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柱清册的计算四柱公式本期(四柱清册和龙门帐)
一:四柱清册和龙门帐都是为账户提供计算平衡式对吗?
是的,中国古代的八字清册和龙门账都是为账户提供会计理论基础和计算平衡公式的。
四柱清册是指中国古代以“旧管”、“新收”,“开除”、“实在”四个要素构成的“四柱结算法”。“旧管”的基本含义即“期初余额(或上期结存)”,“新收”的基本含义即“本期增添额”,“开除”的基本含义即“本期减少额”,而“实在”的基本含义则为“期末余额”。四柱结算的基本公式为“旧管+新收-开除=实在”。所以用现代的话而言,“旧管、新收、开除、实在”就是进行会计核算及会计结算的四大要素,把它们比喻为支撑大厦的四根支柱,缺一而不可。
龙门账法是产生于我国明末清初的一种复式记账方法,把全部账目分为“进”、“缴”、“存”、“该”四个部分,以“进-缴=存-该”作为会计平衡等式,“进”等同于各类收入,“缴”等同于各式费用,“存”等同于各式资产,“该”等同于负债和资本。
二:本期应付职工减少数如何算
官方蓝帖多数都指美服官方论坛的版主发表的关于游戏内容的一些新闻或技术帖~~~由于美服直接由WOW开发公司暴雪管理,所以官方论坛会经常发布一些诸如活动,游戏内容更新,新版本测试信息,BUG及修改等等的消息~~这几个由相关暴雪技术支持人员或版主发布的内容都会用兰色字标出~~~故称蓝帖。。。。
具体去www。worldofwarcraft。com找吧。。。。我英语不好。。。找未到论坛入口。。寒。。。
三:四柱清册中的八字等同于此刻账簿中的什么?
四柱清册是
旧管(等同于“上期结存”)、
新收(等同于“本期收入”)、
开除(等同于“本期支出”)、
实在(等同于“本期结存”)四个部分。
通过“旧管十新收=开除十实在”(即上期结存十本期收人=本期支出十本期结存)这一平衡公式,加以汇总,既可检查日常记账的正确性,又可系统、全面和综合地反映经济活动的全貌。这是中国古代会计的一个杰出成就,即便在当今社会会计中,仍然运用这一平衡关系。
四:四柱清册的“四柱结算法”原理及其发展历程
依据专业人士的研究考证,在咱们国家唐代中期的官厅会计核算中,已有了“四柱”基本名目的运筹使用,开始由“三柱结算法”向“四柱结算法”过渡。从后唐同光三年(公元925年)及长兴二年(公元931年)沙州净土寺编制的年终会计结算账单中已可以看出“四柱结算法”在唐代后期业已创立,并在一定范围内得到运用。沙州净土寺为唐代传下来的古老寺院之一,后唐同光三年距李唐王朝灭亡仅十八年,后唐长兴二年亦仅隔24年,故该寺后唐年间的会计水平及对“四柱结算法”的运筹使用,可以说与唐代后期的水平基本一致。
因为晚唐时期皇帝对佛教的,那个时候寺院的规模一般较大。寺院的收益来源复杂,如庄田收入、园税收入、放债收入,交易收入,以及散施收入等。另外,支出也比较复杂。在唐代的寺院中,每到年终结算之前,一般由寺院的最高领路人者——方丈主持全院的会计核算年终工作会议——“算会”,对“直岁”(即寺院里的主管会计)一年来经手的账目进行全面的审核,并由直岁编制收支会计结算报告,即“钱物账”。在旧历年正月寺院众僧聚会之时,由直岁将其所编账单在全体僧众面前当众宣读,以解除直岁当年的责任。在考古发现的一份后唐长兴二年沙州净土寺直岁愿达所编的会计报告中,已经可以发现运用“四柱结算法”核算财物的基本思想萌芽。该份会计报告内容总体上分为六个方面:
1.本年(公元930年至931年)寺院财物总况。在报告人本年度经手的全部收入中,包括“承前帐”(即旧管)及“自年新附入”(即新收)两部分。两项合计数为1803、005硕,合计数之下依次排列各项实物的“旧管+新收”的数量。
2.“承前帐(旧)”(即旧管)部分。依次排列“旧管”各项财物的数量,本项合计数为1549、765硕。
3.“自年新附入”(即新收)部分。这一部分除依次排列各类实物的新收总数之外,还抄录有各项实物收入的明细数目,并逐项说明本年各项收入之来源,本项合计数为253、二十四硕。以上“旧管”+“新收”=1803、005硕。
4.破用(即开除)部分。开除之数的排列顺序与新收部分相同,亦先总数,后明细数目,各项支出一一交待其开支原因,本项合计数为3二十四。751硕。
5.本年财物结存(即见在)部分。依据以上三柱之间客观存在的经济关系,依照“四柱结算法”的处理方法,对寺院一年来经济活动结果进行总的结算。其结算公式实际运用情况如下:
“承前账(旧管)”+“新附入”(新收)-破用(开除)=实在
即: 1549、765+253、二十四-3二十四。715=1478、29硕
“见在”各类实物的数量,亦依照“四柱结算法”公式逐项计算之后,依次排列。
6.会计报告的结尾。依照那个时候官方、民间大致通行的报告格式,说明以上账目已经过“算会”审核无误,现将这样的结果公诸于众,以待批准核销。
