益卦易象养生太阳易经周易(益卦财运方位)
《周易》中的诗歌及特点
易经》概述 中国儒家典籍,六经之一。原名《易》、《周易》,汉代人通称为《易经》。“易”字,一说为“简易”的意思;另一说为“变易”的意思,意为以揲蓍数目之变,推求问事之变,借以释疑。“易”前“周”字,一说指周代人的筮法;一说指周遍之易,即探求普遍的变易金科玉律。汉代人所说的《周易》,包括经、传两部分,传是对经的解释。《易经》则指六十四卦的卦象、卦辞、爻辞来讲。 《易经》成书于何时,作于何人,迄今无定论。《汉书·艺文志》提出“人更三圣”说,认为伏羲氏画八卦;周文王演为六十四卦,作卦辞和爻辞;孔子作传以解经。“五四”运动以后,史学界对传统说法提出怀疑,认为卦和爻辞中讲到周文王以后的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足证《易经》成书非出于一时一人之手,所以出现了周初说、春秋中期说和战国说,所据不一。 《易经》的卦象指卦的图像,由阳爻“-”和阴爻“--”两种爻象,按每卦六画排列组合而成,共六十四种卦象。卦中六画的排列从下到上,用初、2。3。4。5。上预示位序,阳爻称九,阴爻称六,爻象共三百八十四。解说卦象的辞句称为卦辞,系于卦象之下,解说爻象的辞句称为爻辞。卦辞共六十四条,爻辞三百八十四条,加上乾卦“用九”,坤卦“用六”,总称为筮辞,共四百五十条。 六十四个卦象的排列顺序,现传有两种本子:一是通行的《周易》本,分上下经,上经始于乾卦,次为坤卦,下经终于未济卦;二是长沙马王堆汉墓出土的帛书本,首卦为乾,次卦为否,终于益卦。卦辞和爻辞的内容大体有三类;一是讲自然现象的变化,用以比拟人事;二是讲人事的得失;三是判断吉凶的辞句。据研究,卦、爻辞反映了奴隶制的社会生活。 《易经》虽属占卦书,但在其神秘的形式中包含着较深刻的论理思维和朴素的辩证观念。例如,它承认事物存在着对立面,六十四卦由三十二个对立卦组成,其卦的爻象和爻辞反映了自然界和社会生活之中的“大人”和“小人”、吉和凶、得和失、益和损、泰和否、既济和未济等一系列统一对立的现象,它还承认对立事物的相互转化。从《易经》中可以看出我国古代辩证法思想的萌芽,由此在中国哲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战国后期,对《易经》的研究逐渐成为一种专门学问,一些系统阐释《易经》的文字陆续被收集起来,汇成《五传》。至汉代,经学兴起,其中关于《周易》经传的解释,称为易学。易学源远流长,历时2000余年,形成了很多流派,如象数学派、义理学派等。很多著名哲学家,根据《周易》经传提供的思想资料,建立起本人的哲学体系。 《易经》的版本,传承下来作用与影响大的是三国魏王弼注本、唐孔颖达疏,也叫《周易正义》,收入《十三经注疏》中。宋朱熹撰《周易正义》,为宋代以后通行本。1973年湖南长沙马王堆三号汉墓出土帛书《周易》,抄写于汉文帝初年,与传世各家《易》本均不同,是现存《周易》中最早的别本。古今解易者作用与影响较大和具有特色者有:唐朝李鼎祚《周易集解》、唐朝孔颖达《周易正义》、宋朝程颐《程氏易传》、宋朝朱熹《周易本义》、现代闻一多《周易义证类纂》和高亨《周易古经今注》。 儒家重要经典之一。一名《易》,又称《易经》,包括经和传两部分经本是占筮书,其基本因素为阳爻(―)、阴爻(),把三爻重叠起来, 构成八卦, 即乾,坤,震,艮,离,坎,兑、巽。八卦再重叠起来,构成六十四卦,如泰,否,每卦均有六爻。经包括六十四卦的卦象、卦名、卦辞、爻辞四部分。卦辞是解释全卦之寓意,爻辞是解释每一爻的意义。《易经》分为上下两篇,上经从乾到离,凡三十卦;下经从咸到未济,凡三十四卦,熹平石经《周易》即如此划分,知汉以来传本未变。 周易是依据数的阴阳和随机性,推断事物凶吉的书。 普通人看不懂,不过 也没很有必要去钻研它。我也曾经看过(老师推荐的),不过看了2遍还是不能领悟。简直不知所云。周易严格的说是一本主观唯物主义哲学书籍,它集天文、数学、兵法、治国方略、做人处世、道德修养和事物发展变化为一体,是一本锻炼人思维的好书。很多诺贝尔获奖者都是借助它成功的。我想当年的马克、恩克斯在研究马克思主义哲学前也看过它。所以马克思主义哲学只是把周易的内容高度概括而已。 在古时,科学很落后,对许多自然现象不能解析,为此就出了<周易>学说。 简单地说, 1、易本是算命的, 2、但到了周易,孔子大体上是从哲理方面解释易,固然此解释同时还可适合使用于占卜,但周易列为经书,只因其蕴含全面的哲理。 3、周易不能作为占卜的书,因孔子只从哲理理解易,基本没有关于占卜的论述。后世的占卜,是从易中的最基本定理重新创造的,基本与周易无联系。 4、哲理适合使用于每个人,但以周易用于占却不可能有实践意义, 5、占卜者依然把周易列为占经是因周易还没有把易的基本原理抛弃,而其他易经已失传了。 《周易》是中华文明史上一部内涵精深、作用与影响广泛、流传久远的典籍,有“群经之首”和“大道之源”之称。几千年来,《周易》用其外在的魅力(奇特的结构形式和抽象的符号显示),以及博大精深的内涵(千古永辉的义理和复杂神奇的运算机制),招引着人们在各个范畴对其进行研究和应用,形成了庞大的易学研究体系。 《周易》一书有《易经》和易传两部分所构成,从总体上看它是一部指点人们和利用自然规律及社会发展规律的哲学著作。其中,《易经》是中国古代先哲经过对自然现象和社会现象的长期观察,以及对各式社会实践活动及这样的结果进行高度汇总概括后而形成的。它集中反映了宇宙万事万物的现象和发展变化的饿规律。《易传》那么是对《易经》进行解说,用以阐发义理的哲学典籍。 《周易》历经数千年之沧桑,已成为中华文化之根,《周易》的品格和精神深藏于中国人民的民族性格中。易道讲究阴阳相济、刚柔有应,提倡自强不息、厚德载物。在5000年文明史上,中国人民之因此能够久历众劫而不覆,多逢畏难而不倾,独能遇衰而复振,不断地发展壮大,根源一脉传到现在,是与我们民族对易道精神的时代把握密切相关的。 《周易》是中国古代—部指点人们认识和利用自然规律和社会发展规律的哲学典藉,由《易经》和《易传》两部分构成。对其书名含义,历代有多种各有一定道理的解说,其中东汉易学家郑玄说:“《周易》者,言易道周普,无所不备”,是讲“日月之道普照周天。” 1。阴阳:《易传·系辞·上》说:“一阴一阳之谓道;”阴阳观念指出: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的万物万象,在其内部同时存两种相反的属性,它们相互依存、相互为用,处个不断的变化之中;其运动是以彼此消长的形式进行的。