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经的坤卦与阴气周易卜卦文言(坤卦六爻爻辞)
本文目录列表
1。坤卦之含义是什么2。周易卦解第1卦坤卦的解释和第八卦比卦的解释???3。《易经》中关於“阴”“阳”的解释4。近来看《易经》,看见坤卦,为啥孔子他老人家,会联想到地势厚君子以厚德。。。5。周易的乾坤两卦的卦词6。易经卜卦断爻的方式方法,卦辞爻解
坤卦之含义是什么
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乾为天,坤为地这是传统易学的共识,很少有人怀疑它,不过人们其实没有找到充分的证据来证明它。我们在前边的文章中已经说过乾并不是天,乾卦的意义是行健。我们此刻就来剖析一下坤卦的意义。三爻坤卦是由三个阴爻构成的,三个阴爻而没有阳爻,就代表阴而无阳,只见阴不见阳。没有阳气不就是死吗,人没气了就是死亡,但坤卦并不代表死亡而是代表阳气藏于居处之里,坤的意义是藏这个概念。打比方说,人们白天都外出工作,参与劳动,其活动场所多在居处之外,这便是阳而行健。但到了晚上,人们就都返回家里,处于居处之里,等夜深了还要躺到床上睡觉,此时天是黑,居处内外都是静的,人睡着也不思想不劳动,这便是只有阴而没有阳。阳哪儿去了呢?藏到了居处之里,藏到了身体里。再打比方说,到了冬季,草木枯萎,种实入里,树木叶落枝枯,动物藏入穴不再出来,农人这都安居宅舍不再外出劳作或远行,外无阳气,此亦为藏。再打比方说,天下一统,清明,百姓安居乐业,天下太平清静,兵戈不起,战乱不兴,此亦为藏。这几个状态皆可以使用坤卦来代表。从结构上讲,三爻坤卦是由二爻太阴卦演变而来,太阴卦的意义就是藏,三爻坤卦与二爻太阴卦代表的意义是一样的。接下来由我们具体剖析一下藏的概念。藏的完整定义应当是阳气藏于居处之里。对于生活的个体来讲,外出工作,参与劳动就是阳,返还家里休息饮食就是阴就是藏。对于于生命有机体来讲,白天眼晴开张,能思想能劳动就是阳,夜晚睡到床上不思想不劳动就是阴就是藏。对于社会来讲,天下纷争不息,百姓流离失所,不能安居就是阳,天下太平清静,百姓安居乐业,这便是阴就是藏。
周易卦解第1卦坤卦的解释和第八卦比卦的解释???
坤卦,是两个三画坤卦的磨荡,至阴之卦也。盖,周易六十四卦皆出自乾坤两卦,每卦六爻,万物生有。
《易经》中关於“阴”“阳”的解释
《周易》认为自然与社会是统一的。《周易》每一卦都揭示了天地自然之道,及该卦在自然之道中所处的时势,紧接着把这个道与时势,作为对人类社会的整体制约,从而决定人们应当如何去行动。古代人们把这种自然规律与社会规律的统一性,称作是天人感应,要人们去究天人之际。 易经倡导天道循环是自然常理,君子效法天道,就应当崇拜此理,不能违天逆常,要顺时适变。在阳刚生息之时要顺应,在阴柔生息之时也要顺应。这是为啥要顺的道理。但阴柔的生息确实又有害于君子,因此又不能消极顺应,还要加以制止。不过呢制止的方式不是对抗性的,而是因势利导。 时与中是《周易》里十分重要的两个概念。《周易》要求人们在道德修养上要符合时、中。中即孔子讲的中庸之道。所谓中庸,事实上指的是在天地自然之道的正中运行。所谓时是指与时势一致。天地自然的运动有它的时序,时序的区别阶段所形成的时势就不同,时势是随时序而变化的。人要顺应天道,就必须依照时势经常调整本人的行为,让自己的言行与时势保持协调一致,简言之就是要顺时应变。能时能中,人的行为才符合天地自然之道,保持正确,从而趋吉避凶。 现代很多人对《周易》中的命有误解。《周易》里不时提到命,对命的认识与今天的讲法不完全一样。《周易》讲的命是与时位有关的一个领域,即在天地造成的时势中所处的特定位置,这是一种客观条件的拘限,谁也不能超越。