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初一外出走大运传统文化桃花发财(大运来了啥都顺吗)
广州的民风民间风俗
广州是一座具有2210多年悠久历史的文化名城,是国务院颁布的全国第1批历史文化名城之一。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很多名胜古迹如南越王墓、光孝寺、镇海楼、六榕寺、南海神庙、五仙观、怀圣寺、陈家祠、圣心堂、三元宫等,都是广州历史文化名城的见证。 广州,融汇中外文化之精华,形成了独一无二的岭南文化。岭南画派、岭南建筑、岭南园林、岭南盆景、广东音乐、粤剧、粤菜、粤语以及城市景观、生活风俗等,都展现了岭南文化的风格。“饮茶”文化“饮茶粤海未能忘。”广州人喜爱饮茶,尤其爱饮早茶。早上见面,其他地方的问候语多数都是“吃了吗”,广州人则多数是“饮咗茶未”(喝茶了吗)。广州人所说的饮茶,事实上指的是上茶楼,不但饮茶,还要吃点心,一盅两件,优哉游哉;不但饮早茶,还要饮下午茶、夜茶;不但填饱肚皮,还顺手传播新闻、叙说友情、洽谈生意。由此可见,饮茶在一定意义上已经超越了单纯“茶”的范围,已经成为社会交际方式之一。饮茶构成了岭南文化别于其他文化的一个显著特质。广州老字号的茶楼有:陶陶居、陆羽居、怕香居、南园、北园、泮溪、大同、惠如、三如、多如、巧心、得心、正心、福来居、西华居、美珍居等。“行花街”广州又叫花城,广州人爱花,无花不成年。富人家几千上万元一盆的进口花卉也会买上几盆。再穷的人家也要岁朝清供一盆金橘、几株水仙。除夕夜一家老小行花街是传统,也是广州市民的重头戏。 行花街亦即逛迎春花市,年前3。4天开始,除夕达高潮便结束。每一年市都要花大力气予以布置和布局。花市开市后,华灯初上时(实行交通管制),行花街的人就摩肩接踵而至,8。9点钟后人如潮涌,熙熙攘攘,热闹非凡。行花街嘈杂拥挤,难免磕磕碰碰,但人们全都文质彬彬,格外忍让与宽容,满脸都是笑意和喜悦。一般前些天多为外省人,由于绝大都外省人要看养世年欢晚会。广东人少看中间位置台,年三十逛完花市后往往去叹夜茶,花市鲜花争奇斗艳,品种繁多,舶来品中有欧洲的薰衣草、泰国的富贵掌、荷兰的郁金香、北欧的玫瑰、南美的五代同堂、比利时的杜鹃等等;国产品种有江西的金边瑞香、吉林的君子兰、洛阳的牡丹、章州的水仙等等。 行花街顾名思义着重是逛和欣赏,买绝对要买一点,可多可少,以示如意吉祥。因 此,伴侣们双双穿梭花市最多也就买一两枝玫瑰、银柳、百合;而家庭多选择守旧的本地金桔、富贵竹、桃花、发财树、红运当头等。广州人认为外来花固然非常靓,但大多数没有特别的代表象征意义,不能满足新年祈望“平安”、“富贵”的意头。行花街是为了沾点花香瑞气,挤掉晦气,来年天地平安,幸福平安,唯此而已。“西关小姐”与“东山少爷”西关在老广州城的西门以外,东山则在东门以外,两者遥遥相对。历史上,两地形成的文化特点,有着明显的差别。西关地势低洼,水乡泽国,河涌如网,人口稠密,是繁华闹市区;而东山地势较高,地广人稀,20世纪初,美国基督教选定东山为传教基地。教会开辟的幽雅居住环境招引了大批归侨结庐定居。从此,荒凉的东山日渐喧闹,成为一个高级建筑成群的家宅小区。广州有句俗谚,“东山少爷,西关小姐”,意思是:东山是权门显宦的聚居地,出入的多为官家子弟。东山洋楼,是民国初年一些华侨和军政官僚在广州市东山新河浦、恤孤院路等地兴建的仿西洋别墅,引来达官贵人聚居。“东山少爷”就是由此而来;而西关是商业繁华区,出身富商之家的小姐,花飞蝶舞。此处的女孩子是地道的大家闺秀,她们纤细的身段,软软的粤语,受过良好教导,有的还会些手工,尊敬长辈,拥有咱们国家的传统美德。花园式洋房与西关大屋,权力与财富,现代与传统,各分东西,相辅相成。阴历二月初二,是“龙抬头节”或“青龙节”。这天,河南村里的妇女多数都不动剪刀,不做针线活,怕动了刀剪伤龙体。在这个节日里,人们到田野里采野菜,包饺子,煎煎饼,炒黄豆,煎腊肉,蒸枣馍,提高生活成为节日的一项重要内容。 二月二这一天摊煎饼和吃炒豆的人最多,民间认为,这天是东海龙王的生日,煎饼是龙王的胎衣。吃煎饼,是为龙王嚼灾,扔煎饼,是为了掩埋龙王的胎衣。 每一年的阴历七月初七,是“乞巧节”,河南新乡一带的乞巧习俗是在每一年的阴历七月初六晚上,当地未结婚的姑娘七人凑成一组(以应“七夕”之数),每人兑面兑物,为织女准备供品。有的要买葡萄、石榴、西瓜、枣、桃等七样瓜果,烙七张油烙馍或糖烙馍,包七碗小饺子,做七碗面条汤。除了这些以外,还要独立包七个大饺子,饺子馅由七样蔬菜做成,内包用面做成的七样东西,像针、织布梭、弹花槌、纺花锭、剪刀、蒜瓣或算盘子等。这七样东西,要能代表七位姑娘的心愿。这天晚上,七位姑娘把供品摆放在瓜棚下或清静的地方,焚香点纸,跪在月下向织女祈祷,念完祷语后,七个姑娘分吃水果和七碗小饺子。紧接着把七张油饼和七个大饺子放在竹蓝内,挂在椿树上。