并始终处于彼消此长,此进彼退的动态平衡状态之中。保持着事物的正常发展变化态势。阴阳观念是一种朴素的唯物思想和辩证法思想,《周易》的主旨,就在于指导我们在与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的关系上保持阴阳的动态平衡。 2。爻:在《易经》中,爻是组成卦的基本单位,其中“—”称作阳爻。“--’称作阴爻。 3。卦:由阳爻和阴爻依照一定规律分别组合,进而说明自然界和人类社会变化规律的排列符号,就叫做“卦”,卦是为特定目的《占筮》而组成的符号排列,是《易经》的基本组成单位。 4。八卦:八卦是“乾、坎、艮、震,巽、离、坤、兑”八个卦的统称:是由阳爻和阴爻按不同的组合规律.以三个爻为一组分别组成的八种符号排列,《易传·系辞·上》说:“是故易有太极,是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这八个由三个爻组成的卦,亦称经卦或单卦。 5。六十四卦:由八个单卦以不同的次序两两重合、就产生了六十四卦,六十四卦分别由六个爻组成,亦称别卦或重卦,其中由八个单卦自己一身相重所成的六爻之卦,亦称做纯卦,其卦名同单卦。 楼上的网站也可以看一下
孙子兵法三十六计全文和解释
1、胜战计
第1计:偷天换日,形容非常大的欺骗和谎言,怎样的欺骗手段都使总结出来。
第2计:围魏救赵,指用包超敌人的后方来迫使它撤兵的战术。
第3计:借刀杀人,比喻自己不出面,假借别人的手去害人。
第4计:以逸待劳,指作战时不first of all出击,养精蓄锐,以对付从远道来的疲劳的敌人。
第5计:趁火打劫,本指趁人家失火的时刻去抢东西。现比喻乘人之危,捞一把。
第6计:声东击西,指表面上声言要攻打东面,其实也就是说是攻打西面。
2、敌战计
第七计:无中生有,本指本来没有却硬说有。现形容凭空捏造。
第八计:暗渡陈仓,指正面迷惑敌人,并且从侧翼进行突然袭击。
第九计:隔岸观火,比喻对别人的危难不予援救而在一旁看热闹。
第十计:笑里藏刀,比喻外表和气而内心阴险。
第十一计:李代桃僵,指相互顶替或代人受过。
第十二计:顺便牵羊,指乘机拿走人家东西的偷窃行为。
3、攻战计
第十三计:打草惊蛇,指做事不周密,行动不谨慎,而使对方有所洞察。
第十四计:借尸还魂,比喻已经消灭或没落的事物,又假托别的名义或以另一种形式重新出现。
第十五计:调虎离山,比喻为了便于行事,想法子引诱人离开原来的地方。
第十六计:欲擒故纵,比喻为了进一步的控制,先故意放松一步。
第十七计:抛砖引玉,以本人的粗浅的建议引出别人高明的见解。
第十八计:擒贼擒王,比喻做事要抓关键。
4、混战计
第十九计:釜底抽薪,从锅底抽掉柴火。比喻从本质上解决问题。
第2十计:混水摸鱼,比喻趁混乱时机攫取不正当的利益。
第2十一计:金蝉脱壳,蝉变为成虫时要脱去幼早的壳。比喻用计脱身。
第2十二计:关门捉贼,关起门来捉进入屋内的盗贼。
第2十三计:远交近攻,结交离得远的国家而进攻邻近的国家。
第2十四计:假道伐虢,以借路为名,事实上要侵占该国。
5、并战计
第2十五计:偷梁换柱,比喻暗中玩弄手法,以假代真。
第2十六计:指桑骂槐,指着桑树骂槐树。比喻借题发挥,指着这个骂那个。
第2十七计:假痴不癫,假装痴呆,掩人耳目,另有所图。
第2十八计:上屋抽梯,上楼以后拿掉梯子。借指与人密谈。也用来比喻怂恿人,让人上当。
第2十九计:树上开花,比喻将本求利,别人收获。
第3十计:反客为主,指在一定的场合下采取主动措施,以声势压倒别人。
6、败战计
第3十一计:美人计,以美女迷人的计策。
第3十二计:空城计,指掩饰自己力量空虚、迷惑对方的策略。
第3十三计:反间计,指用计谋离间敌人引起内讧。
第3十四计:苦肉计,故意毁伤身体以骗取对方信任,从而进行反间的计谋。
第3十五计:连环计,指一个接一个互相关联的计策。
第3十六计:走为上计,用于做事时假如形势不利没有成功的希望时就选择退却、躲避的态度。
更多阅读:
《孙子兵法》是全地球最早的兵书之一。在咱们国家被奉为兵家经典,后世的兵书大多受到它的作用与影响,对咱们国家的军事科学发展作用与影响非常深远。它也被翻译成多种语言,在世界军事史上也同样具备重要的地位。
参考资料:孙子兵法三十六计-知识混装大无极
第1套 胜战计 第1计 偷天换日 第2计 围魏救赵 第3计 借刀杀人 第4计 以逸待劳 第5计 趁火打劫 第6计 声东击西 第2套 敌战计 第七计 无中生有 第八计 暗度陈仓 第九计 隔岸观火 第十计 笑里藏刀 第十一计 李代桃僵 第十二计 顺便牵羊 第3套 攻战计 第十三计 打草惊蛇 第十四计 借尸还魂 第十五计 调虎离山 第十六计 欲擒故纵 第十七计 抛砖引玉 第十八计 擒贼擒王 第4套 混战计 第十九计 釜底抽薪 第2十计 混水摸鱼 第2十一计 金蝉脱壳 第2十二计 关门捉贼 第2十三计 远交近攻 第2十四计 假途伐虢 第5套 并战计 第2十五计 偷梁换柱 第2十六计 指桑骂槐 第2十七计 假痴不颠 第2十八计 上屋抽梯 第2十九计 树上开花 第3十计 反客为主 第6套 败战计 第3十一计 美人计 第3十二计 空城计 第3十三计 反间计 第3十四计 苦肉计 第3十五计 连环计 第3十六计 走为上计 《三十六计》作者:杨南柯,秦朝咸阳人。是依据中国古代卓越的军事思想和富饶的斗争经验汇总而成的兵书,是中国人民悠久文化遗产之一。“三十六计”一语,先于著书之年,语源可考自南朝宋将檀道济(?—公元436年),据《南齐书。王敬则传》:“檀公三十六策,走为上计,汝父子唯应走耳。”意为败局已定,无可挽回,唯有退却,方是上策。此语后人赓相沿用,宋代惠洪《冷斋夜话》:“三十六计,走为上计。”。及明末清初,引用此语的人更加的多。于是有心人采集群书,编撰成《三十六计》。不过此书为啥呢时何人所撰已难确考。 原书按计名排列,共分六套,即胜战计、敌战计、攻战计、混战计、并战计、败战计。前三套是处于优势所用之计,后三套是处于劣势所用之计。每套各蕴含六计,总共三十六计。其中每计名称后的解说,均系根据《易经》中的阴阳变化之理及古时候兵家刚柔、奇正、攻防、彼己、虚实、主客等对立关系互相转化的思想推演而成,含有朴素的军事辩证法的因素。解说后的按语,多引证宋代以前的战例和孙武、吴起、尉缭子等兵家的精辟语句。全书还有总说和跋。 三十六计是中国古代兵家计谋的汇总和军事谋略学的宝贵遗产,为便于人们熟记这三十六条妙计,有位学者在三十六计中每取一字,依序组成一首诗:金玉檀公策,借以擒劫贼,鱼蛇海间笑,羊虎桃桑隔,树暗走痴故,釜空苦远客,屋梁有美尸,击魏连伐虢。 