这份会计报告以“四柱”为基本格式,以“四柱结算法”为基本方法,系统地反映了寺院一年来经济活动的全过程及这样的结果。既有总括反映,亦有明细反映,且以总合控制明细。收入有源,支出有因,且计算结果正确,条理比较分明。可以说这已是一份比较完善的八字式会计报告清单。
然而,从“四柱”的名目方面考察,在唐末和后唐时期,“四柱”的名称还比较凌乱,除“见在”一柱外,其余三柱尚无统一的名称。说明这一时期的“四柱结算法”尚处于创立、运用的初期阶段,还显得比较粗陋,还有待于在实际运用中不断加以改进。
“四柱结算法”在宋代获得了普遍运用,并走向成熟。目前所见到的关于宋代“四柱”记录载入的最早文献记录源于《文献通考》卷二十三《国用一》:“止斋陈氏⓹曰……淳化五年十二月,初置诸州应在司,具元管、新收、已支、见在钱物申省。”淳化是宋太宗的年号,淳化五年即公元994年,因 此,可以肯定地说,早在10世纪末“四柱结算法”就在宋代官厅会计核算中获得了普遍的运筹使用。而且名目划一,简明扼要,在实践中“四柱结算法”不断得到发展,一步步趋于完善。止斋陈氏所讲淳化五年编制“四柱”式会计报告呈送中间位置,并 不是第1次,而是“四柱结算法”运用的继续。止斋陈氏所讲“元管”、“已支”、“见在”为我国“四柱”名目由不定称到定称的过渡阶段的提法。依据现有史料考察,到宋哲宗统治时期,“四柱”的名目就已经发生了变化,“元管”改作“旧管”,“已支”改为“开除”,四柱名目划一,也大体上成为后来通用的“四柱”名目。
“旧管+新收-开除=见在”的公式在宋代开始定型,并得到普遍运用。因为这一公式自“四柱结算法”产生之日起便在官厅与民间会计中得到普遍运用,人民经过它计算一定时期的经济活动的结果——见在结存数,故后世之人把这一公式叫作“四柱结算法”的基本公式,或基本方程式。随着封建经济的发展,出于管理经济的实际需要,人们在“四柱结算法”基本公式运用的基础上,一步步取得了新的进展。为了比较财政收支,掌握国家的财政收支状况,那个时候的人们逐渐学会运用“四柱”之间的平衡关系,作为考核和检查的手段,在“四柱结算法”基本平衡公式的基础上,通过移项又产生了以下两个平衡公式:
四柱平衡公式:旧管+新收=开除+见在
四柱差额平衡公式:新收-开除=见在-旧管
上列公式的运筹使用,预示着我国“四柱结算法”已经进展到了成熟阶段,也代表着宋代会计核算的最高水平。
宋代要求各级官吏依照 “四柱”格式向中间位置和皇帝编制会计报告,包括年报、季报和月报,分别反映各式物资的“原”(元),“入”、“出”、“存”情况。南宋时,对各部门所编制的“四柱”式会计报告,还统一颁行了专门的格式,要求各部门必须遵照格式编报,不得违反章法。如各仓申报钱帛、粮草的会计报告一律采用“四柱”式,各转运司所编制的会计报告,亦须采用“四柱”式;负责饲养官马的部门,每季所编会计报告,必须按“旧管若干”、新收若干”、“死失若干”(即“开除若干”)和“见管若干”列示各类马匹数目。更有趣的是,那个时候呈报的各式名籍,也规定用“四柱”式,如关于各州沙弥、道士的名籍,也必须用“旧管若干”、“新收若干”、“开除若干”和“见在若干”的格式编报。宋代这种在全国范围内统一编报格式、编报内容和明确提出编报要求的作法,不但展现了在“四柱结算法”运用方面的显著进步,而且展现了我国官厅会计编报制度、会计报告方法的显著进步。此亦为前所未有的进步。
到元、明、清时代,不但“四柱结算法”的运筹使用和作用与影响扩大到会计核算的各个方面,而且显现了对这种专门方法的汇总,人们开始把会计核算方法方面的问题上升到按道理来讲加以认识。在元代,手工业者、商业经营者在结算账簿时,各会计科目须按“四柱”列示数据,并按“四柱结算法”的基本公式求计本期余额。年报、月报也必须按“四柱”归类。明代从账簿到各式会计、统计报表,以及各式名籍的编制,均以“四柱”为基本格式。清代时“四柱”法已普及到凭证、盘算清点清单等各个方面;光绪年间,显现了会计报告的最新格式——“四柱报告表”。在官厅会计中,凡考核财政收支是否平衡,必然采用四柱平衡公式和四柱差额平衡公式。
五:唐宋时期是指唐代还是宋代,“四柱清册”出现于唐宋时期,俺要怎么分辨。。。
“四柱结算法”在唐代后期业已创立,并在一定范围内得到运用,但尚处于创立、运用的初期阶段,还显得比较粗陋,待于在实际运用中不断加以改进。“四柱结算法”在宋代获得了普遍运用,并走向成熟。因此讲唐宋时期。
六:何谓“四柱清册”?其有啥作用?
唐宋时期,生产力发展,一步步形成了一套记账、算账的古时候会计结算法,即“四柱结算法”,也叫“四柱清册”。所谓“四柱”是指旧管(等同于“上期结存”)、新收(等同于“本期收入”)、开除(等同于“本期支出”)、实在(等同于“本期结存”)四个部分。
“四柱结算法”把一定时期内财物收支记录,通过“旧管十新收=开除十实在”(即上期结存十本期收人=本期支出十本期结存)这一平衡公式,加以汇总,既可检查日常记账的正确性,又可系统、全面和综合地反映经济活动的全貌。
这是中国古代会计的一个杰出成就,即便在当今社会会计中,仍然运用这一平衡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