这天晚上,七个姑娘一齐守夜,守护竹蓝子。这种举动称为“守巧”,目的是防止爱开玩笑的男孩子偷嘴吃,把“巧”(大饺子)偷去。 七月七日清晨,天刚刚蒙蒙亮,七个姑娘闭着眼睛,在竹蓝内各摸一个大饺子。谁摸出的饺子内包有针、剪刀等东西,谁就是未来的巧手。 在豫北沁阳、孟县等地,此刻还流传有“七夕”对歌的风俗。每到“七夕”这天,当地的少女们按村子,或按乡、县组成小组,每组七人,也可为九人、十一人,以单为巧数。民间讲究对歌人的数量,俚语有“当单不当对,当对拙一辈”。人们一般把对歌小组分成单数,都是为了能够获“巧”,希望本村的对歌组能够取胜。 阴历七月十五,是中元节,民间俗称为:“鬼节”。中原农家也称这天为“牲口节”,此日有很多敬奉耕牛的活动。 在豫北林县等地,七月十五这天,家家都要蒸羊羔形的白面馍,中午蒸熟后供奉在案桌上,紧接着燃放鞭炮,庆贺槽头兴盛。凡有大牲口的农家,这天都要停止使役一天,把供奉后的羊羔馍送给大牲口吃,亦有给牲口喂豆等精饲料的,以显示牲口节与平时不同。晚上,他们还要做一锅米汤给牲口喝。有民谣说:“打一千,骂一万,七月十五喝顿小米饭。” 阴历腊月二十三,是“祭灶节”。河南腊月二十三祭灶的风俗,每到腊月二十三这天,中原城乡噼噼叭叭燃放起新年的第1轮鞭炮。城镇居民忙于购买麻糖、火烧等祭灶食品。而在广大农村,祭灶的准备活动和隆重的祭灶仪式便在震耳欲聋的炮声中渐渐拉开了帷幕。 祭灶仪式多在晚上进行。祭灶时,祭灶人跪在灶爷像前,怀抱公鸡。亦有人让自己的娃娃抱鸡跪于大人之后。据说鸡是灶爷升天所骑之马,故鸡不称为鸡,而称为马。若是红公鸡,俗称“红马”,白公鸡,俗称“白马”。 焚烧香表后,屋内香烟缭绕,充满神秘的色。男主人斟酒叩头,嘴里念念有词。念完后,祭灶人高喊一声“领”!!!紧接着天执酒浇鸡头。若鸡头扑楞有声,说明灶爷已经领情。若鸡头纹丝不动,还需再浇。 祭灶仪式结束后,人们开始食用灶糖和火烧等祭灶食品,有一些地方还要吃糖糕、油饼,喝豆腐汤。 在河南,典型的祭灶食品要首推灶糖。灶糖,是一种又粘嘴又粘牙的麦芽糖。祭灶供灶糖的缘故,是为了粘住灶爷的嘴巴。传说灶爷是玉帝派往人间监督善恶之神,它有上通下达,联络天上人间感情,传递仙境与凡间信息的职责。祭灶这天除吃灶糖之外,火烧也是很有特色的节令食品。每到腊月二十三祭灶这天,城市中的烧饼摊点生意。 非常兴隆。在河南,人们一般把祭灶节看作仅次于中秋的团圆节。凡在外地工作、经商、上学的人,都争取在腊月二十三之前赶回家中。能吃到家中做的祭灶火烧,便会获得灶神的保护,来年家人就能平安无事。过新年,是中国人民最盛大的民间风俗活动,5000多年中国人民的生生不息,与这最大的年文化有着密切关系。广州市民过新年,亦有丰富深邃的民间风俗文化相随。然而一代代人过去了,广州人的春节也随着时代的区别而改变,连财神亦有了卡通版。一些代代相传的民间风俗更被年轻人淡忘。下面,俺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说一说广州的传统春节。包括新春喜庆日程、广州春节的最大特色迎春花市和新春食品等。 新春喜庆日程-了广州人过新年忙碌又热闹。 广州自腊月廿三“谢灶”那天开始,便进入了年关,每一天活动皆有严密的安排。即廿三谢灶、廿四开炸、廿五蒸糕、廿六扫尾、廿七洗嘢(嘢,广州方言,即东西),廿八包粽、廿九贴春联、卅团年。这是节前的安排。 谢灶 :腊月二十三晚,送灶君老爷上天,叫“谢灶”、“送灶”或“祭灶”。祭灶的贡品有:一碗米,两砖片糖,一封利是,一碗清水,一礼烧猪肉,一些蔗、桔,冥币等。(说到贡品,想起幼年时期奶奶说过的一句话:“冬柑,年橙,谢灶桔”。意思大约是冬至拜神的时刻要用柑桔,过新年用橙,而谢灶就要桔)。并写好一张“灶君疏”,大意是向灶君请罪,请他上天言好事,下界保平安。 从谢灶那天起,就会开始进入年关了,人们忙碌起来。廿四开炸,我想此刻许多人都不晓得如此的风俗了。《粤东笔记》所云:“广州之俗,岁终以烈火爆糯谷,名曰炮谷,以为煎堆心馅;煎堆者,以糯粉为大小圆入油效之,以祀先及馈亲朋友好友,又以糯饭盘结诸花入油煎之,名曰十花;以粉杂白糖沙入猪油煎之,名沙壅。”开炸的东西大约会有炮谷、煎堆等。 廿五蒸糕:广州市除蒸年糕外,还喜欢做萝卜糕、伦敦糕、马蹄糕、九层糕等,寓意“新春步步高”。廿六扫屋,以便干干净净迎新春。还有“迎春扫尘歌”:腊年二十三,晒被洗衣衫;腊月24,清洁房边地;腊月二十五,扫房掸尘土;腊月二十六,洗净禽畜屋;腊月二十七,里外洗归一;腊月二十八,家什擦一擦;腊月二十九,脏物都搬走。 至于廿八包粽,我从来没有听过,问了家中的老人,他们都说广州此刻没有如此的风俗,以前就不得而知了,后来看了一些资料,如此的风俗在粤西地区还有保留。我们家廿八会去买鱿鱼、发菜、冬菇、虾米、粉丝等年货。廿九贴春联包括贴门对、横额、单语等。单语多写着:“天官赐福”,“新春大吉”,“万事如意”“出入平安”,“恭喜发财”。