子等,送四种水果四样点心。2 、成婚当日0点整(成婚前一晚12点时)夜里男女方都要放3个2踢脚,此亦为太原守旧的成婚习俗,要冲喜,表示着家里过的红红火火。贴对联,还要吃岁数饺子,一般是岁数+2个(天一个地一个),男女竞赛是谁先吃完,谁先吃完就表示着今后谁当家。3。男方娶媳妇当日女方老一辈不出席。按太原婚礼习俗是由女方的兄弟、兄弟和舅舅(亦即送亲团)送至男方家,第2天新人一起回女方家(俗称回门)。4。成婚之日,新娘出门时,嫂嫂不能相送,因为[嫂]与扫星同音,不吉祥。新娘出门的衣服忌有口袋,避开带走娘家的财运。5 、婚礼未举办结束,每个人皆不行坐新床,而新娘更不行躺下,避开一年到头都病在床上。6。新郎迎亲路和回来的路不能一样。7。太原成婚男方家门前贴双喜(囍),女方家门前贴单喜。生日风俗1。太原人过生日都是过虚岁,还有句话说生日赶前不赶后,意思是只有提前过生日,不能后补生日。2。在太原,小孩12岁生日普遍要大过,叫“开锁”。“开锁”预示着孩子进入少年时期。这也说明,12岁生日是人毕生中较重要的一个日子。3。太原人在过生日时,务 必要吃捞面,名曰“长寿面”。并且在煮面条的时刻不能扯断,说是吃了如此的面,人才能长寿。生日前一天要吃饺子,这叫“催生”。4。在太原66岁生日算是个大日子,“六十六大寿、得吃姑娘的一刀肉”,女儿要买肉,剁66刀坐门口吃,来祈福爸妈健康。5。过生日时不能吃烙饼,怕从此翻个,前途坎坷,做某一件事情 成功机会低。正月过新年风俗1、忌打破碗、镜子等物件,以防损财破运。若真不小心打破了,补救方式就是用红纸包起来,默念“岁岁平安”,等待破五日再放弃。2、早上忌洗澡、洗头、洗衣物,这样才不会将财富与财运洗掉。3、忌叫他人姓名催人起床,这样的话会让对方整年都被人催促做事。4、早上忌吃稀饭、荤食和吃药,大年初一吃稀饭会致使一整年的贫穷,另外大年初一忌杀生,因此也不宜吃荤食。尽最大力量不要吃药,除非重病外,健康的人不宜在这一天吃补药。5、不煮新饭,要吃除夕留下的过新年饭。寓意去年的东西吃不完,到今年还有剩余。6、忌睡午觉,依古训「禁昼寝」劝人不要懒散,大年初一睡午觉会作用与影响事业运。生活起居风俗1。“窗户门对窗户门,不打官司就死人”太原人建筑新房,或在住宅的院子内翻盖新房,最为忌讳门或窗对着邻居的门或窗户,故有了“门对门,净死人”的风俗。2。钉扣子不要双,忌四六(民谚四六不懂)。3。吃饺子忌数数,说“数一数,少一五”。吃梨子,忌两人分吃一梨,梨、离谐音,怕分离。4。给病人送礼也忌送梨(离)。5。忌正午过后看望病人,对病人不好。6。借人药锅忌送回,要等人家自取。7。吃鱼时忌翻个。 8。扫地忌朝门外扫,说怕把财神扫走了。9。到年节,忌讳与禁忌又多起来,大年三十、正月初一忌说不吉利的话,打比方说“死”、“没”、“少”之类,包饺子忌说馅少、破、漏。10。除夕年饭忌吃完,要连年有余。11。忌说给炉子添煤(没),要说添火,忌打碎碗碟,假如打碎了,就要说“碎碎(岁岁)平安”以解邪祟。12。除夕夜,满地瓜子壳忌扫,说要踏碎(岁),也是碎碎(岁岁)平安之义。13。孕妇不能吃兔肉,要不然生下的孩子会生兔唇;亦不能吃螃蟹,要不然分娩时会横生倒养。14。家中接待初次来访的客人时,不能包饺子,说这样喻意捏人家的嘴,很不礼貌。15。吃饭时不能用筷子敲碗、碟,说这是叫化子的习性。服装穿戴风俗1。不管男女老幼的衣服,下摆都忌毛边,由于人们普遍认为,毛边的衣饰是丧服的形式,不吉利。2。衣服破了或扣子掉了,忌穿在身上缝补,说是“身上连,万人嫌”。衣服上的扣子一般忌用双数,有“四六不懂”或“四六不成材”的讲法。3。男人的帽子忌用绿色,民间把妻子与别人有染的男人,称作是戴绿帽子。4。服装忌金黄色或银白色。衣料的图案忌仙鹤或寿字等等,因这几个都是寿衣的颜色和图案。所有的这几个有关服饰方面的忌讳与禁忌,都只不过是一种消极的防范手段。太原传统庙会时间表
龙城的庙会从初刚开始,次第开演——"龙城盛世和谐太原"民间文化庙会、"晋之韵"民间文化庙会、"奥运之光"灯艺术展暨中华傅山园文明和谐祈福庙会——直叫人目不暇接、乱花迷眼。闲话休讲,咱抬头迈步,走起来,瞧热闹去…… "龙城盛世 和谐太原" 时间:2月7日—2月22日(阴历大年初一至十六) 地点:卧虎山动物园内 门票:10元 看点:动物园里的庙会,少不了动物来唱主角。娃娃们最心爱的大熊猫、金丝猴等等,还有各式珍禽异兽——不只抛头露面,还要"粉墨登场",发挥特长、体现才艺。魔术、杂技、变脸……民间艺人们少不了要花费功夫,跟动物们"抢票"。但是,经常地歇息一会眼睛,小吃、游戏遍布各处,别饿坏肚子。 内容: 观动物:公园可爱的国宝大熊猫、调皮的金丝猴、稀世稀奇少有的丹顶鹤、珍贵优美的绿孔雀、英勇善斗的褐马鸡、体型粗壮的扭角羚、矫健敏捷的金钱豹、强悍凶猛的东北虎、威武的亚洲象、善于奔跑的蒙古野驴、被看成是"神鹿"的白唇鹿、俗称"四不像"的麋鹿等。 赏美景:鸟语蓝天(鸟禽区)、热带亚热带动物区、花果区(灵长类区)、自然山林、草原风情(食草动物区)、服务休闲区、科普教导区。 品美食:朝鲜打糕、尿尿牛丸、印度飞饼、羊肉串、云南过桥米线、天津小笼包、河间驴肉火烧…… 玩游戏:草船借箭、扣盆表演、真功夫沙包、高空蹦极、投篮比赛、套圈游戏……… 猜灯谜:会场上万盏灯谜有奖竞猜。 看表演:川剧变脸、吐火、东北二人转、山西社火、吴桥杂技、北京天桥杂耍、激情现代舞、流行歌曲、魔术表演、山西划旱船表演、腰鼓、安徽黄梅戏、河北梆子…… 博大奖:游客凭门票还有机会得到大奖 "晋之韵"民间文化庙会 时间:2月12日——22日(阴历正月初六—十六) 地点:万柏林区省博物院北侧广场(滨河体育中心正对面) 门票:8元 看点:"晋之韵",顾名思义,庙会的内容酝酿于晋文化的深邃基蕴中,以民间、民间风俗元素为主,延续我国传统年文化、发扬三晋民间文化艺术,同时,溶入现代娱乐元素。