全诗除了檀公策外,每字蕴含了三十六计中的一计,依序为:金蝉脱壳、抛砖引玉、借刀杀人、以逸待劳、擒贼擒王、趁火打劫、关门捉贼、浑水摸鱼、打草惊蛇、偷天换日、反间计、笑里藏刀、顺便牵羊、调虎离山、李代桃僵、指桑骂槐、隔岸观火、树上开花、暗渡陈仓、走为上、假痴不癫、欲擒故纵、釜底抽薪、空城计、苦肉计、远交近攻、反客为主、上屋抽梯、偷梁换柱、无中生有、美人计、借尸还魂、声东击西、围魏救赵、连环计、假道伐虢。 现传《三十六计》较早版本系1941年由成都兴华印刷厂所用土纸翻印的,封面书《三十六计》,旁注“秘本兵法”,并说明原书是手抄本,1941年在分州(今陕西省分县)某书摊发现,抄本前部“都系养生之谈,而未尾数十篇,附抄三十六计,解释皆用兵法,紧接着知其果为兵法也。”1961年,收藏者叔和在《光明日报》撰文加以介绍后,又将这土纸本赠给了中华民族学院。从此以后便显现了各式翻印和传抄的版本。 [编辑本段]总说 【原典】 六六三十六,数中有术,术中有数。阴阳燮理,机在其中。机不可设,设则不中。 【按语】 解语重数不重理。盖里,术语自明;而数,则在言外。若徒知术之术,原在事理之中,人情之内。倘事出不经,则诡异立见,诧事惑俗,而机谋泄矣。或曰,在三十六计中,每六计成为一套,第1套为胜战计;第2套为敌战计;第3套为攻战计;第4套为混战计;第5套为并战计;第6套为败战计。 [编辑本段]第1套 胜战计 处于绝对优势地位之计谋。君御臣、大国御小国之术也。亢龙有悔。 第1计 偷天换日 本指光天化日之下不让天知道就过了大海。形容非常大的欺骗和谎言,怎样的欺骗手段都使总结出来。 【原典】 备周则意怠①;常见则不疑。阴在阳之内,不在阳之对②。太阳,太阴③。 【注释】 ①备周则意怠:防备十分周密,常常容易使人斗志松懈,削弱战力。 ②阴在阳之内,不在阳之对:阴阳是中国古代传统哲学和文化思想的基点,其思想笼罩着大千宇宙、细末尘埃,并作用与影响到意识形态的一切范畴。阴阳学说是把宇宙万物作为对立的统一体来看待,展现出朴素的辩证思想。阴、阳二字早在甲骨文、金文中出现过,但作为阴气、阳气的阴阳学说,最早是由道家始祖楚国人老子所倡导,并 不是《易经》提出。此计中所讲的阴指机密、隐蔽;阳,指公开、暴露。阴在阳之内,不在阳之对,在兵法上是说秘计常常隐藏于公开的事物里,而不在公开事物的对立面上。 ③太阳,太阴:太,极,极大。此句指非常公开的事物里常常蕴藏着非常机密的计谋。 【释读解义】 防备得周全时,更加容易麻痹大意;习以为常的事,也常会失去警戒。秘密常潜藏在公开的事物里,并 不是存在于公开暴露的事物之外。公开暴露的事物进展到极端,就形成了最隐秘的潜藏状态。 【浅解】 所谓偷天换日,就是故意一而再、再而三地用伪装的手段迷惑、欺骗对方,使对方放松戒备,紧接着突然行动,从而达到取胜的意图。 【按语】 阴谋作为,不能于背时秘处行之。夜半行窃,僻巷杀人,愚俗之行,非谋士之所为也。如:开皇九年,大举伐陈。先是弼请缘江防人,每交代之际,必集历阳,大列旗帜,营幕蔽野。陈人以为大兵至,悉发国中士马,既而知防人交代。其众复散,后以为常,不复设备,及若弼以大军济江,陈人弗之觉也。因袭南徐州,拔之。 【解析】 “偷天换日”之谋略决不可以与“欺上瞒下”、“掩耳盗铃”或者诸如夜中行窃、拖人衣裘、僻处谋命之类等同,也决不是谋略之士所应当做的事情。固然,这两种在一定程度上都含有欺骗性在内,但其动机、性质、目的是不一样的,自是不可以混为一谈。这一计的兵法运用,往往是着眼于人们在观察处理世事中,因为对某些事情的习见不疑而自觉不自觉地产生了疏漏和松懈,故能乘虚而示假隐真,掩盖某种军事行动,把握时机,出奇制胜。 【探源】 见《永乐大典·薛仁贵征辽事略》。唐太宗贞观十七年,御驾亲征,领30万大军以宁东土。一日,浩荡大军东进来到大海边上,帝见眼前只是白浪排空,海茫无穷,即向众总管问及 过海之计,四下面面相觑。忽传一个近居海上的豪民请求见驾,并称30万过海军粮此家业已独备。帝大喜,便率百官随这豪 民来到海边。只见万户皆用一幕遮围,相当地严密。豪民老人东向倒步引帝入室。室内更是绣幔锦,茵褥铺地。百官进酒, 宴饮甚乐。不久,风声四起,波响如雷,杯盏倾侧,人身摇动,良久不止。太宗警惊,忙令近臣揭开幕察看,不看则已,一 看愕然。满目皆一片清清海水横无际涯,哪里是什么在豪民家作客,大军居然已航行在大海之上了!!!原来这豪民是新招壮士 薛仁贵扮成,这“偷天换日”计策就是他策划的。 “偷天换日”用在兵法上,实属一种示假隐真的疑兵之计, 用以作战役伪装,希望达到出其不意的战斗成果。 【故事】 公元589年,隋朝将大举攻打陈国。这陈国乃是公元557年陈霸先称帝建国,定国号为陈,建都城于建康,亦即今天的南京。战前,隋朝将领贺若弼因奉命统领江防,经常组织沿江守备团队调防。每次调防都命令团队于历阳(亦即今天安徽省和县一带地方)集中。还特令三军集中时,必须大列旗帜,遍支警帐,张扬声势,以迷惑陈国。果真陈国难辨虚实,起初以为大军将至,尽发国中士卒兵马,准备迎敌面战。可是不久,又发现是隋军守备人马调防,并 不是出击,陈便撤回集结的迎战团队。如此五次三番,隋军调防频繁,蛛丝马迹一点不露,陈国居然也司空见惯,戒备松懈。直到隋将贺若弼大军渡江而来,陈国竟然未有洞察。隋军如同天兵压顶,令陈兵猝不及防,遂一举拔取陈国的南徐州(今天的讲苏省镇江市一带)。 第2计 围魏救赵 本指围攻魏国的都城以解救赵国。现借指用包超敌人的后方来迫使它撤兵的战术。 【原典】 共敌不如分敌①,敌阳不如敌阴②。 【注释】 ①共敌不如分敌:共,集中的。分,分散,使分散。句意:攻打集中的敌人,不如设法分散它而后再打。 ②敌阳不如敌阴:敌,动词,攻打。句意为 先打击气势旺盛的敌人,不如后打击气势旺盛的敌人。 【释读解义】 进攻兵力集中、实力强大的敌军,不如使强大的敌军分散减弱了再攻击。攻击敌军的强盛部位,不如攻击敌军的薄弱部份来得有效。 【浅解】 所谓围魏救赵,是指当敌人实力强大时,要避开和强敌正面决战,应该采取迂回战术,迫使敌人分散兵力,紧接着抓住敌人的薄弱环节发动攻击,致敌于死地。 【按语】 治兵如治水:锐者避其锋,如导疏;弱者塞其虚,如筑堰。故当齐救赵 时,孙子谓田忌曰:“夫解杂乱纠纷者不控拳,救斗者,不搏击,批亢捣虚,形格势禁,则自为解耳。” 【解析】 对敌作战,好比治水:敌人势头强大, 就要躲过冲击,如用疏导之法分流。对弱小的敌人,就抓住时机消灭它,就象筑堤围堰,不让水流走。所以当齐救赵时,孙子对田忌说:“想理顺乱丝和结绳,只能用手指慢慢去解开,不能握紧拳头去捶打;排解搏斗纠纷,只能动口劝说,不能动手参与。对敌人,应避实就虚,攻其要害,使敌方受到磨难,受到牵制,围困可以自解。” 【故事】 公元前354年,赵国进攻卫国,迫使卫国屈服于它。