这几个单语都是要依照神位来张贴的。三十团年,劏鸡杀鸭,拜祭天地、祖宗、接财神等,这一天,家庭主妇们都会很忙。晚上整个家吃团年饭,紧接着就正式进入新的一年。 这里要另外说一个守旧的风俗,广州人叫“开门炮”。年三十晚守夜至深夜,迎侯良辰吉时,到了交子之际,便打开大门说“开门大吉”,或者贴上红底烫金的“开门大吉”单语,烧开门炮。此时各家各户,点燃鞭炮。有一部分人为了“抢炮头”,提起几分钟把炮烧响。外人闻声接引,一时鞭炮齐鸣,,震耳欲聋,持续几个时辰。两三点后才逐渐安静下来。四点多钟,鞭炮又一次响起来,到天亮方止。开门出去,家家门口,大街小巷,都铺满了一层星碎的炮竹红纸,增加了不少节日气氛。不过如今的广州,因为禁止了鞭炮的燃放,除夕夜已经没有如此的新年习惯了。固然还是会有些“不怕死”的人会“开门炮”不过热闹的程度真是不及过去。少了这一活动,总是觉得,如今的过新年与幼年时期相比,气氛没有这么的浓厚。 不但是“开门炮”,如今的广州人保留这几个节前习俗的也不多了,拿我家举例,我自己觉得,对比其他家庭,我们家算是春节的风俗还是保留得比较完整的。廿三谢灶、、廿七洗嘢、廿九贴春联、卅团年,这几个活动还是有进行的,妈妈在年关有空的时刻还是会蒸一些糕品。不过此刻绝大都广州家庭都嫌麻烦,或者是没有时间,糕品都是用买的,三十的团年饭不再在家中面吃,多数都是到一些酒家团年。 正月初刚开始过新年;每一天也有固定的礼俗:“初一人拜神,初二人拜人,初三穷鬼日,初四人乞米,初五初六正所谓年,初七寻春去,初八八不归,初九九头空,初十打春去,十一打仔回,十二搭灯棚,十三人开灯,十四灯火明,十五祈完灯,采青走百病。”春节的活动,一直闹到元宵,方才告一段落。 走大运” 大年初一。听闻是以前的广东人,初一早上就会到野外去郊游。有的绕着村边,有的围着田园,有的循着屋宅走圈圈,叫做“出行”,俗称“走大运”,希望在新的一年中好事常来,万事胜意。正月初二谓之“开年”,这一天开始,人们带着三牲、糍粑煎堆等礼品,携儿带女去串亲访友。继续拿我家的情形举例子,早上母亲会杀鸡拜祖宗,拜完之后就会开始做开年饭(正月初二是一年当中的“头牙”,吃“开年饭”)。吃完开年饭,就带齐东西回到外婆家,开始拜年。走的时刻,外婆或者外公就会把用红纸捆扎的生菜,芹菜,葱给母亲,当回礼。预示:整个家生机勃勃,大人辛辛苦苦,小孩机敏聪慧。人日游花地——正月初七为人日,广州人日游花地的习俗。 新春期间,广州人有许多忌讳与禁忌和习惯:依照“老广们”的旧风俗,阴历大年初一不能洗头,怕洗走财气;年初二是开年,自除夕年夜饭后,到今天才能动荤;年初三是赤口,不要拜年,容易招到惹是非;跟着车公诞、人日等等有说不完的讲究。还有,过新年时不能买鞋,因粤语发音“鞋”同“唉”;买书更不行了,书发音同“输”,怕此一年都“输、输”声,更是大忌。在大时大节,喜筵寿宴上,习惯于谈吉利语,不说丧气话。若有人不小心摔破了碗碟,即念一声“岁岁(谐碎)平安”,或“落地开花,富贵荣华”。 在春节期间,亲故见面,总是说些甘露醇语,互相祝福。如恭喜发财、龙马精神、万事胜意等。过新年期间,长辈会给小孩一些钱,称为“利是”,寓吉祥之意。过新年的菜肴除鸡外,商店还必备烧肉(取红烧赤壮之意)、鱼(年年有余)、发菜蚝豉(发财好市)、粉丝(联绵不断)腐竹、甜竹(富足、甜足)。甚至旧时女人洗头也要挑个吉日,初1。十五不能洗头,据说会亵渎神明。但是随着科学普及、时代进步,一些的习俗也逐渐消失,为新的社会风尚所取代。 行过花街才过新年是萦绕在广州人心间千年难易的情结: “广州人不喜爱断枝摘下的花,习惯于连根盆栽,一盆盆地运。很多花枝高大而茂密,把卡车驾驶室的顶都遮盖了,远远看去,只见一群群繁花费在天际飞奔,神奇极了。这几个繁花将奔入各家各户,人们在花丛中斟酒祝福。我认为,比之于全国其他地方,广州人更有权利说一句:春节来了!!!” “我想,内地的人们过春节,大多用红纸与鞭炮来装点,那里的春意和吉祥气,是人工铺设起来的。唯有广州,硬是让运花车运来一个季节,把实实在在的春天生命引进家门,因此庆祝得最为诚实、最为透彻。” 上边两段话是余秋雨先生在《文化苦旅》中《五城记》里面的话。的确,广州的春节是用花砌成的。广州人过新年不吃饺子,广州人过新年要逛花街。 广州传统迎春花市从阴历十二月二十八日(月小则在二十七日)开始,历时三天,第3天延至新年初一凌晨才结束。一般在除夕前一个星期,这几个花街就已禁止车马通行,有关部门开始为花农搭售花的棚架和摊档。花街伸展,摆成几条长廊。一些大枝的花木早几天就会开始运来,阴历十二月二十八日正式开市,那时十里花街上张灯结,喇叭里播放着轻快的广东音乐,人们看花、买花、“卖懒”,人流川流不息,日夜不分,花农住吃皆在花市。除夕之夜。花市进人高潮。那真是人山人海,水泄不通。中心花市往往还有著名书法家应众挥毫,更加热闹。直到午夜两点钟,人们才慢慢散去,花农们也把卖剩的鲜花,降价拍卖,不留一点剩余。