庙会主打五个亮点:"怀旧"、"休闲"、"趣味"、"文化"、"和谐"。古典的门市、翻飞的幌子、久违的吆喝、喷香的味道,民间风俗工艺品区迎风转动的风车、噼啪的琉璃咯崩声,景观区古朴的磨盘、火红的辣椒、金黄的玉米棒子,人们将恍如回到儿时"过大年"的甜美场景…… 内容: 文化长廊:我国传统年文化展示、山西民间春节风俗展示、三晋特色民间手工艺介绍等。 传统名吃品尝区:稷山麻花、石头饼、太谷饼……涵盖三晋民间特色小吃的绝多数种类,以及我国各地特色名小吃。 民间游艺活动区:摇曳的秋千、老旧的洋片,还有童年的"玩伴"陀螺、铁环等等,种种喜闻乐见的活动,既娱乐又健身,让游览者既能大饱眼福又能参加互动,给春节增加趣味儿。 民间风俗工艺品销售区:面塑、剪纸、年画、陶哨……带着浓厚山西地方特色的工艺品,使人们认识、了解山西省出色的民间艺人和工艺,以及各式非物质文化遗产。 民间绝活演示区:主要有太原莲花落、数来宝、东北二人转、民间风俗戏曲表演等,分作舞台绝活、民间艺术表演两个区域。舞台绝活每一天上、下午各两场,每场1个半小时;带着泥土气息的民间表演,隔天交替演出。 传统景观展示区:着重是表现民间丰收、喜庆、祥和气象的磨盘、庄稼果实的模拟物等,配以展现节日喜庆气氛的人偶表演,突出文化性和娱乐性。 提示:有6路公交车到达 太原"奥运之光"灯艺术展暨中华傅山园文明和谐祈福庙会 时间:2月6日 (阴历腊月三十)——22日 (阴历正月十六) 地点:尖草坪西村中华傅山园 门票:白日不收门票;晚上门票为10元 看点:凝结聚集东方文明的传统庙会,与浓缩西方文明的奥运会,在这儿聚首——"奥运之光"灯会作为北京奥组委特别授权组织的大型活动,与中华傅山园文明和谐祈福庙会相得益彰。此亦为大力弘扬中华传统文化和奥运精神,进一步打造傅山文化品牌的行动。 内容: 2月6日(阴历腊月三十)——2月22日(阴历正月十六) "奥运之光"大型灯展示 "我与奥运"青少年动漫灯展示 "游傅山园、挂转运灯" 2月7日(阴历正月初一)零时敲钟祈福 2月7日(阴历正月初一)上午9时祭祀礼拜傅山 2月9日(阴历正月初三)——2月22日(阴历正月十六) "龙腾虎跃闹新春"民间风俗表演 2月10日(阴历正月初四)——2月22日(阴历正月十六) "与奥运同行"全民健身趣味活动 2月12日(阴历正月初六)——2月22日(阴历正月十六) 民间工艺品、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 2月14日(阴历正月初八)、2月21日(阴历正月十五) "放同心灯、订金鼠婚"爱情嘉年华和"喜迎奥运、相约傅山"民间风俗集体婚礼晋剧,即中路梆子,是山西省的表现性剧种,为山西省的四大梆子之一。因为它的活动区域在山西中部,特别是在太原附近、晋中一带,而且这一剧种历来受到山西中部广大群众的欢迎、喜爱,因称中路梆子。 中路梆子的特征是旋律婉转、流畅,曲调优美、圆润、亲切,道白清晰,具有晋中地区浓郁的乡土气息和自己独一无二风格。 中路梆子渊源于蒲州梆子,清道光、咸丰年间已经盛行。它吸收了蒲剧的很多特点,又经过很多艺人的丰富和发展,逐渐形成了本人的风格。可以说,它是在蒲剧基础上大胆冲破和创新而形成的一种别具一格的梆子戏。 近百年来,中路梆子的一些前辈、老艺人对这一剧种的发展做出了积极的贡献,如孟珍卿(艺名“三儿生”)、张景云(艺名“十三红”)、高文翰(艺名“说书红”)、乔国瑞(艺名“狮子黑”)、田桂子、毛毛旦、油樵旦等,在唱腔和做派上,不断创新,不断改进,路子越走越宽,戏越演越精。特别是著名晋剧演员丁果仙登台后,因为她的艰苦的戏曲舞台实践,在唱腔、道白、做派等方面,皆有新的改进,对今日晋剧风格的形成,起了重要作用。 关于中路梆子的源头,曾经是晋剧史研究工作者多年争论的一个问题。从我掌握的资料考证,中路梆子的源头应在清代咸丰年间为妥。由于在此之前,从大量舞台题所揭示的山西中部城乡戏剧演出中,主要为蒲州梆子、京都花腔班(今北京剧)和江南丝竹班(南昆曲)三种,根本未见有关“中路梆子”的记述痕迹。只是到了道光初年,被那个时候称作山西梆子的蒲州梆子再度复兴,正是:“道光皇帝登龙廷,山西梆子又时兴”时期,蒲梆北上,来到了晋中、太原一带演出,不但轰动了太原,而且也震撼了北京,这也正迎合了中路地区崛起的一批富商大贾们的娱乐要求,因而他们就以承包形式,邀约蒲梆班社在中路演出,这便是中路富商承办戏班的开始,但剧种仍是蒲剧。其代表班有平遥县的万和班、小平遥班,及介休县的吉庆班等。晋中票号兴盛,商业发达,中路梆子的发也进入了一个新的繁荣时期。先后显现了很多著名班社和演员。不少爱好戏曲的豪商巨贾,出资邀约著名艺人组成家底强盛的“字号班”。一些文人也参与了戏曲活动,如太原北后街“字号班”。一个研究晋剧的艺术团体。民间“闹票”、“打座场”等演唱活动更为频繁。晋中平原及东西山,民间迎神赛会许多,如三月二十八日东岳大帝庙会、四月初八奶奶庙会、五月十三日关帝庙会等。这几个庙会正日都要唱戏敬神。此外,正月天地会要唱“人口戏”,粮行要唱“添仓戏”;四月和七月龙王庙要唱“雨戏”,民间祈雨时要唱“安神戏”等。从光绪十五年后到清末中路梆子进入一个辉煌时期。此时,中路各地的富商、财主、职员等,再次支持中路梆子的发展,他们有的自己承班,有的做艺人承班的后台,使戏剧班社像雨后春笋般地发展起来,每个府、州、县在同一年里,承办班社不下两三个,最多的为太谷、平遥两县,常年班子不下5个。演出活动有庙会戏、集市戏、踩台戏、戏、商行戏、开市戏、求神戏、还愿戏、祭祀戏、婚丧寿庆戏及官戏等。