在客观条件允许的情形下去行动,就是顺应天命,即可获吉,绝不是使人们坐等好运的到来。不客户观条件盲目行动,那是逆天命,逆天命就会遭凶。《周易》既反对盲动,又鼓励人们顺应规律去活动。知道自己所处的时势地位和应当活动的规律,这便是知天命。事实上,命是客观条件对人的限定,是自然与社会金科玉律对人的制约。 气是《周易》讲的阴阳二气。阴阳二气之中,阳气是创生的、主导的,阴气那么是顺动的,终成的。阳气是活性的,具有生命力;阴气那么是收敛、闭藏的。两者虽是构成宇宙不可或缺的对等因素,但作用并不相同。因此往往褒阳而贬阴,重阳而轻阴。二者不是平行关系,而是有轻重轩轾之别。吉凶祸福是由事物运动发展的阴阳轩轾规律决定的,这个道理就是事物都是在矛盾对立中不断发生变化,否极泰来、盛极而衰,万事万物各有自己得令用事的时势,时势一过,必然会走向本人的反面。 卦的消息变化是《周易》的内部组织规律。阴阳的消长皆不是骤变,而是渐变。卦变时刚柔爻的推移极好地揭示了事物的统一对立。十二消息卦刚柔爻的推移极其直观地把阴阳的消长展现出来,把事物的统一对立运动作了形象化的图示,批露出宇宙运动回环无原由、往来不绝、永动不息的客观规律,提示人们在实践中要遵循宇宙运动的规律,永无止境地前进,并指点人们把握物极必反的规律。不为已盛,盛极知退;不欺弱小,新生可畏,始终把自己放在客观的具体位置上。 合二而一是《周易》的基本规律之一。以损卦六三三人行则损一人,一人行则得其友为例,象辞说一人行,三则疑也。意思是一人行走会获得友人,三人同行会产生猜疑。《系辞·下》解释这一句说:天地因蕴,万物化醇。男女构精,万物化生。《易》曰三人行则损一人,一人行则得其友。言致一也。意为天地阴阳二气的亲密交合,万物得以浓醇化育;男女精血交构,万物得以化生,此句正说的是阴阳之间的致一,亦即达到一致。对立双方有同一性,不能加入第3者,加入第3者就破坏了同一性。象辞说三则疑也,指的就是加入第3者同一性就要破坏,互相猜忌。在《周易》中,合二而一是存在的,天地要合二而一,男女要合二而一,万事万物对立双方无不合二而一。 六十四卦向人们描述了一个大的运动周期,以后的运动还会按这种周期的方式出现,如此便概括了无穷永恒的哲理。它向人们揭示了宇宙运动的周期性特征。宇宙的发展运动是无穷的,而运动方式却是周期性的。
近来看《易经》,看见坤卦,为啥孔子他老人家,会联想到地势厚君子以厚德。。。
非常深奥,玄妙无穷,真的是特别无比的不可思议,真是脑子太了不起啦。
周易的乾坤两卦的卦词
乾:元、亨、利、贞。〔卦辞〕初九,潜龙勿用。九二,见龙在田,利见大人。九三,君子终日乾乾,夕惕若,厉无咎。九四,或跃在渊,无咎。九五,飞龙在天,利见大人。上九,亢龙有悔。用九,见群龙无首,吉。〔爻辞〕《彖》曰:大哉乾元!!!万物资始,乃统天。云行雨施,品物流形。大明终始,六位时成,时乘六龙以御天。乾道变化,各正性命,保合大和,乃利贞。首出庶物,万国咸宁。〔乾·彖传〕《象》曰: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大象〕潜龙勿用,阳在下也。见龙在田,德施普也。终日乾乾,反复道也。或跃在渊,进无咎也。飞龙在天,大人造也。亢龙有悔,盈不可久也。用九,天德不可为首也。〔乾·象传〕《文言》曰:元者,善之长也;亨者,嘉之会也;利者,义之和也;贞者,事之干也。君子体仁足以长人,嘉会足以合礼,利物足以和义,贞固足以干事。君子行此四德者,故曰:「乾,元、亨、利、贞。」〔乾·文言〕初九曰「潜龙勿用」什么是也?子曰:「龙德而隐者也。不易乎世,不成乎名,遁世无闷,不见是而无闷。乐则行之,忧则违之,确乎其不可拔,潜龙也。」〔乾·文言〕九二曰「见龙在田,利见大人」什么是也?子曰:「龙德而正中者也。