游花街的人们,常常就在这一时刻,拣到了非常好的便宜货。于是乎人人皆大欢喜,快快乐乐地去迎接新春的曙光。 “香街十里一城春,笑语喧声入门。疑是层峦采蜜使,幻成百万赏花人。”广州的花街,不是一般的人造景观,不是人为的“城市名片”,更不是的形象工程。广州花街是一个巨大无比的鲜花买卖市场,它是广州人过新年必不可少的一项重要节目,它更是广州人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可以说,过新年逛花街跟饮早茶这几个习惯一样,是广州人独一无二的文化现象,是让广州人有别于其他中国人的重要特征。 广州人过新年务必要买一盆金桔,一盆水仙,或者一棵桃花。为啥桃花是一棵,而不是一支?是的,广州人是把整棵砍下的桃花树买回家的。桃花之于广州人,犹如圣诞树之于西方人。广州人对花情有独钟,不管是高雅之士还是庸俗市井,过新年都要买桃花等老几样,再配搭样式不一的鲜花。 “羊城世界本花花,更买鲜花度年华。除夕案头齐供奉,香风吹暖到人家。”据说,广州的花市萌芽于唐朝,成形于明清,历久不衰。为啥呢广州人对花情有独钟?不是由于广州人都是明 白赏花的雅士,而是由于花能代表无数的好意头,这个地球上没有任何东西能比鲜花更加能表达世上最美满的祝愿。中国人在过新年的时刻是需要表达愿望的,是需要去旧迎新,希望一年比一年好。而广东人尤其,所以过新年务必要把“意头”这东西搞得淋漓尽致。鲜花意味着富贵双全、吉祥如意,完美地配合了广州人们的这种心态和需要。行花街除了可以买花以外,更已经成为广州人过新年希望“行运”的标志。行一下花街,能够给你带来吉祥好运气。不好的变好,好的更佳,所以花街适合每个人士去一趟,可以是一家大小,可以是一对伴侣,也可以是一群希望来年可以找到情侣的光棍。花街是一个充满欢乐喜庆的大海洋,一年之中,逛花街就是广州人走在街上觉得最放松的时候。 最守旧的应节食品象征了广州人对过新年的期盼: 民以食为天,特别是最会吃也最能吃的广州人,过新年的食品是最要紧的,而且品种非常丰富。爆谷、煎堆、油角、蛋散、芋虾、年糕这几个都是广州的最传统春节食品。 俗谚云:“年晚煎堆,人有我有”。煎堆是家家必须准备的。煎堆馅为爆谷拌糖胶所制,爆谷是把糯谷炒至爆开,去掉谷壳便成。煎堆皮是用糯米粉制成,很薄,外面粘着芝麻。整个煎堆放在沸油中炸至金黄色即可。此刻也没有那么讲究,有的人家做煎堆,里面不会放馅的亦有。另外,还有油角,其中又有软角、脆角、酥角之分。幼年时期,每一年快过新年的时刻,奶奶,母亲带着我一起做“油角”,固然我不是很爱吃,也做得不好,不过和家人一起做“油角”的快乐,也是过新年的一种乐趣。再有“糖环”、“冬果”、“蛋散”、“芋虾”等油炸食物。“糖环”用糯米粉搓成团,压进木模中,逐个“批”出,炸成金黄色,酥脆可口,通常是甜的,亦有咸的。“冬果”用糯米粉做成小条状或片状炸熟。“芋虾”是用槟榔芋刨成丝后和合米粉浆落油锅,吃起来酥化可口。“蛋散”用面粉加猪油、蛋拌好而炸成。甜的加糖拌粉,炸后粘上糖胶;咸的加南乳、盐拌粉,吃起来酥化可口。 春节还必备瓜子,有红瓜子、黑瓜子“摩登”瓜子(葵瓜子)之分。中式糖果有糖莲藕、糖莲子、糖马蹄(荸荠)、糖冬瓜、糖桔饼、糖椰角、糖椰片等。 糕类则有年糕、萝卜糕、芋头糕、马蹄糕、九层糕、松糕等,寓意新春步步高。年糕亦称“大笼糕”,因盛糕的器皿可以 使用很大的开口的竹笼而得名,富豪人家用数十斤的米做成一个年糕,金黄色的糕面插上红枣、柏枝,有吉祥寓意如意、鸿运长驻。萝卜广州方言称“菜头”,取“菜”与“财”的谐音,过新年食萝卜糕,是寓意进宝招财。马蹄糕用荸荠作原料,粤方言称“荸荠作“马蹄”,过新年食马蹄糕,可以清热、消滞,其调节胃口的效果已为实践所证明,而且还有“马不停蹄”、自强不息之含义。 不得不提的是广州人的饭桌的菜式。广东地区新春美食品种繁多,有吉祥寓意,一般的菜式亦付与美满的名称,让人乐意享用。如发菜炆猪手称“发财就手”,发菜炆蚝豉即“好事发财”,咸酸菜炒猪舌(广州人称猪利)叫“事半功倍”,炒鲜百合叫“百年好合”,菜胆扒冬菇叫“满地金钱”,鱼滑豆腐煲叫“老少平安”。还有各式鸡类制品,美其名曰“丹凤朝阳”、“百鸟朝凤”、“龙凤呈祥”等等,不一而足。鸡是新春菜肴中必不可少的,所谓“无鸡不成宴” 嘛,还有烧猪肉,除婚嫁中象征贞洁外,新春则寓意壮旺。年初一午饭时,还必备一味素菜,俗称“罗汉斋”,用绍菜、木耳、粉丝、虾米配制,也有些人家蒸腊味的,但起筷时要先吃“斋”。 最后要说的是一些迎春活动,如舞狮、舞龙、踢踺子、放烟花等。 广东的狮子与外省不同,称为“醒狮”。在制作上和舞法上都具有广东的特色。广东醒狮舞起源佛山,相传在明朝初年,佛山地方出现过一头独角怪兽,眼大口阔,不时发出“年、年”的响声。只要怪兽出现,老面姓便大受遭殃,不是牲畜受害,便是庄稼被糟塌。之后的日子,大家想了一个办法,用竹篾织成若干个狮头模型,涂上斑驳颜色,埋伏于郊野村落,一旦怪兽出现,便金鼓齐鸣,舞将起来,惊走怪兽。