一般村庄,每一年也唱戏一台;大型集镇,每一年多达5-10台,中路梆子已成为中路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主要剧种了,而且它也随中路生意人远足张家口、包头、归化等地,与当地剧种竞献技。中路梆子在发展过程中,因为地域关系,吸收民间艺术等成份的区别,在表演程式、演唱风格,前场经谱上形成了三大流派,即以太原府辖县的上路班;汾州府辖县的下路班;平定、辽州所辖县的东四处班而区分。直到解放后上述三者的较小差别,合为一体。庙会,又称"庙市"或"节场"。这几个名称,可以说正所谓庙会形成过程中所留下的历史"轨迹"。代表一种社会习俗的形成,有其深刻的社会原因和历史原因,而庙会习俗则与佛教寺院以及道教庙观的活动有着亲密的关系,同时它又是伴随着民间信仰活动而发展、完善和普及起来的。东汉时期佛教开始传入中国。并 且,这一时期的道教也逐渐形成。它们相互之间展开了激烈的生存竞争角逐,在南北朝时都各自站稳了脚根。而在唐宋时,则又都达到了本人的全盛时期,显现了名目繁多的活动。如圣诞庆典、坛醮斋戎、水陆道场等等。佛道二教竞争角逐的焦点,一是、道观的修建。二是争取信徒,招徕群众。为此在其仪式上均增添了媚众的娱乐内容,如舞蹈、戏剧、出巡等等。这样,不但善男信女们趋之若鹜,乐此不疲,而且很多凡夫俗子亦多愿意随喜添趣。为了争取群众,佛道二教往往用走出庙观的方式扩大作用与影响。北魏时佛教盛行的“行像”活动就是如此。所谓“行像”,是把神佛塑像装上车,在城乡巡行的一种仪式,故而又称“行城”、“巡城”等。北魏孝文帝太和九年(公元485年)迁都洛阳后,大兴佛事,每一年释迦牟尼诞日都要举行佛像出行大会。佛像出行前一日,洛阳城各寺都将佛像送至景明寺。多时,佛像有千余尊。出行时的队伍中以避邪的狮子为前导,宝盖幡幢等随后,音乐百戏,诸般杂耍,热闹非凡。唐宋以后庙会的迎神、出巡大多数是这一时期行像活动的沿袭和发展。并渐次推广到四川、湖广、西夏各地。元、明以后,行像之风才衰落,很少见于记录载入。
山西春节风俗
春节一般指除夕和正月初一。但在老百姓中,传统意义上的春节是指从腊月初八的腊祭或腊月二十三或24的祭灶,一直到正月十五,其中以除夕,正月初一和元宵节为高潮。在春节期间,咱们国的汉族和许多少数民族都要举行各式活动以示庆祝。这几个活动均以祭祀神佛、祭奠祖先、除旧布新、迎禧接福、祈求丰年为主要内容。活动丰富多,带有浓郁的民族特色。⓵除夕 除夕是指每一年的农历腊月的末尾一天的晚上,它与春节(正月初一)首尾相连。“除夕”中的“除”字是“去;易;交替”之义,除夕之义是“月穷岁尽”,人们都要除旧迎新,有旧岁至此而除,来年另换新岁之义,是阴历全年最终的一个晚上。故此期间的活动都围绕着除旧迎新,消灾祈福为中心。 周、秦时期每一年将尽的时刻,皇宫里要举行“大傩”的仪式,击鼓驱逐疫疠之鬼,称为“逐除”,后又称除夕的前一天为小除,即小年夜;除夕为大除,即大年夜。 贴门神 我国各地过新年皆有贴门神的习俗。最初的门神是刻桃木为人形,挂在门的旁边,后来是画成门神人像张贴于门。传说中的神荼、郁垒兄弟二人专门管鬼,有他们守住门户,大小恶鬼不敢入门为害。唐代以后,又有画猛将秦琼、尉迟敬德二人像为门神的,还有画关羽、张飞像为门神的。门神像左右户各一张,后代常把一对门神画成一文一武。门神分三类:第1类是“大门门神”,多贴在车门或整间大门上,高约四五尺,宽约二三尺。第2类是“街门门神”,多贴小街门上,高约二尺,宽约一尺。这两种门神都是一黑脸一白脸两位尊神。白左黑右,白善易,黑狞恶,各手执槊钺。第3类是“屋门门神”,较街门门神稍小有限,也是黑白二神,不过也有黑白二神是坐像的。屋门最多是贴“麒麟送子”像,两个敷粉涂脂梳太子冠的娃娃,各乘麒麟。这种门神,本应贴在新出嫁的屋门上,以取吉利,后来也就作普通街门的新年点缀品了。 贴春联 春联亦名“门对”、“春帖”,是对联的一种,因在春节时张贴,故名。春联的一个源头是桃符。最初人们以桃木刻人形挂在门旁以避邪,后来画门神像于桃木上,再简化为在桃木板上题写门神名字。春联的另一来源是春贴。古代人们在立春日多贴“宜春”二字,后渐发展为春联。春联真真正正普及始于明代,与朱元璋的提倡有关。据清人陈尚古的《簪云楼杂说》中记录载入,有一年朱元璋准备过新年时,下令每家门上都要贴一副春联,以示庆贺。原来春联题写在桃木板上,后来改写在纸上。桃木的颜色是红的,红色有吉祥,避邪之义,因此春联大多数用红纸书写。但庙宇用黄纸,守制(服孝未满)用白、绿、黄三色,第1年用白纸,第2年绿纸,第3年黄纸,第4年丧服满才恢复用红纸。因满族尚白,清宫廷春联用白纸,蓝边包于外,红条镶于内。 贴福字、贴窗花、贴年画、贴挂千 这几个都具有祈福、装点居所的民间风俗功能。年画是咱们国的一种古老的民间艺术,它反映了人民大众的习俗和信奉信仰,寄托着人们对未来的希望。年画,也和春联一样,追溯于“门神”。春联由神荼、郁垒之名字而向文字发展,而年画依然沿着绘画方向发展。随着木板印刷术的兴起,年画的内容已不但限于门神之类,而渐渐把财神请到家中,进而在一些年画作坊中产生了《福禄寿三星图》、《天官赐福》、《五谷丰登》、《六畜兴盛》、《迎春接福》等色年画、以满足人们喜庆祈年的美满愿望。因明太祖朱元璋提倡春节贴春联,年画也受其作用与影响随之而盛行开来,全国显现了年画三个重要产地:苏州桃花坞,天津杨柳青和山东潍坊;形成了我国年画的三大流派。民国初年,上海郑曼陀将月历和年画二者结合在一直。这是年画的一种新形式。这种合二而一的年画,以后发展壮大成挂历。挂千,就是用吉祥语镌于红纸之上,长尺有咫,粘之门前,与桃符相辉映。其上有八仙人物的,为佛前所挂。挂千民户多用它,世家大族用它的较少。