卫国原来是入朝魏国的,此刻改向亲附赵国,魏惠王不由十分恼火,于是决定派庞涓讨伐赵国。未到一年时间,庞涓便攻到了赵国的国都邯郸。邯郸危在旦夕。赵国国君赵成侯一面竭力固守,一面派人火速奔往齐国求救(此时,赵国与齐国结盟)。齐威王任命田忌为主将,以孙膑为军师,率军救赵。孙膑出计,要军中最不会打仗的齐城、高唐佯攻魏国的军事要地——襄陵,以麻痹魏军。而大军却绕道直插大梁。庞涓得到魏惠王的命令只得火速返国救援。魏军为疲惫之师,怎能打过齐国以逸待劳的精锐之师。所以大败。 第3计 借刀杀人 比喻自己不出面,假借别人的手去害人。 【原典】 敌已明,友未定①,引友杀敌,不自出力,以《损》②推演。 【注释】 ①友未定:“友”指军事上的盟者,也即除敌、我两方之外的第3者中,可以一时结盟而借力的人、集团或国家。友未定,就是说盟友对主战的双方,尚持徘徊、观望的态度,其主意不明不定的情形。 ②《损》:出自《易经·损》卦:“损:有孚,元吉,无咎,可贞,利有攸往。”孚,信用。元,大。贞,正。意即,取抑省之道去行事,只要有诚心,将会有大的吉利,没有错失,合于正道,这样行事就可一切如意。又有《象》损卦:“损:损下益上,其道上行。”意指“损”与“益”的转变关系,借用盟友的力量去打击敌人,势必要使盟友受到损失,但盟友的损失正可以换得本人的利益。 【释读解义】 敌人的情形已经明了,友方的态度尚未确定。利用友方的力量去消灭敌人,自己不需要付出什么力量。这是从《损》卦推演出的计策。 【浅解】 所谓借刀杀人,是指在对付敌人的时刻,自己不动手,而利用第3者的力量去攻击敌人,用来保存本人的实力;再进一步,则巧妙地利用敌人的内部矛盾,使其自相残杀,以达到致敌于死地的意图。 【按语】 敌象已露,而另一更张,将有所为,便应借此力以毁敌人。如:郑桓公将欲袭郐,先向郐之豪杰、良臣、辨智、果敢之士,尽书姓名,择郐之良田赂之,为官爵之名而书之,由于设坛场郭门之处而埋之,衅之以鸡缎,若盟状。郐君以为内难也,而尽杀其良臣。桓公袭郐,遂取之。诸葛亮之和吴拒魏,及关羽围樊、裹,曹欲徙都,懿及蒋济说曹曰:“刘备、孙权外亲内疏,关羽得志,权心不愿也。可遣人蹑其后,许割江南以封权,则樊围自释。”曹从之,羽遂见擒。 【故事】 刘秀借刀杀李铁。 第4计 以逸待劳 指作战时不first of all出击,养精蓄锐,以对付从远道来的疲劳的敌人。 【原典】 困敌之势①,不以战;损刚益柔②。 【注释】 ①困敌之势:迫使敌入处于围顿的境地。 ②损刚益柔:语出《易经。损》。“刚”、“柔”是两个相对的事物现象,在一定的条件下相对的两方有可互相转化。“损”,卦名。本卦为异卦相叠(兑下艮上)。上卦为艮,艮为山,下卦为兑,兑为泽。上山下泽,意为大泽浸蚀山根的预兆,也就论有水浸润着山,抑损着山,故卦名叫损”。“损刚益柔”是依据此卦象讲述“刚柔相推,而主变化”的普遍道理和金科玉律。 此计正所谓依据“损”卦的道理,以“刚”喻敌,以“柔”喻已,意谓困敌可用积极防御,逐渐消耗敌人的有生力量,使之由强变弱,而我因势利导又可让自己变被动为主动,不务必要用直接进攻的方式方法,同样可以制胜。 【按语】 此即致敌之法也。兵书云:“凡先处战地而待敌者逸,后处战地而趋战者劳。故善战者,致人而不致于人。”兵书论敌,此乃论势,则其旨非择地以待敌;面在以简驭繁,以不变应变,以小变应大变,以不动应动以小动应大动,以枢应环也。如:管仲寓军令于内政,实而备之;孙膑于马陵道伏击庞涓;李牧守雁门,久而不战,而实备之,战而大破匈奴。 【故事】 三国时,吴国杀了关羽,刘备怒不可遏,亲自率领七十万大军伐吴。蜀军从长江上游顺流进击,居高临下,势如破竹。举兵东下,连胜十余阵,锐气正盛,直至彝陵,哮亭一带,深入吴国腹地五六百里。孙权命青年将领陆逊为大多数督,率五万人迎战。陆逊深谙兵法,正确地剖析了形势,认为刘备锐气始盛,并且居高临下,吴军难以进攻。于是决定实行战略退却,以观其变。吴军完全撤出山地,这样,蜀军在五六百里的山地一带难以展开,反而处于被动地位,欲战不能,兵疲意阻。相持半年,蜀军斗志松懈。陆逊看见蜀军战线绵延数百里,首尾难顾,在山林安营扎寨,犯了兵家之忌。时机成熟,陆逊下令全面反攻,打得蜀军措手不及。陆逊—把火,烧毁蜀军七百里连营,蜀军大乱,伤亡惨重,慌忙撤退。陆逊创造了战争史上以少胜多、后发制人的著名战例。 第5计 趁火打劫 本指趁人家失火的时刻去抢东西。现比喻乘人之危,捞一把。 【原典】 敌之害大①,就势取利,刚决柔也②。 【注释】 ①敌之害大:害,指敌人所遭遇见的困难,危厄的处境。 ②刚决柔也:语出《易经.央》卦。 央,卦名。本卦为异卦相叠(乾下兑上)。上卦为兑,兑为泽;下卦为乾,乾为天。兑上乾下,意为有洪水涨上天的预兆。《央央》的《彖》辞说:“央,决也。刚决柔也。”决,冲决、冲开、去掉之义。因乾卦为六十四卦的第1卦,乾为天,是吉星高照,吉利的贞卜,所以此卦的本义是力争上游,刚健不屈。所谓刚决柔,就是下乾这个阳刚之卦,在冲决上兑这个阴柔的卦。此计是以“刚”喻己,以“柔”喻敌,言乘敌之危,就势而取胜之义。 【按语】 敌害在内,则劫其地;敌害在外,则劫其民;内外交害,败劫其国。如:越王乘吴国内蟹稻不遗种而谋攻之,后卒乘吴北会诸侯于黄池之际,国内空虚,因而捣之,大获全胜。 【故事】 多尔衮趁乱入关。 第6计 声东击西 指表面上声言要攻打东面,其实也就是说是攻打西面。军事上使敌人产生错觉的一种战术。 【原典】 敌志乱萃①,不虞②,坤下兑上 ③的预兆,利其不自主而取之。 【注释】 ①敌志乱萃:援引《易经.萃》卦中《象》辞:“乃乱乃萃,其志乱也”之意。萃,悴,即憔悴。是说敌人情志混乱而且憔悴。 ②不虞:未意科,未预料。 ③坤下兑上:萃卦为异卦相叠(坤下兑上)。上卦为兑,兑为泽;下并为坤,坤为地。有泽水淹及大地,洪水横流的预兆。 此计是运用“坤下兑上”之卦象的象理,喻“敌志乱萃”而造成了错失丛杂、危机危难四伏的处境,我则要抓住敌人这不能自控的混乱之势,机动灵活地运用时东时西,似打似离,不攻而示它以攻,欲攻而又示之以不攻等战术,进一步造成敌人的错觉,出其不意地一举夺胜。 【按语】 西汉,七国反,周亚夫坚壁不战。吴兵奔壁之东南陬,亚夫便备西北;已而吴王精兵果攻西北,遂不得入。此敌志不乱,能自去也。汉末,朱隽围黄巾于宛,张围结垒,起土山以临城内,鸣鼓攻其西南,黄巾悉众赴之,隽自将精兵五千,掩其东北,遂乘虚而入。此敌志乱萃,不虞也。然则声东击西之策,须视敌志乱否为定。乱,则胜;不乱,将自取败亡,险策也。 【故事】 韩信木罂渡黄河。 [编辑本段]第2套 敌战计 处于势均力敌态势之计谋。或跃于渊。 第七计 无中生有 本指本来没有却硬说有。现形容凭空捏造。 