于是人们认为狮子有镇妖、吉祥如意的兆头,以后,便于春节期间,各乡各村均以舞狮子来消灾除害,预报吉祥,这就是关于舞狮子起源的讲法。春节期间的舞狮活动,除在广场表演之外,还沿街起舞,逐家逐户去拜贺,以示醒狮临门,安好吉祥,主人家则悬赏于门,包红挂青,让瑞狮去摘取,名曰“采青”。借此活动希望狮子能把好运带到家中。其次是舞龙,广东的龙舞,名目繁多,千姿百态,不同的龙舞,寄托着人们不同的理想和愿望。春节是喜庆之日,耍舞的多是热烈奔放的龙、金龙和纱龙之类,白天舞布龙,晚上耍龙灯。至于踢踺子,是很久以前的传统文化,此刻似乎没有太多人会做了。广州每一年的大年初一就会在珠江边放大型的烟花。那一天夜里沿江路等地都是人山人海,水泄不通,热闹非凡。 广州过新年,热闹丰富,使人感受深切,广州的本土传统文化是多么的浓烈。 不过,历史长河的流逝是很快的,人们的观念容易被新的东西游移,特别广州市又是外来人口最多的城市之一,世风嬗变也是不争的现实。如这一生活好了,大家的观念也变了,春节的活动各有各精。不过,城市的历史文化形态以及传统风俗,是人类文化的重要财富。 大到一个民族的文化形态,小到一个城市的过新年风俗,这。所有的都需要靠民众的力量建构,维护。广州过新年的风俗作为民间风俗文化的识标之一,代表着一个城市历史文化资源的深邃。文化的强大,要得到人们的认同,认同后,我们便要自觉地维护它,巩固它。
广州春节有啥风俗
广州春节风俗:逛花市 围绕着春节,几千年来形成了很多习俗习惯。有些风俗,如接神、敬天等,带有色。随着人们科学文化水平的提高已逐渐被淘汰了,有的风俗,付与了新的内容,如燃放鞭炮、张贴春联和年画、耍龙灯、舞狮等等,迄今仍广为盛行。 逛花市 四季如春的广州,每当春节到来之际,按历代风俗,都要举行一年一度的年宵花市。 年宵花市,旧时称为除夕花市,大概始于明代。屈大均的《广东新语》中就提到明代广州已出现花市。那个时候广州河南三十三乡的百姓,多数 是以种花为生的花农,他们从河南到河北来卖花,就从五仙门附近的码头过渡登岸,后人称这地方为“花陟头”,这便是广州最早的花市。今天的年宵花市就是昔日花市演变而来的。 为了迎接年宵花市的到来,人们早在春节到来之前一个月就着手准备了,郊外到处可看见树上挂着的串串鲜花。年宵花市到来前些天,广州花市已陆续搭架,很多人陆陆续续前往,买回一把鲜艳夺目的花插在瓶内,把家中点缀得生机勃勃,春意盎然。 到了花市那天,人山人海,汇合成一股巨大、温馨的热流。除夕之夜,花市进入了高潮。花市上有“竞夸天下无,独占人间第1春”的牡丹,有“宁可抱香枝头老,不随黄叶舞秋风”的各色名菊,还有誉满南国的大丽、玫瑰、芍药、米兰……淡妆素裹的“沙漠美人”——肉质植物仙人掌、仙人球,落户在广州的“凌波仙子”水仙也在花市上笑脸迎人。“花坛盟主”的山区贵客“吊钟花”,一枝就有百个,甚至几百个花蕾,只要调节适当,到了初一,一个个、一双双地吊在枝头,给节日的家庭环境添上了热烈、蓬勃的生机。花市里还有桔果流金的各式果实,一盘盘、一层层,枝头上挂满的柑、橙、桔……更有那“水中鲜花”的各式各样金鱼,随风摇曳的各色灯,都招引着成千上万的观众。当你望着那一片花海,端详着那香气袭人,微微颤动和舒展着叶芽怒生的五缤纷的珍品,你会情不自禁地赞叹,人们选择和布置和布局这样的一个场面来作为迎春的高潮,真是匠心独具!!!那万万千千朵笑脸迎人的鲜花,仿佛在用清脆细碎的声音,在浅笑低语:“春来了!!!”“春来了!!!”广州各地的区别http://www。shineblog。com/user2/slamdunk/archives/2006/二十四1935、shtml 广州人过新年(俺的传统文化文章) slamdunk 发表于 2006-1-2 14:01:00 过新年,是中国人民最盛大的民间风俗活动,5000多年中国人民的生生不息,与这最大的年文化有着密切关系。广州市民过新年,亦有丰富深邃的民间风俗文化相随。然而一代代人过去了,广州人的春节也随着时代的区别而改变,连财神亦有了卡通版。一些代代相传的民间风俗更被年轻人淡忘。下面,俺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说一说广州的传统春节。包括新春喜庆日程、广州春节的最大特色迎春花市和新春食品等。 新春喜庆日程-了广州人过新年忙碌又热闹。 广州自腊月廿三“谢灶”那天开始,便进入了年关,每一天活动皆有严密的安排。即廿三谢灶、廿四开炸、廿五蒸糕、廿六扫尾、廿七洗嘢(嘢,广州方言,即东西),廿八包粽、廿九贴春联、卅团年。这是节前的安排。 谢灶 :腊月二十三晚,送灶君老爷上天,叫“谢灶”、“送灶”或“祭灶”。祭灶的贡品有:一碗米,两砖片糖,一封利是,一碗清水,一礼烧猪肉,一些蔗、桔,冥币等。(说到贡品,想起幼年时期奶奶说过的一句话:“冬柑,年橙,谢灶桔”。意思大约是冬至拜神的时刻要用柑桔,过新年用橙,而谢灶就要桔)。