其黄纸长三寸,红纸长寸余,是“小挂千”,为市肆所用。最早的挂千当是以制钱(铜钱)串挂的,与压岁钱一样,有压胜的效果。⓽ 守岁 我国民间在除夕有守岁的习性,俗名“熬年”。守岁从吃年夜饭开始,这顿年夜饭要慢慢地吃,从掌灯时分入席,有的人家一直要吃到深夜。依据宗懔《荆楚岁时记》的记录载入,至少在南北朝时已有吃年夜饭的风俗。 守岁的风俗,既有对如水逝去的岁月含惜别留恋之情,又有对来临的新年寄以美满希望之意。 给压岁钱 压岁钱是由长辈发给小辈的,有的家中是吃完年夜饭后,人人坐在桌旁不许走,等大伙都吃完了,由长辈发给小辈,并勉励儿孙在在新的一年里学习长进,好好做人。有的人家是爸妈在夜晚待子女睡熟后,放在他们的枕头下,更加的多的人家是小娃娃们齐集正厅,高呼爷爷奶奶、父亲母亲新年快乐,列队跪拜;而后伸手要红包。甚而追讨到爷爷奶奶的卧房,一齐跑到床沿,大嚷特嚷:“压岁钱,压岁钱!!!”老人家还嫌不够热闹,故作小气,由讨价还价到围攻摸索,最后把先人的红包挖掘出来,大家抢掠一空,才呼啸而散。老人家逢此情景却乐不可支,认为这是新年事事顺利的好兆头。过新年给压岁钱,展现出长辈对小辈的关爱,和小辈对长辈的尊敬,是一项整合家庭伦理关系的民间风俗活动。 正月初一 开门炮仗 春节早晨,开门大吉,先放爆竹,叫做“开门炮仗”。爆竹声后,碎红满地,灿若云锦,称为“满堂红”。这时满街瑞气,喜气洋洋。 拜年 春节里的一项重要活动,是到亲戚朋友家和邻居那里祝贺新春,旧称拜年。汉族拜年之风,汉代已有。唐宋之后十分盛行,有些不必亲身前往的,可用名帖投贺。东汉时称为“刺”,故名片又称“名刺”。明代之后,很多人家在门口贴一个红纸袋,专收名帖,叫“门簿”。 民间互访拜年的形式,依据相互彼此的社会关系,大致可分4类: 一是走亲戚。初一必须到岳父、须带礼物。进门后先向佛像、祖宗影像、牌位各行三叩首礼,紧接着再给长辈们依次跪拜。可以逗留吃饭、玩耍。 二是礼节性的拜访。如给同事、朋友拜年,一进屋门,仅向佛像三叩首,如与主人系平辈则只须拱手一揖而已,如比自己年长,仍应主动跪拜,主人应走下座位做搀扶状,连说免礼预示谦恭。这样的状况一般不适宜久坐,寒喧两句客套话就要告辞。主人受拜后,应择日回拜。 三是感谢性的拜访。凡一年来对人家欠情的(如律师、医生等)就要买些礼物送去,借拜年之机,预示谢忱。 四是串门式的拜访。对于左邻右舍的街坊,素日没有多大来往,但见面皆能说得来,到了年禧,只是到院里,见面彼此一抱拳说:“恭禧发财”、“一顺百顺”,在屋里坐一会儿而已,无甚过多礼节。 古时有拜年和贺年之分:拜年是向长辈叩岁;贺年是平辈互相道贺。此刻,有些jiguan、团体、企业、学校,大家聚在一起互相祝贺,叫作“团拜”。 随着时代的发展,拜年的风俗亦不断增加新的内容和形式。此刻人们除了沿袭以往的拜年方式外,又兴起了礼仪电报拜年和电话拜年等。 占岁 旧时民间以进入新正初几日的天气阴晴来占本年年成。其说始于汉东方朔的《岁占》,谓岁后八日,一日为鸡日,二日为犬,三日为猪,四日为羊,五日为牛,六日为马,七日为人,八日为谷。假如当天晴朗,则所主之物繁育,当天阴,所主之日不昌。后代沿其习,认为初一至初十,皆以天气清朗,无风无雪为吉。后代由占岁发展壮大成一系列的祭祀、庆祝活动。有初一不杀鸡,初二不杀狗,初三不杀猪……初七不行刑的习俗朱仙镇木板年画。 贴画鸡 古时春节在门窗上画鸡来驱鬼怪邪气。晋朝人著的《玄中记》里讲到了前面说到的度朔山上的这只天鸡,说是当太阳是刚刚升起,第1道阳光照到这株大树上时,天鸡就啼鸣了。它一啼,天下的鸡就跟着叫起来了。所以春节所剪的鸡,即是意味着天鸡。然而古时候神话传说中还有鸡是重明鸟变形的讲法。据说尧帝时,过方的友邦上贡一种能的重明鸟,大伙都欢迎重明鸟的到来,可是贡使不是年年都来,人们就刻一个木头的重明鸟,或用铜铸重明鸟放在门户,或者在门窗上画重明鸟,吓退妖魔鬼怪,使之不敢再来。因重明鸟样类似鸡,以后就一步步改为画鸡或者剪窗花贴在门窗上,也即成为后世剪纸艺术的起源。中国古代特别注重和重视鸡,称它为“五德之禽”。《韩诗外传》说,它头上有冠,是文德;足后有距能斗,是武德;敌在前敢拼,是勇德;有食物招呼同类,是仁德;守夜不失时,天明报晓,是信德。所以人们不仅在过新年时剪鸡,而且也把新年首日定为鸡日。 旺财 俗传正月初一为扫帚生日,这一天不能动用扫帚,不然会扫走运气、损财,而把“扫帚星”引来,招致霉运。假使非要扫地不可,须从外头扫到里边。这一天也不能往外泼水倒垃圾,怕因此损财。今天很多地方还保存着一风俗,大年夜扫除干净,年初一不出扫帚,不倒垃圾,备一大桶,以盛废水,当天不外泼。⓾ 正月初二 祭财神 北方在正月初二祭财神,这天不管是商贸店铺,还是普通家庭,都要举行祭财神活动。各家把除夕夜接来的财神祭祀一番。事实上是把买来的粗糙印刷品焚化了事。这天中午要吃馄饨,俗称“元宝汤”。祭祀的供品用鱼和羊肉。老北京的大商号,这天均大举祭祀活动,祭祀物品要用“五大供”,即整猪、整羊、整鸡、整鸭、红色活鲤鱼等,祈望今年要赚老钱。⑪ 正月初三 羊日 正月初三是女娲造羊的日子,故称“羊日”。在这一天里,人们不能杀羊,假如天气好,则象征着此一年里,羊会养得很好,养羊的人家会有个好收成。 烧门神纸 旧时初三日夜把年节时的松柏枝及节期所挂门神门笺等一并焚化,以示年已过完,又要开始营生。俗谚有“烧了门神纸,个人寻生理”。 谷子生日 民间以为正月初三位谷子生日,这一天祝祭祈年,且禁食米饭。 小年朝 即天庆节。宋代宫廷节日,宋真宗大中祥符元年,因传有天书下降人间,真宗下诏书,定正月初三日为天庆节,guanyuan等休假五日。后来称小年朝,不扫地、不乞火,不汲水,与岁朝相同。⑫ 正月初五 正月初五俗称破五。