【原典】 诳也,非诳也,实其所诳也①。少阴、太阴、太阳②。 【注释】 ①诳也,非诳也,实其所诳也:诳,欺诈、诳骗。实,实在,真实,此处作意动词。句意为:运用假象欺骗对方,但并 不是一假到底,而是让对方把受骗的假象当成 真象。 ②少阴,太阴,太阳:此“阴”指假象,“阳”指真象。 句意为:用大大区区的假象去掩护真象。 【按语】 无而示有,诳也。诳不可久而易觉,故无不可以终究是无。无中生有,则由诳而真,由虚而实矣,无不可以败敌,生有则败敌矣,如:令狐潮围雍丘,张巡缚嵩为人千余,披黑夜,夜缒城下;潮兵争射之,得箭数十万。其后复夜缒人,潮兵笑,不设备,乃以死士五百砍潮营,焚垒幕,追奔十余里。 【故事】 张仪诓楚助强秦。 第八计 暗度陈仓 后多比喻暗中进行某种活动(多指男女私通达)。 【原典】 示之以动①,利其静而有主,“益动而巽②”。 【注释】 ①示之以动:示,给人看。动,此指军事上的正面佯攻、佯动等迷惑敌方的军事行动。 ②益动而巽:语出《易经.益》卦。益,卦名。此卦为异卦相叠(震下巽上)。上卦为巽,巽为风;下卦为震,震为雷。意即风雷激荡,其势愈增,故卦名为益。与损卦的意思,相互对立,构成一个统一的组纷。《益卦》的《彖》辞说:“益动而巽,日进无疆。”这是说益卦下震为雷为动,上巽为风为顺,可是,动而合理,是天生地长,好处无穷。 此计是利用敌人被我“示之以动”的迷惑手段所蒙蔽,而我即乘虚而入,以达军事上的出奇制胜。 【按语】 奇出于正,无正不能出奇。不明修栈道,就不可以暗渡陈仓。昔邓艾屯白水之北;姜维遥廖化屯白水之南,而结营焉。艾谓诸将日:“维令卒还,吾军少,法当来渡,而不作桥,此维使化持我.令不得还。必自东袭取洮城矣。”艾即夜潜军,径到洮城。维果来渡。而艾先至,据城,得以不破。此那么是姜维不善用暗渡陈仓之计;而邓艾察知其声东击西之谋也。 【故事】 韩信奇兵取三秦。 第九计 隔岸观火 隔着河看对岸的火。比喻对别人的危难不予援救而在一旁看热闹。 【原典】 阳乖序乱①,阴以待逆②。暴戾恣睢③,其势自毙。顺以动豫,豫顺以动④。 【注释】 ①阳乖序乱:阳,指公开的。乖,违背,不协调。此指敌方内部矛盾激化,以致公开地展现出多方面秩序混乱、倾轧。 ②阴以待逆:阴,暗下的。逆,叛逆。此指暗中静观敌变,坐待敌方更进一步的局面恶化。 ③暴戾恣睢:戾,凶暴,猛烈。睢,任意胡为。 ④顺以动豫,豫顺以动:语出《易经.豫》卦。豫,卦名。本卦为异卦相叠(坤下震上)。本卦的下卦为坤为地,上卦为震为雷。是雷生于地,雷从地底而出,冲破地面,在空中自在飞腾。《豫卦》的《彖》辞说“豫,刚应而志行,顺以动。”意即豫卦之义是顺时而动,正由于豫卦之意是顺时而动,所以天地就能随和其意,做事就顺当自然。 此计正所谓运用本卦顺时以动的哲理,说坐观敌人的内部恶变,我不急着采取攻逼手段,顺其变,“坐山观虎斗”,最后让敌人自残,时机—到而我即坐收其利,一举成功。 【按语】 乖气浮张,逼则受击,退则远之,则乱自起。昔袁尚、袁熙奔辽东,众尚有数千骑。初,辽东太守公孙康,恃远不服。及曹操破乌丸,或说曹遂征之,尚兄弟可擒也。操曰:“吾方使斩送尚、熙首来,不烦兵矣。”九月,操引兵自柳城还,康即斩尚、熙,传其首。诸将问其故,操日:“彼素畏尚等,吾急之,则并力;缓之,则相图,其势然也。”或曰:此兵书火攻之道也,按兵书《火攻篇》前段言火攻之法,后段言慎动之理,与隔岸观火之意,亦相吻合。 【故事】 郭嘉定计灭袁氏。 第十计 笑里藏刀 比喻外表和气而内心阴险。 【原典】 信而安之①,阴以图之②,备而后动, 勿使有变。刚中柔外也③。 【注释】 ①信而安之:信,使信。安,使安,安然,此指不生 疑心。 ②阴以图之:阴,暗地里。 ③刚中柔外:表面柔顺,实质强硬尖利。 【按语】 兵书云:“辞卑而益备者,进也;……无约而请和者,谋也。”故凡敌人之巧言令色,皆杀机之外露也。宋曹玮知渭州,号令明肃,西夏人惮之。一日玮方对客弈棋,会有叛夸数千,亡奔夏境。堠骑(骑马的侦宿员)报至,诸将相顾失色,公言笑如平时。徐谓骑日.“吾命也,汝勿显言。”西夏人闻之,以为袭己,尽杀之。此临机应变之用也。若勾践之事夫差.则意使其久而安1。胜战计
第1计 偷天换日
备周而意怠,常见则不疑,阴在阳之内,不在阳之对。太阳,太阴。译:认为准备万分周到,就容易松劲;平时看惯了的,就常常不在怀疑了,秘计隐藏在暴露的事物中,而不是和公开的形式相排斥。非常公开的常常蕴藏着非常机密的。
第2计 围魏救赵
共敌不如分敌,敌阳不如敌阴。译:树敌不可过多,对敌要各个击破,对此刻还不忙于消灭的,要隐藏我们的目的。
第3计 借刀杀人
敌已明,友未定,引友杀敌,不出自力,以损推演。译:作战的对象已经确定,而朋友的态度还不稳定,要诱导朋友去消灭敌人,避开消耗本人的力量。
第4计 以逸待劳
困敌之势,不以战,损刚益柔。译:控制敌方力量发展的命脉来扼杀他,而不采取进攻的形势,这便是“损刚益柔”原理的演用
第5计 趁火打劫
敌之害大,就势取利,刚决柔也。译:敌方的危机危难很大,就乘机取利,用优量攻击软弱的。
第6计 声东击西
乱志乱萃,不虞“坤下兑上”的预兆;利其不自主而取之。译:敌人乱撞瞎碰,摸不清情况,这是《易经》“萃”封上所说的“坤下兑上”的混乱征状。必须利用敌方失去控制力的时机加以消灭。
2。敌战计
第七计 无中生有
译:诳也,非诳也,实其所诳也。少阴,太阴,太阳。无中生有是运用假象,但不是弄假到底。而是使假象变真象,大小假象,掩护真象。
第八计 暗渡陈仓
示之以动,利其静而有主,“益动而巽”。译:故意暴露行动,利用敌方固守的时机,便主动偷袭。
第九计 隔岸观火
阳乖序乱,阴以待逆,暴戾恣睢,其势自毙。顺以动豫,豫顺以动。译:敌人内部分裂,秩序混乱,我便等待他发生暴乱,那时敌人穷凶极恶,翻目仇杀,势必自行灭亡。俺要依据敌人变动作好准备;作好准备之后,还要依据敌人的变动而行动。
第十计 笑里藏刀
信而安之,阴以图之,备而后动,勿使有变:刚中柔外也。译:使敌人相信我方,并使其麻痹松懈,我则暗中策划,充分准备,一有机会,立即动手,使他来不及应变,这是暗中厉害,表面柔和的策略。
第十一计 李代桃僵
势必定会有损,损阴以益阳。译:当局势发展有所损失的时刻,要舍得局部的损失,以换取全局的优势。
第十二计 顺便牵羊
微隙在所必乘,微利在所必得。少阴,少阳。译:微小的漏洞必须利用,微小的利益,也必须获得。变敌人小的疏忽,为我方小的胜利。
3。攻战计
第十三计 打草惊蛇
疑为叩实,察而后动,复者,阴之媒也。译:有怀疑的就要侦察实情,完全掌握了实情再行动。反复侦察,是发现暗藏敌人的因素。
第十四计 借尸还魂