并写好一张“灶君疏”,大意是向灶君请罪,请他上天言好事,下界保平安。 从谢灶那天起,就会开始进入年关了,人们忙碌起来。廿四开炸,我想此刻许多人都不晓得如此的风俗了。《粤东笔记》所云:“广州之俗,岁终以烈火爆糯谷,名曰炮谷,以为煎堆心馅;煎堆者,以糯粉为大小圆入油效之,以祀先及馈亲朋友好友,又以糯饭盘结诸花入油煎之,名曰十花;以粉杂白糖沙入猪油煎之,名沙壅。”开炸的东西大约会有炮谷、煎堆等。 廿五蒸糕:广州市除蒸年糕外,还喜欢做萝卜糕、伦敦糕、马蹄糕、九层糕等,寓意“新春步步高”。廿六扫屋,以便干干净净迎新春。还有“迎春扫尘歌”:腊年二十三,晒被洗衣衫;腊月24,清洁房边地;腊月二十五,扫房掸尘土;腊月二十六,洗净禽畜屋;腊月二十七,里外洗归一;腊月二十八,家什擦一擦;腊月二十九,脏物都搬走。 至于廿八包粽,我从来没有听过,问了家中的老人,他们都说广州此刻没有如此的风俗,以前就不得而知了,后来看了一些资料,如此的风俗在粤西地区还有保留。我们家廿八会去买鱿鱼、发菜、冬菇、虾米、粉丝等年货。廿九贴春联包括贴门对、横额、单语等。单语多写着:“天官赐福”,“新春大吉”,“万事如意”“出入平安”,“恭喜发财”。这几个单语都是要依照神位来张贴的。三十团年,劏鸡杀鸭,拜祭天地、祖宗、接财神等,这一天,家庭主妇们都会很忙。晚上整个家吃团年饭,紧接着就正式进入新的一年。 这里要另外说一个守旧的风俗,广州人叫“开门炮”。年三十晚守夜至深夜,迎侯良辰吉时,到了交子之际,便打开大门说“开门大吉”,或者贴上红底烫金的“开门大吉”单语,烧开门炮。此时各家各户,点燃鞭炮。有一部分人为了“抢炮头”,提起几分钟把炮烧响。外人闻声接引,一时鞭炮齐鸣,,震耳欲聋,持续几个时辰。两三点后才逐渐安静下来。四点多钟,鞭炮又一次响起来,到天亮方止。开门出去,家家门口,大街小巷,都铺满了一层星碎的炮竹红纸,增加了不少节日气氛。不过如今的广州,因为禁止了鞭炮的燃放,除夕夜已经没有如此的新年习惯了。固然还是会有些“不怕死”的人会“开门炮”不过热闹的程度真是不及过去。少了这一活动,总是觉得,如今的过新年与幼年时期相比,气氛没有这么的浓厚。 不但是“开门炮”,如今的广州人保留这几个节前习俗的也不多了,拿我家举例,我自己觉得,对比其他家庭,我们家算是春节的风俗还是保留得比较完整的。廿三谢灶、、廿七洗嘢、廿九贴春联、卅团年,这几个活动还是有进行的,妈妈在年关有空的时刻还是会蒸一些糕品。不过此刻绝大都广州家庭都嫌麻烦,或者是没有时间,糕品都是用买的,三十的团年饭不再在家中面吃,多数都是到一些酒家团年。 正月初刚开始过新年;每一天也有固定的礼俗:“初一人拜神,初二人拜人,初三穷鬼日,初四人乞米,初五初六正所谓年,初七寻春去,初八八不归,初九九头空,初十打春去,十一打仔回,十二搭灯棚,十三人开灯,十四灯火明,十五祈完灯,采青走百病。”春节的活动,一直闹到元宵,方才告一段落。 走大运” 大年初一。听闻是以前的广东人,初一早上就会到野外去郊游。有的绕着村边,有的围着田园,有的循着屋宅走圈圈,叫做“出行”,俗称“走大运”,希望在新的一年中好事常来,万事胜意。正月初二谓之“开年”,这一天开始,人们带着三牲、糍粑煎堆等礼品,携儿带女去串亲访友。继续拿我家的情形举例子,早上母亲会杀鸡拜祖宗,拜完之后就会开始做开年饭(正月初二是一年当中的“头牙”,吃“开年饭”)。吃完开年饭,就带齐东西回到外婆家,开始拜年。走的时刻,外婆或者外公就会把用红纸捆扎的生菜,芹菜,葱给母亲,当回礼。预示:整个家生机勃勃,大人辛辛苦苦,小孩机敏聪慧。人日游花地——正月初七为人日,广州人日游花地的习俗。 新春期间,广州人有许多忌讳与禁忌和习惯:依照“老广们”的旧风俗,阴历大年初一不能洗头,怕洗走财气;年初二是开年,自除夕年夜饭后,到今天才能动荤;年初三是赤口,不要拜年,容易招到惹是非;跟着车公诞、人日等等有说不完的讲究。还有,过新年时不能买鞋,因粤语发音“鞋”同“唉”;买书更不行了,书发音同“输”,怕此一年都“输、输”声,更是大忌。在大时大节,喜筵寿宴上,习惯于谈吉利语,不说丧气话。若有人不小心摔破了碗碟,即念一声“岁岁(谐碎)平安”,或“落地开花,富贵荣华”。 在春节期间,亲故见面,总是说些甘露醇语,互相祝福。如恭喜发财、龙马精神、万事胜意等。过新年期间,长辈会给小孩一些钱,称为“利是”,寓吉祥之意。过新年的菜肴除鸡外,商店还必备烧肉(取红烧赤壮之意)、鱼(年年有余)、发菜蚝豉(发财好市)、粉丝(联绵不断)腐竹、甜竹(富足、甜足)。甚至旧时女人洗头也要挑个吉日,初1。十五不能洗头,据说会亵渎神明。但是随着科学普及、时代进步,一些的习俗也逐渐消失,为新的社会风尚所取代。 行过花街才过新年是萦绕在广州人心间千年难易的情结: “广州人不喜爱断枝摘下的花,习惯于连根盆栽,一盆盆地运。很多花枝高大而茂密,把卡车驾驶室的顶都遮盖了,远远看去,只见一群群繁花费在天际飞奔,神奇极了。