民间风俗一说破五前诸多忌讳与禁忌过了这日皆可破。依照旧的习性要吃“水饺子”五日,北方叫“煮饽饽”。如今有的人家只吃3。二天,有的隔一天一吃,然而没有不吃的。从王公大宅到街巷小户都如是,就连待客也如此。妇女们也不再忌门,开始相互走访拜年、道贺。新嫁女子在这一天归宁。一说破五这一天不适宜做事,要不然本年内遇事破败。破五风俗除了以上忌讳与禁忌外,着重是送穷,迎财神,开市贸易。 祭财神 南方人在正月初五祭财神。民间传说,财神即五路神。所谓五路,指东西南北中,意为出门五路,皆可得财。 清代顾禄《清嘉录》云:“正月初五日,为路头神诞辰。金锣爆竹,牲醴毕陈,以争先为利市,必早起迎之,谓之接路头。”又说:“今之路头,是五祀中之行神。所谓五路,当是东西南北中耳。”上海旧历年有抢路头的风俗。正月初四子夜,备好祭牲、糕果、香烛等物,并鸣锣击鼓焚香礼拜,虔诚恭恭敬财神。初五日俗传是财神诞辰,为争利市,故先于初四接之,名曰“抢路头”,又称“接财神”。 五祀即祭户神、灶神、土神、门神、行神,所谓“路头”,即五祀中之得神。凡接财神须供羊头与鲤鱼,供羊头有“吉祥”之意,供鲤鱼是图“鱼”与“余”谐音,诗个吉利。人们深信只要可以得到财神显灵,便可发家致富。 于是,每到过新年,人们皆在正月初五零时零分,打开大门和窗户,燃香放爆竹,点烟花,向财神预示欢迎。接过财神,大家还要吃路头酒,常常吃到天亮。大家满怀发财的希望,但愿财神爷能把金银财宝带来家中,在新的一年里路头神画像大发大富。 路头神 路头神是吴地所信奉的一位财神。俗以是日为他的生日,祭晒迎接,颇为壮观。 常人认为接路头,越早越好,最早接到的才是真神,特别,所以叫“抢路头”。有一些地方,真的在元日初四便“匆匆抢路头”了,且相沿成俗。既然路神已不再是行旅的保护者,人们便不再在赴旅时祭祀它了。 至于人们在元月初五祭祀礼拜路头神,并以此日为其生日,乃五路神中之“五”与初五之“五”牵连之故。北方于此日祭“五穷”也是一样。在正月而非其他月,乃取新年新气象,图一年吉利,财源茂盛,东西南北中,财富五路并进。 送穷 正月初五“送穷”,是中国古代民间一种很有特色的岁时习俗。这一天各家用纸造妇人,称为“扫晴娘”,“五穷妇”,“五穷娘”,身背纸袋,将屋内秽土扫到袋内,送门外燃炮炸之。这一风俗又称为“送穷土”,“送穷媳妇出门”。 开市 旧俗春节期间大小店铺从大年初一起关门,而在正月初五开市。俗以正月初五为财神圣日,认为选择这一天开市必将进宝招财。[13] 正月初七 人日 也叫“人胜节”、“人庆节”、“人口日”、“人七日”等。传说女蜗初创世,在造出了鸡狗猪牛马等动物后,于第七天造出了人,因此这一天是人类的生日。汉朝开始有人日节俗,魏晋后开始注重和重视。古时候人日有戴“人胜”的风俗,人胜是一种头饰,又叫胜,华胜,从晋朝开始有剪为花、剪为人,或镂金箔为人来贴屏风,也戴在头发上。此外还有登高赋诗的风俗。唐代之后,更注重和重视这个节日。每至人日,皇帝赐群臣缕人胜,又登高大宴群臣。假如正月初七天气晴朗,则主一年人口平安,出入顺利。 吃七宝羹 人日节,人们用七种新鲜的节令蔬菜加米粉做成羹食用,称为“七宝羹”,在人日的时刻食用,以此来取吉兆,并说此物可以除去邪气、医治百病。各地物产不同,所用果菜不同,取意亦有差异。广东潮汕用芥菜、芥兰、韭菜、春菜、芹菜、蒜、厚瓣菜;客家人用芹菜、蒜、葱、芫茜、韭菜加鱼、肉等;、福建用博彩、芹菜、葱蒜、韭菜、芥菜、荠菜、白菜等。其中芹菜和葱兆聪明,蒜兆精于算计,芥菜令人长寿,如此种种。 捞鱼生 南方一些地区,人们有在人日节“捞鱼生”的风俗,捞鱼生时,常常多人围满一座,把鱼肉、配料与酱料倒在大盘里,大家站起身,挥动筷子,将鱼料捞动,口中还要不断喊到:“捞啊!!!捞啊!!!发啊!!!发啊!!!”,而且要越捞越高,以示步步高升。 摊煎饼 民间此日要吃春饼卷"盒子菜"(熟肉食品),并在庭院摊煎饼,“熏天”。 出游、登高 人日节也是仕女出游与文人墨客登高赋诗的日子。唐高适《人日寄杜二拾遗》诗云:“人日题诗寄草堂,遥怜故人思故乡。柳条弄色不忍看,梅花满枝空断肠。身在南蕃无所遇,心怀百忧复千虑。今年人日空相忆,明年人日知何处?”[14] 正月初八 谷日 传说初八是谷子的生日。这天天气晴朗,则主这一天稻谷丰收,天阴则年歉。 顺星 民间以正月初八为众星下界之日,制小灯燃而祭之,称为顺星,也称“祭星”、“接星”。祭祀用两张神码,第1张印着星科、朱雀、玄武等,第2张是"本命延年寿星君"。二张前后撂在一起,夹在神纸夹子上,放在院中夭地桌后方正中受祀。神码前陈放着用香油浸捻的黄、白二色灯花纸捻成的灯花,放入直径寸许的"灯盏碗",或用49盏,或用108盏,点燃。再供熟元宵和清茶。黄昏后,的北边斗为目标祭祀。祭祀后,待残灯将灭,将神码、香根与芝麻秸、松柏枝一同焚化,祀成。[15] 正月初九 天日 正月初九是天日,传说此日为玉皇大帝生日。主要风俗有祭玉皇、道观斋天等,有些地方,天日时,妇女备清香花烛、斋碗,摆放在天井巷口露天地方膜拜苍天,求天公赐福。[16] 正月初十 石头生日 这一天凡磨、碾等石制工具都不能动,甚至设祭享祀石头,恐伤庄稼。也称“石不动”“十不动”。河南习俗这一日家家向石头焚香致敬。午餐必食馍饼,认为吃饼一年之内便会日进斗金。在山东郓城等地有抬石头神之举。初九夜,人们将一瓦罐冻结在一块平滑的大石头上,初十日早晨,以绳系罐鼻,由十个小伙子轮流抬着瓦罐走。石头不落地则表示当年丰收。 贺老鼠嫁女 旧时民间俗信。在正月举行的祀鼠活动,也叫“老鼠嫁女”“老鼠娶亲”。具体日期因地而异,有的在正月初七,有的在正月二十五,不少地区是正月初十。山西平遥县初十日将面饼置墙根,名曰“贺老鼠嫁女”。湖南宁远则以十七日为“老鼠嫁女”这一日忌开启箱柜,怕惊动老鼠。