有用者不可借,不能用者,求借,借不能用者而用之。匪我求童蒙,童蒙求我。译:有用的不可以利用,怕的是俺不可以控制它,不能利用的却要去利用,由于我完全可以控制它,利用不能用的而控制它,这不是我受别人的支配,而是我支配别人。
第十五计 调虎离山
待天以困之,用人以诱之,“往蹇来返”。译:等待天时对敌方不利时再去围困他,用人假象去诱骗他“往前有危险,就返身离开”。
第十六计 欲擒故纵
逼则反兵,走则减势,紧随勿迫。累其气力,消其斗志,散而后擒。兵不血刃,需,有孚光。
译:逼得敌人无路可走,就会遭到坚决的反扑;让他逃走,就会消灭敌人的气势,因此要牢牢地跟踪敌人,不过不要逼迫他,借以消耗他的体力,瓦解他的士气,等他的兵力分散了,再行再以捕捉。这样用兵可以避开流血,不逼迫敌人,并让他相信,这对战争是有益的。
第十七计 抛砖引玉
类以诱之,击蒙也。译:用类似的东西去迷惑敌人,使敌人遭懵上当。
第十八计 擒贼擒王
译:彻底地摧毁敌人的主力,抓住他的首领,借以粉碎他的战争机构,这是一场激烈的总决战。
4。混战计
第十九计 釜底抽薪
不敌其力,而消其势,兑下乾上的预兆。译:力量上不能战胜敌人,可以瓦解他的气势,这便是《易经》兑下乾上的《履卦》上所说的“柔履刚”的办法。
第2十计 混水摸鱼
乘其阴乱,利其弱而无主,随,以向晦入宴息。译:乘着敌人内部混乱,利用他还是弱小而没有主见,他随从我,像人随着天时吃饭、休息一样。
第2十一计 金蝉脱。
存其形,完其势;友不疑,敌不动;巽而上蛊。译:保存阵地的原形,造成强大的声势,使友军不怀疑,敌人也不敢贸然进犯,而我却可以隐蔽地击破另一支敌军。
第2十二计 关门捉贼
小敌困之,剥,不利有攸往。译:对弱小的敌人,要加以包围歼灭;对垂死挣扎的敌人,假如从后面急追远赶,那是很不利的
第2十三计 远交近攻
形禁势格,利以近取。害以远隔,上火下泽。译:处于(扭转)不利的形势(局面),要慎重考虑(阻止)它发展的方向(趋势),(利于)攻取附近的地方,就有利,(有害于)攻击远隔的地方,就有害。《易经·聧》卦说:“火苗向上冒,池水向下流,志向不同,也可以结交。”
第2十四计 假途代虢
两大之间,敌胁以从,我假以势,困,有言不信。译:对处的两个强大敌人中间的国家,敌人胁迫它时,我方却作援求它,立即出兵。《易经·困》卦说:“对处在困迫状况下的国家,光空谈而没有行动,是不会被他信任的。”5。并战计
第2十五计 偷梁换柱
译:频更其阵,抽其劲旅,待其自败,而后乘之,曳其轮也。数次变动敌人的阵容,把他的兵力调开,等待他自己败阵,紧接着用谋进攻他,《易经·既济》卦说:“先拖住敌人,紧接着再替换他。”
第2十六计 指桑骂槐
大凌小者,警以诱之。刚中而应,行险而顺。译:强大的慑服弱小的,要用警戒的方式方法来诱导它。《易经·师》卦说:适当的强硬,能够得到拥护;施用险诈,能够得到顺从。
第2十七计 假痴不癫
宁伪作不知不为,不伪作假知妄为,静不露机,云雷屯也。译:宁可假装不晓得的,不行动,不可假装知道而轻举妄动。要沉着,不要泄露一点机密,就好像勇猛激烈的云雷,在冬季藏入地下般的平静。
第2十八计 上屋抽梯
假之以便,唆之使前,断其援应,陷之死地,遇毒,位不当也。译:故意露出破绽,引诱敌人深入我方,紧接着选择有利时机,断绝敌人的前应和后援,使它完全处于死地。敌人如此的下场《易经·嗑》上说的好:抢吃腊肉的嗑掉了牙,怪本人的动作不当。
第2十九计 树上开花
借局布势,力小势大;鸿渐于陆,其羽可用为仪也。译:借别人的局面布成阵势,兵力弱小的看来阵容也显得强大。《易经·渐》卦说:鸿雁飞向大陆,全凭它的羽毛丰满助长气势。
第3十计 反客为主
乘隙插足,扼其主机,渐之进也。译:有空子就要插脚进去,扼住他的主脑jiguan。《易经·渐》卦说:“循序而进”就是这个意思。
6。败战计
第3十一计 美人计兵强者,攻其将。将智者,伐其情。将弱兵颓,其势自萎。利用御寇,顺相保也。译:兵力强大的,就要攻打他的将帅;将帅明智的,就打击他的情绪。将帅斗志衰弱、团队士气消沉,他的气势必定自行萎缩。《易经·渐》卦说:利用敌人内部的严重弱点来控制敌人,可以有把握地保存本人的实力。
第3十二计 空城计
虚者虚之,疑中生疑;刚柔之际,奇而复奇。译:空虚的就让它空虚,让人更加难以揣测;在进攻和防御中运用空虚的战术来隐蔽本人的空虚,越发显得用兵出奇。
第3十三计 反间计
疑中之疑,比之向内,不自失也。译:在疑阵中再布置和布局一层疑阵。《易经·比》卦说:来自敌方内部的援助,自己不会受到损失。
第3十四计 苦肉计
人不自害,受害必真。假真真假,间以得行。童蒙之吉,顺以巽也。译:人不自己迫害自己,受迫害必定是真的;真的变假,卧底便乘机活动。《易经·蒙》卦说:把他骗得乖乖的,顺着他活动。
第3十五计 连环计
将多兵众,不可以敌,使其自累,以杀其势。在师中吉,承天宠也。译:敌方兵力强大,不能硬打,应当运用谋略,使仓储自相牵制,借以削弱他的力量。《易经·师》卦说:将帅靠指军不偏不倚,惯打胜仗的就是用兵如神。
第3十六计 走为上
全师避敌,在次无咎,未失常也。译:全军退却,甩开敌人,以退为进,待机破败,这是不违背正常的金科玉律的。
拓展资料
《孙子兵法》作者简单介绍:
之前困扰我们《孙子兵法》作者究竟是谁的千古之谜,在1972年迎刃而解。由于此一年,在山东临沂银雀山,考古代人们员从一个西汉古墓中,惊喜地发现了两部兵法:竹简版的《孙子兵法》和失传了近2000年的《孙膑兵法》。经专业人士鉴定,《孙子兵法》的作者确认为孙武。
1。孙武个人资料
中文名:孙武
别名:长卿、孙子、兵圣、孙武子
性别:男
民族:华夏族
国籍:齐国→吴国
出生地:齐国乐安(今山东广饶县)
所处时代:春秋时期
出生日期:公元前545年 逝世日期:公元前470年
职业:军事家、家、兵家之祖
成就:西破强楚,北威齐晋,显名诸侯;著《孙子兵法》,成为兵家之祖
代表作:《孙子兵法》
2。孙武简单介绍
孙武即孙子(约公元前545年—公元前470年),字长卿,也叫作兵圣,华夏族,齐国人(今山东省惠民县),中国春秋时期吴国将领,著名的军事家、家,尊称孙武子、兵圣、百世兵家之师,东方兵学的鼻祖。他是兵法家孙膑的祖先。春秋时期陈国公子妫完的后代。
曾以《兵法》十三篇见吴王阖闾,受任为将。他曾率领吴国部落大破楚国部落,占领了楚的国都郢城,几近消灭楚国。其著有巨作《孙子兵法》十三篇,为后世兵法家所推崇,被誉为“兵学圣典”,置于《武经七书》之首。时到现在日,在山东、江苏苏州等地仍有祀奉孙武“兵圣庙”。
3。孙武生平简单介绍
孙武的祖先叫妫满,被周朝天子册封为陈国国君(陈国在今河南东部和安徽一部分,建都宛丘,今河南淮阳)。后来因为陈国内部发生政变,孙武的直系远祖妫完便携家带口,逃入齐国,投奔齐桓公。齐桓公早就了解陈公子妫完年轻有为,任命他为负责管理百工之事的工正。