这几个繁花将奔入各家各户,人们在花丛中斟酒祝福。我认为,比之于全国其他地方,广州人更有权利说一句:春节来了!!!” “我想,内地的人们过春节,大多用红纸与鞭炮来装点,那里的春意和吉祥气,是人工铺设起来的。唯有广州,硬是让运花车运来一个季节,把实实在在的春天生命引进家门,因此庆祝得最为诚实、最为透彻。” 上边两段话是余秋雨先生在《文化苦旅》中《五城记》里面的话。的确,广州的春节是用花砌成的。广州人过新年不吃饺子,广州人过新年要逛花街。 广州传统迎春花市从阴历十二月二十八日(月小则在二十七日)开始,历时三天,第3天延至新年初一凌晨才结束。一般在除夕前一个星期,这几个花街就已禁止车马通行,有关部门开始为花农搭售花的棚架和摊档。花街伸展,摆成几条长廊。一些大枝的花木早几天就会开始运来,阴历十二月二十八日正式开市,那时十里花街上张灯结,喇叭里播放着轻快的广东音乐,人们看花、买花、“卖懒”,人流川流不息,日夜不分,花农住吃皆在花市。除夕之夜。花市进人高潮。那真是人山人海,水泄不通。中心花市往往还有著名书法家应众挥毫,更加热闹。直到午夜两点钟,人们才慢慢散去,花农们也把卖剩的鲜花,降价拍卖,不留一点剩余。游花街的人们,常常就在这一时刻,拣到了非常好的便宜货。于是乎人人皆大欢喜,快快乐乐地去迎接新春的曙光。 “香街十里一城春,笑语喧声入门。疑是层峦采蜜使,幻成百万赏花人。”广州的花街,不是一般的人造景观,不是人为的“城市名片”,更不是的形象工程。广州花街是一个巨大无比的鲜花买卖市场,它是广州人过新年必不可少的一项重要节目,它更是广州人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可以说,过新年逛花街跟饮早茶这几个习惯一样,是广州人独一无二的文化现象,是让广州人有别于其他中国人的重要特征。 广州人过新年务必要买一盆金桔,一盆水仙,或者一棵桃花。为啥桃花是一棵,而不是一支?是的,广州人是把整棵砍下的桃花树买回家的。桃花之于广州人,犹如圣诞树之于西方人。广州人对花情有独钟,不管是高雅之士还是庸俗市井,过新年都要买桃花等老几样,再配搭样式不一的鲜花。 “羊城世界本花花,更买鲜花度年华。除夕案头齐供奉,香风吹暖到人家。”据说,广州的花市萌芽于唐朝,成形于明清,历久不衰。为啥呢广州人对花情有独钟?不是由于广州人都是明 白赏花的雅士,而是由于花能代表无数的好意头,这个地球上没有任何东西能比鲜花更加能表达世上最美满的祝愿。中国人在过新年的时刻是需要表达愿望的,是需要去旧迎新,希望一年比一年好。而广东人尤其,所以过新年务必要把“意头”这东西搞得淋漓尽致。鲜花意味着富贵双全、吉祥如意,完美地配合了广州人们的这种心态和需要。行花街除了可以买花以外,更已经成为广州人过新年希望“行运”的标志。行一下花街,能够给你带来吉祥好运气。不好的变好,好的更佳,所以花街适合每个人士去一趟,可以是一家大小,可以是一对伴侣,也可以是一群希望来年可以找到情侣的光棍。花街是一个充满欢乐喜庆的大海洋,一年之中,逛花街就是广州人走在街上觉得最放松的时候。 最守旧的应节食品象征了广州人对过新年的期盼: 民以食为天,特别是最会吃也最能吃的广州人,过新年的食品是最要紧的,而且品种非常丰富。爆谷、煎堆、油角、蛋散、芋虾、年糕这几个都是广州的最传统春节食品。 俗谚云:“年晚煎堆,人有我有”。煎堆是家家必须准备的。煎堆馅为爆谷拌糖胶所制,爆谷是把糯谷炒至爆开,去掉谷壳便成。煎堆皮是用糯米粉制成,很薄,外面粘着芝麻。整个煎堆放在沸油中炸至金黄色即可。此刻也没有那么讲究,有的人家做煎堆,里面不会放馅的亦有。另外,还有油角,其中又有软角、脆角、酥角之分。幼年时期,每一年快过新年的时刻,奶奶,母亲带着我一起做“油角”,固然我不是很爱吃,也做得不好,不过和家人一起做“油角”的快乐,也是过新年的一种乐趣。再有“糖环”、“冬果”、“蛋散”、“芋虾”等油炸食物。“糖环”用糯米粉搓成团,压进木模中,逐个“批”出,炸成金黄色,酥脆可口,通常是甜的,亦有咸的。“冬果”用糯米粉做成小条状或片状炸熟。“芋虾”是用槟榔芋刨成丝后和合米粉浆落油锅,吃起来酥化可口。“蛋散”用面粉加猪油、蛋拌好而炸成。甜的加糖拌粉,炸后粘上糖胶;咸的加南乳、盐拌粉,吃起来酥化可口。 春节还必备瓜子,有红瓜子、黑瓜子“摩登”瓜子(葵瓜子)之分。中式糖果有糖莲藕、糖莲子、糖马蹄(荸荠)、糖冬瓜、糖桔饼、糖椰角、糖椰片等。 糕类则有年糕、萝卜糕、芋头糕、马蹄糕、九层糕、松糕等,寓意新春步步高。年糕亦称“大笼糕”,因盛糕的器皿可以 使用很大的开口的竹笼而得名,富豪人家用数十斤的米做成一个年糕,金黄色的糕面插上红枣、柏枝,有吉祥寓意如意、鸿运长驻。萝卜广州方言称“菜头”,取“菜”与“财”的谐音,过新年食萝卜糕,是寓意进宝招财。马蹄糕用荸荠作原料,粤方言称“荸荠作“马蹄”,过新年食马蹄糕,可以清热、消滞,其调节胃口的效果已为实践所证明,而且还有“马不停蹄”、自强不息之含义。 