前一天夜里,儿童将糖果、花生等放置阴暗处,并且将锅盖簸箕等大物大敲大打,为老鼠崔妆,第2天早晨,将鼠穴闭塞,认为从此便以后老鼠可以永久绝迹。还有的地区于老鼠娶妇日很早就上床睡觉,也不为惊扰老鼠,俗谓你扰它一天,它扰你一年。[17] 正月十五 元宵节 元宵节是我国主要的传统性节日,亦称元夕、元夜,又称上元节,由于这是新年第1个月圆夜。因历代这一节日有观灯风俗,所以又叫灯节。元宵节俗的形成有一个较长的过程,据普通的资料与民间风俗传说,正月十五在西汉已经受到注重和重视,汉武帝正月上辛夜在甘泉宫祭祀“太一”的活动,被后人视作正月十五祭祀天神的先声。然而,正月十五真真正正作为民间风俗节日是在汉魏之后。东汉佛教文化的传入,对于形成元宵节俗有着重要的推动意义。 汉明帝永平年间(公元58—75),因明帝提倡佛法,适逢蔡愔从印度求得佛法归来,称印度摩喝陀国每逢正月十五,僧众云集瞻仰佛舍利,是参佛的吉日良辰。汉明帝为了弘扬佛法,下令正月十五夜在宫中和寺院“燃灯表佛”。所以正月十五夜燃灯的风俗随着佛教文化作用与影响的扩大及道教文化的加入逐渐在咱们国家扩展开来。而元宵节俗名符其实的动力是由于它处在新的时间点上,人们充分利用这殊的时间阶段来表达本人的生活愿望。 灯会 元宵放灯的风俗,在唐代发展壮大成为盛况空前的灯市,中唐以后,已发展壮大成为全民性的狂欢节。唐玄宗(公元685—762)时的开元盛世,,长安的灯市规模很大,燃灯五万盏,花灯花样繁多,皇帝命人做巨型的灯楼,广达20间,高150尺,金光璀璨,极其壮观。 以后历代的元宵灯会不断发展,灯节的时间也愈来愈长。唐代的灯会是“上元前后各一日”,宋代又在十六之后加了两日,明代则延长至由初八到十八整整十天。 到了清代,满族入主中原,宫廷不再办灯会,民间的灯会却仍然壮观。日期缩短为五天。 吃元宵 正月十五吃元宵,“元宵”作为食品,在我国也历史悠久。宋代,民间即流行一种元宵节吃的新奇食品。这种食品,最早叫“浮元子”后称“元宵”,商人还美其名曰“元宝”。元宵即"汤圆"以白糖、玫瑰、芝麻、豆沙、黄桂、核桃仁、果仁、枣泥等为馅,用糯米粉包成圆形,可荤可素,风味各异。可汤煮、油炸、蒸食,有团圆美好之意。陕西的汤圆不是包的,而是在糯米粉中"滚"成的,或煮司或油炸,热热火火,团团圆圆。[18] 演社火 在北方一些地方,正月十五还要几个村子聚集在一起演社火。社火里包括踩高跷、花车等等。[编辑本段]地域性风俗 东北 东北的春节风俗除了和北方很多地区一样之外,自己一身保留了一些古老的风俗。 除夕,first of all整个家一起祭祖,焚香秉烛、广陈供品,依尊卑长幼,向宗亲三代神主叩首,预示辞岁。随后,举行家宴,长辈们坐了上首,小辈们团团而坐,取“阖第团圆”之意。饭果必要丰富,使人有充实感,表示来年衣食无忧,事业通达。 这顿饭是对年菜的首次品尝,可以荤素一齐上。通常来讲必要有红烧肉、炖羊肉、米粉肉、红焖肘条、元宝肉、南煎丸子、四喜丸子、鸡冻儿、鱼冻儿、猪肉冻儿、豆儿酱、豆豉豆腐、芥末墩儿、辣芥菜、炒酱瓜儿等年禧套路菜。 席间,老少相互祝愿、兄弟间推杯换盏,尽情享受天伦之乐。饭后,娃娃们将芝麻秸遍撒庭院,人行其上,嘎嘎作响,谓之“踩岁”;再将悬挂于室内、外的春灯一齐点起来,照耀着四壁的年画和春条,室内、外一片灯火辉煌。“天地桌”上供着大幅黄纸印的“三地三界十八佛诸佛”或“百份”(天地诸神像册),设大饼,蜜供、面鲜、果品、素菜、年糕、年饭为供品,高点金字红烛与子午香,以表迎请诸神下界赐福。 为珍惜已逝的岁月,男女老少都要彻夜不眠,进行不同的娱乐活动,谓之“守岁”。娃娃们历来是随心玩耍,抖空竹、抽陀螺、捻升官图、掷骰子、玩牛牌、吹琉璃喇叭、口琴、耍影戏人、点走马灯,放“滴滴金儿”,“耗子屎”、“黄烟带炮”……老太太们则坐在一起斗纸牌、打麻将、打十胡。 娱乐中佐以鲜果、糖果、干果杂拌儿、温朴、炒红果、蜜饯海棠等,边吃边玩,尽情享受,直至“接神”。午夜,此起彼伏的鞭炮声响,震彻夜空。“遍天银花锈,阖街硝烟浓”。家家齐聚天地桌前焚香叩拜,供上素馅水饺,迎接诸神下界。 礼成后,即宣告旧岁已去,新年来临,这正所谓“五更分二年”的庄严时刻。整个家互道“新禧”,小辈们要到堂上给长辈们叩首拜年,长辈们必给未成年的小孩儿一一引进“压岁钱”。 最后,整个家吃一顿素馅饺子,谓之“五更饺子”、“团圆饺子”。在百十个饺子里,仅有一个放有硬币,谓之吃到这个饺子的人,主一年诸事顺遂。[19] 。 山西 山西人在腊八节过后,就忙着准备过新年了,气氛一日浓似一日。二十三日祭灶王,24日为大扫除之日,俗称“胡打扫日”。从这天以后,年事准备工作达到高潮。过去太原有一段谣谚:“二十五磨豆腐,二十六赶做活,二十七去赶集,二十八糊贴扎,二十九去打酒,三十日包饺子。”除夕之夜,各家通宵不眠,俗称“鏖岁”。鸡鸣之时,开始焚香、燃灯、摆供品、放花炮、接神、祀祖,紧接着合家相互拜年。儿童向长辈叩头拜年,长辈则赐以压岁钱,以取吉利。商户人家在过新年期间对财神的祭祀最为虔诚。大同地区煤炭资源比较丰富,它与当地人的衣食住行必然要发生各式联系。每逢春节除夕晚上,家家户户院落门前都要用大块煤炭垒成一个塔状,名曰旺火,以图吉利,祝贺全年兴盛之意。里面放柴,上面写个大红字条“旺气冲天”。等午夜十二点,鞭炮齐鸣之时,将旺火点燃。点燃后,火苗从无数小孔中喷出,状若浮图,既御寒,又壮观。大人娃娃们围起一圈,有的做游戏,有的放鞭炮,男女老少都要来烤火,以图“旺气冲天”。 陕西 陕西人一进腊月,就忙起来了:推上碾子压糕面,赶上毛驴磨豆腐,蒸黄馍馍,做黄酒,擀杂面,炸油糕,过新年的美食都要在年前准备好。在这儿还有如此一种风俗,过新年都要给孩子做个“枣牌牌”。