妫完在齐国定居以后,由姓妫改姓田,故他又被叫作田完。100多年后,田氏家族成为齐国国内后起的一大家族,地位愈来愈显赫,在齐国的领地也愈来愈扩大。
田完的五世孙田书,做了齐国的大夫,很有军事才干,由于领兵伐莒(今山东莒县)有功,齐景公在乐安封给他一块采地(诸侯封赐给所属卿、大夫作为世禄的田邑,又称“采邑”式“食邑”),并赐姓孙氏。
于是,田书又被叫作孙书。孙书的儿子孙凭,做了齐国的卿,成为齐国君主以下的最高一级guanyuan。孙凭就是孙武的爸爸。
因为贵族家庭给孙武提供了优越的学习环境,孙武得以阅读古时候军事典籍《军政》,了解黄帝战胜四帝的作战经验以及伊尹、姜子牙、管仲的用兵史实,加上那个时候战乱频繁,兼并激烈,他的祖父、爸爸都是善于带兵作战的将领,他从小也耳闻目睹了一些战争,这对少年孙武的军事方面的培养是很重要的。
但孙武生活的齐国,内部矛盾重重,危机危难四伏。齐景公初年,左相庆封灭掉了右相崔杼。接著田、鲍、栾、高等四大家族又联合起来,赶走了庆封。之后的日子,内乱日甚一日,齐国公室同四大家族的矛盾,四大家族互相之间争权夺利的斗争,愈演愈烈。
孙武对这种内部斗争极为反感,不愿纠缠其中,萌发了远奔他乡、另谋出路去施展自己才能的想法。那个时候南方的吴国自寿梦称王以来,联晋伐楚,国势强盛,很有新兴气像。孙武认定吴国是他理想的施展才能和实现抱负的地方。
大概在齐景公三十一年(公元前517年)左右,孙武正值18岁的青春年华,他毅然离开乐安,告别齐国,长途跋涉,投奔吴国而来,孙武毕生事业就在吴国展开,死后亦葬在吴国,因此《吴越春秋·阖闾内传》就把孙武称为“吴人”。
孙武来到吴国后,便在吴都(今苏州市)郊外结识了从楚国而来的伍子胥。伍子胥原是楚国的名臣,公元前522年因爸爸伍奢和兄长伍尚被楚平王杀死而潜逃入吴国。他立志兴兵伐楚,为父兄报仇。孙武结识伍子胥后,十分投机,结为密友。
这时吴国的局势也在动荡不安之中,两人便避隐深居,待机而发。公元前515年,吴国公子光利用吴国伐楚,国内空虚的机会,以专诸为刺客,袭杀吴王僚,紧接着自立为王,称阖闾。
阖闾即位后,就礼贤下士,任用伍子胥等一批贤臣,他又体恤民情,不贪美味,不听淫乐,不也女色,注意和提防发展生产,积蓄食粮,建筑城垣,训练部落,因而大得民心,吴国呈现出一派欣欣向荣的景像。阖闾又注重搜求各式人才,立志要使吴国更加强盛,时而向长江中游发展,灭楚称雄。
隐居吴都郊外的孙武由此更加看清本人的前途,他在隐居之地,一边灌园耕种,一边写作兵法,并请伍子胥引荐自己。终于,孙武写好了13篇兵法。这13篇兵法,讲的全部都是怎样克敌制胜的战略战术,全书构成了一个严密的体系。
4。孙武年表
一岁:据《史记》和《新唐书》所记,孙武系陈国公子陈完(又称田完、田敬仲)后裔,生于乐安(今山东广饶县)。至公元前544年,孙武一周岁。
二岁:公元前543年,周景王二年,齐景公五年,孙武在齐。子产执郑政,郑国大治。
三岁:公元前542年,周景王三年,齐景公六年,孙武在齐。
四岁:公元前541年,周景王四年,齐景公七年,孙武在齐。晋赵武死,韩宣子执晋政。
五岁:公元前540年,周景王五年,齐景公八年,孙武在齐。春,晋侯使韩宣子聘鲁,观书于太史氏,见《易象》与《春秋》,说:“周礼尽在鲁矣,吾乃知周公之德与周之所以王也。”
六岁:公元前539年,周景王六年,齐景公九年,孙武在齐。> 齐之田氏发贷,大斗出,小斗进,“民归之如流水”。
七岁:公元前538年,周景王七年,齐景公十年,孙武在齐。楚会蔡,陈,郑,许,徐,滕,顿,胡,沈,小邾之君及宋世子佐,淮夷于申(今河南省南阳北)。楚灵王与陈,蔡等攻吴,破朱方(今江苏省江东),执杀齐庆封。
八岁:公元前537年,周景王八年,齐景公十一年,孙武在齐。鲁废中军,四分公室。楚联越攻吴,败于鹊岸(今安徽铜陵一带)。
九岁:公元前536年,周景王九年,齐景公十二年,孙武在齐。楚攻徐,吴人救之,楚令尹子荡攻吴,败于房钟(今安徽省蒙城西南)。
十岁:公元前535年,周景王十年,齐景公十三年,孙武在齐。楚灵王六年,章华之宫落成,召鲁君往贺,鲁昭公不得已赴楚。卫襄公死,子灵公元立。
十一岁:公元前534年,周景王十一年,齐景公十四年,孙武在齐。楚灭陈。
十二岁:公元前533年,周景王十二年,齐景公十五年,孙武在齐。
十三岁:公元前532年,周景王十三年,齐景公十六年,孙武在齐。田,鲍二氏攻栾,栾施,高疆奔鲁。田桓子无宇对贫困孤寡者都发给食粮,其势益大。
十四岁:公元前531年,周景王十四年,齐景公十七年,孙武在齐。楚灵王十三年,诱杀蔡灵侯,灭蔡,以公子弃疾为蔡公。吴王馀祭死,弟馀眯立。
十五岁:公元前530年,周景王十五年,齐景公十八年,孙武在齐。楚灵王十一年,派兵围徐以威胁吴。
16岁:公元前529年,周景王十六年,齐景公十九年,孙武在齐。楚公子弃疾(蔡公),公子比(子干),公子黑肱(子皙,三人均灵王的弟弟)率陈,蔡,不羹,许,叶之师入楚,灵王西归,立子比为王。弃疾以灵王将至恐吓子比,子皙,二人,弃疾即位,名熊居,是为楚平王。吴馀眯二年,来州来(今安徽省凤台)。
十七岁:公元前528年,周景王十七年,齐景公二十年,孙武在齐。楚平王初立,恐国人及诸侯叛之,乃施惠于民,结好邻国,息兵五年。
十八岁:公元前527年,周景王十八年,齐景公二十一年,孙武在齐。吴王馀眯死,子僚立。
十九岁:公元前526年,周景王十九年,齐景公二十二年,孙武蒙山求学。齐攻徐,至蒲遂(今江苏省睢宁西南)。
20岁:公元前525年,周景王二十年,齐景公二十三年,孙武蒙山求学。吴王僚攻楚,战于长岸(今长江裕溪口一带),大败,失王船“余皇”,公子姬光(诸樊子)夜袭楚军,夺回“余皇”。
二十一岁:公元前5二十四年,周景王二十一年,齐景公24年,孙武翱翔四海,考察历史古战场。
二十二岁:公元前523年,周景王二十二年,齐景公二十五年,孙武翱翔四海,考察历史古战场。少师费无极(忌)欲平王疏远太子建,请在城父(今河南省平顶山市北)筑城,使太子居之,以通北方。楚在州来筑城以拒吴。田书因伐莒功大,景公赐姓孙,食采于乐安。
二十三岁:公元前522年,周景王二十三年,齐景公二十六年,孙武在齐,饱读诗书,研究历代战争兵法理论,作著《兵法》的准备工作。费无极谮太子建将以方城之外为叛,楚平王召见,建奔宋,继又奔郑,为郑人所杀。楚杀伍子胥父兄及整个家三百余口,伍子胥奔吴。
24岁:公元前521年,周景王24年,齐景公二十七年,孙武,是年与田淑贤成婚。
二十五岁:公元前520年,周景王二十五年,齐景公二十八年,孙武在齐。周景王死。国人立大儿子猛。子朝猛争位。晋出兵助猛。猛旋死,谥悼王。立其弟匄,是为周敬王。