不得不提的是广州人的饭桌的菜式。广东地区新春美食品种繁多,有吉祥寓意,一般的菜式亦付与美满的名称,让人乐意享用。如发菜炆猪手称“发财就手”,发菜炆蚝豉即“好事发财”,咸酸菜炒猪舌(广州人称猪利)叫“事半功倍”,炒鲜百合叫“百年好合”,菜胆扒冬菇叫“满地金钱”,鱼滑豆腐煲叫“老少平安”。还有各式鸡类制品,美其名曰“丹凤朝阳”、“百鸟朝凤”、“龙凤呈祥”等等,不一而足。鸡是新春菜肴中必不可少的,所谓“无鸡不成宴” 嘛,还有烧猪肉,除婚嫁中象征贞洁外,新春则寓意壮旺。年初一午饭时,还必备一味素菜,俗称“罗汉斋”,用绍菜、木耳、粉丝、虾米配制,也有些人家蒸腊味的,但起筷时要先吃“斋”。 最后要说的是一些迎春活动,如舞狮、舞龙、踢踺子、放烟花等。 广东的狮子与外省不同,称为“醒狮”。在制作上和舞法上都具有广东的特色。广东醒狮舞起源佛山,相传在明朝初年,佛山地方出现过一头独角怪兽,眼大口阔,不时发出“年、年”的响声。只要怪兽出现,老面姓便大受遭殃,不是牲畜受害,便是庄稼被糟塌。之后的日子,大家想了一个办法,用竹篾织成若干个狮头模型,涂上斑驳颜色,埋伏于郊野村落,一旦怪兽出现,便金鼓齐鸣,舞将起来,惊走怪兽。于是人们认为狮子有镇妖、吉祥如意的兆头,以后,便于春节期间,各乡各村均以舞狮子来消灾除害,预报吉祥,这就是关于舞狮子起源的讲法。春节期间的舞狮活动,除在广场表演之外,还沿街起舞,逐家逐户去拜贺,以示醒狮临门,安好吉祥,主人家则悬赏于门,包红挂青,让瑞狮去摘取,名曰“采青”。借此活动希望狮子能把好运带到家中。其次是舞龙,广东的龙舞,名目繁多,千姿百态,不同的龙舞,寄托着人们不同的理想和愿望。春节是喜庆之日,耍舞的多是热烈奔放的龙、金龙和纱龙之类,白天舞布龙,晚上耍龙灯。至于踢踺子,是很久以前的传统文化,此刻似乎没有太多人会做了。广州每一年的大年初一就会在珠江边放大型的烟花。那一天夜里沿江路等地都是人山人海,水泄不通,热闹非凡。 广州过新年,热闹丰富,使人感受深切,广州的本土传统文化是多么的浓烈。 不过,历史长河的流逝是很快的,人们的观念容易被新的东西游移,特别广州市又是外来人口最多的城市之一,世风嬗变也是不争的现实。如这一生活好了,大家的观念也变了,春节的活动各有各精。不过,城市的历史文化形态以及传统风俗,是人类文化的重要财富。 大到一个民族的文化形态,小到一个城市的过新年风俗,这。所有的都需要靠民众的力量建构,维护。广州过新年的风俗作为民间风俗文化的识标之一,代表着一个城市历史文化资源的深邃。文化的强大,要得到人们的认同,认同后,我们便要自觉地维护它,巩固它。要祭祖仙
走大运的介绍
走大运又称“出行”。汉族民间岁时习俗。流行于广东阳江地区。人们于正月初一清早,择定时辰,选好方向,到郊外去一遭,或沿着村边,或绕着田园巡行,据说这样在新的一年中就可万事如意。
转大运之前为啥非常倒霉
转大运之前必须先接受老天的考验,所以非常倒霉。 由于每一个人在人生之中最要紧的转折点,都会遭遇着一些生活方面的变化,所以人们经常会讲,在最要紧的好运到来的时刻,必定 会有着重要的事情发生。不过依据每一种情况的区别,还是不是要在其中获悉到一定的差别,从而满足自己对于好运到来的期许, 对于任何人而言,转大运的过程同样也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许多事皆在无形之中提醒着人们。有一部分人在转运前会非常倒霉,做什么事都不顺,夜里做梦也是些高楼跌落等事。
大年初一走大运之义
"走大运"是指在春节期间进行的一种传统活动,它通常来讲在除夕或大年初一进行。在这个活动中,大家会穿着传统服装,戴上纸绸带和鲜花,走到镇上的庙宇或家里的神桌前祈求和平幸福。在走大运的途中,人们还会唱着守旧的阳春歌谣,并在行进途中撒红糖,希望可以招引好运。
"走大运"活动是一个特别重要
的民间传统活动,它在保持传统文化的并 且,也向世人展示了广东人民的热情和欢乐。在这个活动中,人们可以与家人与朋友团聚,共同庆祝新年的到来。此外,"走大运"也是一个非常好的机会,使人们能够与当地社区的老年人和儿童互动,传承传统文化。
除了"走大运"之外,广东地区还有很多其他别的传统风俗。例如,在除夕夜,大家会在家中点燃红烛,以祈求和平幸福。并 且,在春节期间,人们还会做一些特别的粮食,例如年糕和汤圆,来祝福家人与朋友。另外,在春节期间,人们还会进行一些特殊的活动来庆祝新年,例如舞龙舞狮、灯会、烟火等。这几个活动不但展示了广东人民的传统文化,也招引了很多游客前来观看。综上所述,广东地区的传统春节风俗是特别丰富多的。这几个风俗不但表达了广东人民对传统文化的热爱,而且也展示了他们对家人与朋友的关心和祝福。这几个风俗在保持传统文化的并 且,也使人们能够与家人与朋友共度美满时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