“枣牌牌”就是用红线穿上红枣、谷草秸秸,上面挂个铜钱,下面坠个鞭炮,挂在孩子的背后,这是一种避邪祝福的吉祥物。在这儿,我还看见有的人家用红线穿上做针线活用的“顶针”,挂在孩子的脖子上,此亦为祝福的吉祥物,叫“增岁顶针”。每一年增添一个,一直到十二岁为止。除夕到了,万事俱备,贴对联,打醋炭,挂红灯,净院落。打醋炭,是一种独一无二的风俗,就是在铁勺上放一块烧红的煤炭,再浇上醋。“打醋炭”要在家中的每个角落进行,意为,事实上这是一种科学的杀菌消毒的办法。夜幕降临,老年人总是虔诚地敬神点香烧纸,领着好奇的孙子们叩头。大孩子忙着放炮、点火塔塔。细心的婆姨在门边放上炭块和冰块,在门后立个擀杖和刀斧,据说,这是镇邪的,在这儿叫“守岁”。除夕之夜人们总是睡得很晚。一般家中都彻夜不熄灯,表示四季平安,万寿无疆。锅里放些吃食,这叫“照锅”,意思是一年不缺吃。有些老人这夜睡不着觉,一个人静静地踏黑爬上山顶,面向东方了望,这叫“品天”。据老人说,从晓天的色道上能看出今年庄稼的丰歉、村寨的吉凶。究竟灵不灵,谁也不去深究。正月初一,天刚朦朦亮人们便起床了,第1件事就是放“开门炮”,这象征着开门大吉。接着,老人们便忙着迎神、接灶君。娃娃们早都跑出去拜年了。拜年在这儿叫“问强健”,晚辈见了长辈都要“问强健”,像“爷爷强健啦!!!”“奶奶强健啦!!!”长者便回答“娃娃乖着哩!!!”意思是夸孩子健康进步。这种拜年礼俗,不但限于孩子,就是已娶妻养子的汉子,见了长辈也是这样。秧歌拜年是陕北年俗中独一无二的风情。春节期间,村村都组织秧歌队,挨门逐户拜年,在这儿俗称“沿门子”。秧歌拜年first of all是谒庙、敬神,祈祷一年天地平安五谷丰登,紧接着到各家各户拜年。秧歌队每到一户,伞头触景生情,即兴创作自编唱词向主人祝福,如“进了大门抬头看,六孔石窑齐展展,五谷丰登人兴盛,春夏秋冬四季保平安”。
我是山西人,每逢过春节的时刻,总是想起幼年时期老家过新年的情景,在外地漂泊久了,发此刻过春节的时刻,俺们这里的好多风俗确实和其它地方不一样,打比方说:吃麻糖、打扫家、贴窗花、做豆腐、洗衣服、贴春联、熬年、燃旺火、放鞭炮、拜年、接财神等等风俗。
1。吃麻糖
每到腊月二十三这一天凌晨,是灶君神上天汇报工作的时候,大都人家在锅灶后面的对联是这样写的:“上天言好事,回宫降吉祥”,意思就是灶君神上天后,在玉帝面前多多美言,常常在这一天给灶君神的供品中有麻糖一物,麻糖是一种又粘又甜的糖,在吃麻糖的时刻,人的心情是特别愉快的。
2。打扫家
腊月24或二十五,好多人家开始打扫家了,扫尽屋里的土尘,再用白土泥粉刷两到三遍。这是人们一般把此一年的不高兴扫除后,用全新干净的家来迎接新的一年。
3。贴窗花
在打扫家的并 且,把旧窗户纸撕下来,换上新的窗户纸,并 且,还要贴上各式图案的窗花,窗花实际就是剪纸,以前北方房子的窗户多数都是木格的,贴上窗花后不但烘托了节日的喜庆气氛,而且五颜六色、题材多样也给人们带过来了美的享受。
4。做豆腐、洗衣服
这两件事情要在腊月二十八之前完成,做的豆腐要从腊月二十八开始要吃到正月十五前后,在腊月二十八之前,要把家中所有的衣服洗一遍,来迎接新的一年。预示对新一年的尊敬。
5。贴春联
腊月二十八至二十九之间,要把春联贴好,出门的门口通常是“出门见喜”、屋顶上是“抬头见喜”等春联,每一年都这样,古朴而诚实的对联,代表了人们对新一年的好事、喜事的憧憬与向往。
5。熬年
腊月三十晚上称为除夕,为了预示对年的虔诚,有很多人在这一天有熬夜的习性,有看春晚的,亦有打牌的,亦有闲聊叙旧的,也就是说,这一晚不睡了,把旧一年诸多不快辞去,把新一年喜事、好事接来。
6。燃旺火、放鞭炮
正月初一早上五到六点的时刻,人们在本人家院里堆起一柴禾点燃,称为燃旺火,表示新的一年红红火火。并且也放鞭炮,放鞭炮又称爆竹,中国民间有“开门爆竹”一说。即在新的一年到来之际,家家户户开门的第1件事就是燃放爆竹,以哔哔叭叭的爆竹声除旧迎新。
7。拜年
正月初一早上,天刚微微亮,人们就会开始了拜年,幼年时期拜年的时刻,村里面的宗亲家中都要走遍,见到长辈都要磕头,长辈们也不让你白磕,也会给你一块糖预示谢意。不过现在拜年的时刻,只是在一起叙叙旧,问候一下就能够了。
8。接财神
接财神在拜完年以后,太阳出来时,农村的牛群一出村走向哪个方位,农村的人们便朝哪个方位接财神,这一时刻,农村的男女老少全出动,气场也是很“磅礴壮观”的。
这样,从正月初刚开始,村里面的人们每一天就是吃、喝、玩、乐了,一直过了正月十五元宵元节后,春节就算过完了,上班的开始上班了,种地的也开始了新一年的辛勤劳动。
太原年俗生活之中有节日,节目中有民间风俗;习俗使节日代代传承,节日使生活五斑斓。旧时,太原地区月月有节日,而最隆重、最热闹,风情最浓厚的要数过新年了。旧历年的正月初一日,民间称过新年,为区别于公历元旦,后来又称过大年。旧日,腊八节过后,太原人就忙着准备过新年了,气氛一日浓似一日。二十三日祭灶王,24日为大扫除之日,俗称“胡打扫日”。从这天以后,年事准备工作达到高潮。过去太原有一段谣谚:“二十五磨豆腐,二十六赶做活,二十七去赶集,二十八糊贴扎,二十九去打酒,三十日包饺子。”(贴扎,指各式对联、年画、窗花、门神等)天天有事做,日日有安排,一直忙到除夕下午,再将室外打扫一遍,即开始整点新衣帽,包饺子,准备迎神的香、灯等物件。除夕之夜,各家通宵不眠,俗称“鏖岁’”。鸡鸣之时,开始焚香、燃灯、摆供品、放花炮、接神、祀祖,紧接着合家相互拜年。儿童向长辈叩头拜年,长辈则赐以压岁钱,以取吉利。依照传统习惯,太阳出来之前就要吃罢早餐。早饭之后,出门拜年,亲者登堂,疏者投刺,途中相遇,作揖点头,互道吉祥话语,无非“恭贺新禧”、“恭禧发财”、“一年如意”之类。