二16岁:公元前519年,周敬王元年,齐景公二十九年,孙武在齐。吴王僚八年,攻州来。楚与顿,胡,沈,蔡,陈,许之兵往救,战于鸡父(今河南省固始东南,一说在安徽寿县西南),楚军大败。
二十七岁:公元前518年,周敬王二年,齐景公三十年,孙武在齐。楚平王十一年,以舟师与越人窥吴境,楚平王至图阳(今安徽省巢县南境)而还。吴蹑楚之后,灭钟离(今安徽省凤阳东北)。
二十八岁:公元前517年,周敬王三年,齐景公三十一年,孙武在齐。鲁昭公率师攻伐季孙氏,“三桓”联兵反抗昭公,昭公兵败奔齐。孔子因鲁乱带弟子适齐,为高昭子家臣。
二十九岁:公元前516年,周敬王四年,齐景公三十二年,孙武在齐。楚平王死,子珍立,是为楚昭王。
30岁:公元前515年,周敬王五年,齐景公三十三年,高昭子联合栾,鲍,田三家反晏婴,孙武参加其中,恐遭败后株连,孙武奔吴,隐于穹窿中,著成《孙子兵法》十三篇。吴王僚十二年,攻楚围潜(今安徽省霍山东北)。楚左尹伯却宛等绝其后,吴军被困不能退。
公子光利用时机,设宴请吴王僚赴会,遣专诸刺王僚。姬光继位,是为吴王阖庐(闾)。楚伯却宛等乘吴乱大败吴师,凯旋而还。费无极,鄢将师妒火中烧,设计杀伯却宛整个家,伯却宛子伯喜奔吴。国人怨令尹囊瓦,囊瓦杀害费无极,鄢将师。
三十一岁:公元前514年,周敬王六年,吴王阖闾元年。阖闾举伍子胥为行人,伯喜为大夫。伍子胥奉阖庐之命,请孙武出山练兵斩姬。阖庐拜孙武为元帅兼军师,执掌吴之国政。
三十二岁:公元前513年,周敬王七年,吴王阖闾二年。孙子在吴(今无锡,并著孙子兵法)。
三十三岁:公元前512年,周敬王八年,吴王阖闾三年。吴取分兵扰楚之策,讨吴叛臣,断楚翅翼,灭徐与钟吾。
三十四岁:公元前511年,周敬王九年,吴王阖闾四年。吴取三师以敝楚,多方以误楚之策,攻楚之夷,潜,六,楚军往救,吴军攻弦,楚军往救,吴军又退。楚人探知吴军确已返国,乃自军。楚军一退,而吴之又一军复出,进攻养邑,楚人救援不及,吴遂攻克养邑,杀公子掩余与烛庸。
三十五岁:公元前510年,周敬王十年,吴王阖闾五年。楚联越伐吴,为吴军所败。阖闾使伍子胥增筑都城。
三16岁:公元前509年,周敬王十一年,吴王阖闾六年。孙子在吴。
三十七岁:公元前508年,周敬王十二年,吴王阖闾七年。吴为继续施行多方误敌之策,诱桐叛楚,投饵钓鱼,囊瓦上钩,率师攻吴,被吴军击败于豫章,吴遂取巢,获公子繁以归。自此役之后,楚国豫章山的东边诸邑及附庸,属国全为吴所有。
三十八岁:公元前507年,周敬王十三年,吴王阖闾八年。孙子在吴。楚囊瓦向蔡昭侯索裘及佩玉,又向唐成公索马,两君不肯,囊瓦无理扣留唐蔡二君。
三十九岁:公元前506年,周敬王十四年,吴王阖闾九年。晋以周王室名义会十八国诸侯于召陵,谋攻楚。晋荀寅向蔡昭侯求赂,不得,伐楚夭折。囊瓦围蔡,吴往救,开始了吴破楚入郢之战。吴军至淮纳弃舟,越大别山,进攻楚囊瓦军于柏举(今湖北省麻城东),胜机攻入郢都。
囊瓦奔郑;昭王逃到云梦泽中,被“盗”袭击,又奔随。楚申包胥求救于秦,哭秦庭七日,秦哀公乃许出兵。
40岁:公元前505年,周敬王十五年,吴王阖闾十年。秦救楚,败吴兵,阖闾弟夫概回吴自立,阖闾先回吴,夺回王位。吴军相继班师回国。楚昭王回郢。
四十一岁:公元前504年,周敬王十六年,吴王阖闾十一年。吴攻楚,败其舟师,又败其陆师于繁阳(今河南省新蔡北)。
四十二岁:公元前503年,周敬王十七年,吴王阖闾十二年。孙武见夫差日益专横生活糜烂沉溺于酒色不纳臣谏遂以回国探亲为由隐遁山林回齐国,与家人团聚分享天伦之乐;并于公元前503年编著孙子兵法。
七十三岁:公元前472年是年吴亡回吴国。
七十五岁:公元前470年终于吴国姑苏(江苏吴县)。
昨夜即12月22日卜卦问财,占的风雷益,动爻3,请教高手帮解。
first of all,求财得益卦就是不错的卦象,益为进益之意,一般来讲有进益之喜。同时该卦妻财持世也为聚财之意。你所测的为3爻动,亦即世爻辰土动化亥,不进不退、不生不克、不合不泄,但因临戌日旺,所以财运中上。近管年前,远管2012--2015年(辰巳午未年)。总的说来一直不错,大胆去干。要与人发生争执口角事端,同事间友谊破裂,注意和提防日常工作少招惹麻烦事,与人和谐,多多益善。
易经第四2卦看看财运怎样
主卦是益,没有变卦。利用本人的专长发展就好。我祝愿你早日见到名符其实的高人,在遇见高人前,请参考我对命数的理解和做法:朋友,命运这东西,非常有,普通人是看不透的,也是不容易理解的。一个人能不能成功,和天分、努力、机遇是分不开的。对于个人来讲,他所能左右的就是第2因素,努力。努力蕴含两个方面,一个是能力的积累,一个是情商的调整。能力是你成功的基础,是内在的依据。情商则能让你眼界更高,运势与运气更旺,是可以作用与影响外部条件的。能力和情商两者缺一不可。有句话,我感觉特别好,“性格决定命运,态度决定高度”,此句话主要说了情商的效果。我相信,全地球肯定有高人,能够看清楚命运的,能够预见未来的。假如你找到了这个高人,让他给你解命,假如他确实看清了命运,把命告知你,而你对应的调整本人的行为,那么命运就不准了,那么“命运就不能叫作命运了”,那他与你就是逆天而行。假如他告知你,你做了调整,那也是命中注定让他告知你的,你调整后,一定会符合老天爷的安排了。因此讲,他是否给你解命,那一定是老天爷的安排,换句话说,你不找到他,命运不会发生,你找到了,他给你解命了,你照做了,命运就发生了。他给你解命,是命运告知他的;他不给你解命,也是命运告知他的。这个地球上,你一定听说了许多解命的故事,那么你是否注意和提防到了这样一个共同之处:“那么这样就是,这几个高人皆为自己找上门去说的,都是主动给人算命解命的。换句话说,是命运告知这几个高人,你去告知这个凡人吧,他得依照咱的规定来。”俺要说的看法出来了:“能看清命运的高人肯定有,能够改变命运换运的高人一定没有,由于他做未到,他的所作所为也是命中注定的,他只是执行而不是规划。”假如这个高人真的存在,这个高人一定是少之又少的,也许全球性就那么几个。那么你如何知道他是高人呢?假如你晓得他是高人,你哪能保证你可以见到他呢?即便你见到了,你哪能确定他会告知你呢?不要忘了,假如是命中有这个高人的,他会主动找你的,假如命中没有他,你找到他也是白找,他不会讲的,即便说了,你照办,那么你一定会走到命运里面去。因此讲,朋友,你就安于天明吧,对于天分、努力和机遇,你所能把握的就是第2者——努力。努力提高能力,努力提高情商。1。假如做生意的话,只要不杀生都有财运。2。求财宜远不适宜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