商户人家在过新年期间对财神的祭祀最为虔诚。清末以前,每一年三月十五和七月二十二为祭祀财神之日。民国以后仅在过新年时于钱垛、钱柜或专设神位神龛致祭,焚香燃炮,供以鸡、鸭、猪、羊。祭罢财神,方赴有买卖往来的各商户家里拜年。旧日过新年,时间拖得很长,一直持续到二十五日天仓节之后。初五日俗称破五,民间俗言“破五不出门”,初六利出行,到初六商家举行开市,居民方始探亲。初七俗称人日,俗言是日天晴气朗则利人口繁衍。初八黄昏后祭星神,于院内点灯七盏,象征北斗七星,面北奠拜,以取一年顺遂吉利。初十俗称“十不动日”,相传是日老鼠娶亲。十三到十六为元宵佳节,几日之内,夜间灯火辉煌,社火秧歌,热闹非常,俗称“灯节”。二十俗称“小添仓”,二十五为“老添仓”,东西米市设立仓官神位,众往致祭,燃放火花。过了天仓节,新春期间的热闹方告结束。郊县农家过新年较之都市别有风情。晋阳一带,除夕要垒旺火、捆旺草,门上插柏叶。旺火用炭块垒成塔状,子夜钟声响过,点燃旺火,通村照亮,象征日子过得“旺火”。年初一,有吃煮南瓜的习俗。谓“吃翻身瓜”。在年终时,用小米煮熟,盛在碗内,用来祭祀祖先,俗称“隔年捞饭”。初五洒扫庭院,清理垃圾,俗称“扫穷上”。在古交山区,春节期间的活动最为丰富。于除夕夜张挂祖先神幛,族内各户均要送供品一份,当年内生男孩之家要供鸡一只,生女孩之家要供酒一壶。初三上午,全族相聚共祭祖先,小辈给长辈叩头,俗称“盘辈数”,紧接着欢聚一堂,食用供品。下午,送神幛于村口,面向祖茔,焚香叩头,鸣放爆竹,俗谓“送神’”。“隔年捞饭”之俗与晋阳多有不同,年终日用小米半碗煮熟,捞在碗内,上摆核桃一枚,供于皂君神位,一直到过了二月初二,方倒出晒干,搅在粪内,俗言可以虫灾。正月初五为“送穷日”。于初四下午清扫室内庭院,五日拂晓将脏士送到村外,烧香三柱,鸣放爆竹,预示送走穷气。这一日的饭食为蒸莜面或蒸馒头,俗谓“馏穷气”。正月初十清晨,在院内供献莜麦面制成的谷穗状食品,焚香敬纸,燃放爆竹,祷告天地,祈求五谷丰登。一些地方则须先称好五谷各一份,以纸包好,同时供于院内。供后复称,如某种食粮份量增添,俗谓是年收成最好。这一习俗事象,俗称“接籽头”或“抢籽头”。到正月十五,除进行灯节活动外,还有送瘟神的风俗。各村在五道庙或十字路供瘟神牌位,垒塔塔火,供以油面和馒头。活动开始,敲锣打鼓,抬一筐箩逐户收集一把五谷食粮,从衣服上撕一条布或棉絮和按每户人数剪的纸人,置于瘟神牌位前。下午,将牌位及收集的物品送到村外,烧香放鞭炮,以火燃烧,意谓送走瘟神,人畜平安,百病不生。正月二十五添仓节时,俗用谷面或软米面捏成仓官爷、谷囤、粮仓及各式家畜家禽形状的灯若干盏,内包煮熟的红枣豆子,灯芯用细谷梗裹棉花制成。入夜,灯内注油,将粮仓灯放在存粮处,牛灯放在牛圈窗台,鸡灯放在炕头,狗灯放在门上边,猫灯放在墙角等,一一点燃。仓官爷灯高五寸许,头戴红缨帽,左手执簸箕,右手拿斗,骑着马,马身上驮若干口袋。将仓官爷灯放置碗内,飘浮在水瓮内。放时要念:“仓官爷爷饮马来,银钱食粮(或麻子、黑豆)驮着来,麻子炸了油,黑豆喂了牛。”以此乞求天地平安、五谷丰登。清徐县一带的风俗,于年节之前准备祭祀物品“枣山”(用面加枣蒸熟)。灶神之前供糯米粉制作的供品,长方形,分十二格(有闰月加一格),每格栽枣一枚,俗曰“谷根”。另一种供品用小米饭一盆,上加一枚柿饼和枣,俗称“隔年捞饭”。温饱之家还供以全牲之羊、猪头以及水果、核桃、柿饼、油面(用起面炸成)、黏之类。元日迎神与他处不同。按时宪书所载明的喜神方位,用柏叶、石炭捡到长竿上,矗立于屋上,同时用红纸贴于新帚放到屋上。供神的屋前用红纸条加十字于石炭上,两块石炭之间夹以百束香,点燃,俗称“嫩香”,预示敬迎一切吉神。元宵节的文艺活动从正月十四日开始,各村踩高跷、跑旱船、推花车、舞龙灯、垒塔塔火、打秋千、游九曲,一些大村集镇还有背棍、铁棍、桌棍、抬阁,扮演各式戏曲人物故事上街表演,制作精巧,装饰华美,舞技优美动人。不但都市乡村,各庙宇在过新年时亦热闹非凡。晋祠各庙于五更大门洞开,张灯结、烧积薪、迎神,设饼饵枣梨祭祀。旧日过新年,太原一地尚有很多习俗故事,展现出那时人们的忙乱、繁琐、心态。好,没了,但是你要这东东干嘛~忻州的祈福是什么呢?
忻州的祈福是什么呢。大年初一初二接财神,初五送五穷,正月十五闹元宵,二月二,龙抬头引钱龙,腊月二十三送各路神仙上天言好事,这几个都是祈福的表现形式。
祈福是祈求神明降福或设醮还愿之事,一般预示善男信女向神明许愿,希望可以得到神明庇佑,愿望能够实现一种赐福方式。
祈福是我国传统风俗,一般会到寺里烧高香,请佛祖保佑,请菩萨保佑。祈福是祈求神明降福或设醮还愿之事,是善男信女向神明表达本人的心愿,希望得到神明庇佑的一种祈求赐福方式。
忻州的介绍
忻州古称秀容,简称忻,别称欣,素有晋北锁钥之称,为山西省省辖市。地处山西省北中部,北邻大同,朔州,呼和浩特,南毗太原,吕梁,阳泉,西隔黄河与陕西榆林,内蒙古鄂尔多斯相望,东倚太行山与河北sjz,保定接壤。
忻州属温带季风气候,四季分明。主要河流有黄河,汾河,滹沱河,桑干河等,辖区国土总面积25472平方公里,户籍总人口311、44万人2013年。忻州是旅游热区,拥有佛教圣地五台山,九塞尊崇第1关的雁门关等著名景点,拥有摔跤之乡,中国八音之乡,中国杂粮之都,双拥模范城。
中国最佳生态休闲旅游示范城市等城市名片忻州古称秀容,简称忻,别称欣,素有晋北锁钥之称,为山西省省辖市。地处山西省北中部,北邻大同,朔州,呼和浩特,南毗太原,吕梁,阳泉,西隔黄河与陕西榆林,内蒙古鄂尔多斯相望,东倚太行山与河北sjz、保定接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