庸言之信,庸行之谨,闲邪存其诚,善世而不伐,德博而化。《易》曰:『见龙在田,利见大人。』君德也。」〔乾·文言〕九三曰「君子终日乾乾,夕惕若,厉无咎」什么是也?子曰:「君子进德修业。忠信,所以进德也;修辞立其诚,所以居业也。知至至之,可与几也。知终终之,可与存义也。是故居上位而不骄,在下位而不忧。故乾乾因其时而惕,虽危无咎矣。」〔乾·文言〕九四曰「或跃在渊,无咎。」什么是也?子曰:「上下无常,非为邪也;进退无恒,非离群也。君子进德修业,欲及时也,故无咎。」〔乾·文言〕九五曰「飞龙在天,利见大人」什么是也?子曰:「同声相应,同气相求;水流湿,火就燥,云从龙,风从虎。圣人作而万物睹。本乎天者亲上,本乎地者亲下,则各从其类也。」〔乾·文言〕上九曰「亢龙有悔」什么是也?子曰:「贵而无位,高而无民,贤人在下位而无辅,是以动而有悔也。」〔乾·文言〕潜龙勿用,下也。「见龙在田」,时舍也。终日乾乾,行事也。或跃在渊,自试也。飞龙在天,上治也。亢龙有悔,穷之灾也。乾元用九,天下治也。〔乾·文言〕潜龙勿用,阳气潜藏。见龙在田,天下文明。终日乾乾,与时偕行。或跃在渊,乾道乃革。飞龙在天,乃位乎天德。亢龙有悔,与时偕极。乾元用九,乃见天则。〔乾·文言〕乾元者,始而亨者也。利贞者,性情也。乾始能以美利利天下,不言所利,大矣哉!!!大哉乾乎!!!刚健中正纯粹精也。六爻发挥,旁通情也。时乘六龙,以御天也。云行雨施,天下平也。〔乾卦辞·文言〕君子以成德为行,日可见之行也。潜之为言也,隐而未见,行而未成,是以君子弗用也。〔乾初九·文言〕君子学以聚之,问以辩之,宽以居之,仁以行之。《易》曰:「见龙在田,利见大人。」君德也。〔乾九二·文言〕九三重刚而不中,上不在天,下不在田。故乾乾因其时而惕,虽危无咎矣。〔乾九三·文言〕九四重刚而不中,上不在天,下不在田,中不在人,故或之。或之者,疑之也,故无咎。〔乾九四·文言〕夫大人者,与天地合其德,与日月合其明,与四时合其序,与鬼神合其吉凶。先天而天弗违,后天而奉天时。天且弗违,而况於人乎?况於鬼神乎?〔乾九五·文言〕亢之为言也,知进而不知退,知存而不知亡,知得而不知丧。其唯圣人乎?知进退存亡而不失其正者,其唯圣人乎!!!〔乾上九·文言〕周易·坤�坤:元亨,利牝马之贞。君子有攸往,先迷后得主,利。西南得朋,东北丧朋。安贞吉。〔卦辞〕《彖》曰:至哉坤元,万物资生,乃顺承天。坤厚载物,德合无疆。含弘光大,品物咸亨。牝马地类,行地无疆,柔顺利贞。君子攸行,先迷失道,后顺得常。西南得朋,乃与类行;东北丧朋,乃终有庆。安贞之吉,应地无疆。〔坤·彖传〕《象》曰: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大象〕初六,履霜,坚冰至。《象》曰:「履霜坚冰」,阴始凝也。驯致其道,至坚冰也。六二,直方大,不习无不利。《象》曰:六二之动,直以方也。「不习无不利」,地道光也。六三,含章可贞,或从王事,无成有终。《象》曰:「含章可贞」,以时发也。「或从王事」,知光大也。六四,括囊,无咎无誉。《象》曰:「括囊无咎」,慎不害也。六五,黄裳元吉。《象》曰:「黄裳元吉」,文在中也。上六,龙战于野,其血玄黄。《象》曰:「龙战于野」,其道穷也。用六,利永贞。《象》曰:用六「永贞」,以大终也。〔坤·象传〕上经《文言》曰:坤至柔而动也刚,至静而德方,后得主而有常,含万物而化光。坤道其顺乎!!!承天而时行。〔坤卦辞·文言〕积善之家,必定会有余庆;积不善之家,必定会有余殃。臣弑其君,子弑其父,非一朝一夕之故,其所由来者渐矣,由辩之不早辩也。《易》曰:「履霜,坚冰至。」盖言顺也。〔坤初六·文言〕直,其正也;方,其义也。君子敬以直内,义以方外,敬义立而德不孤。「直方大,不习无不利」,则不疑其所行也。〔坤六二·文言〕阴虽有美,含之;以从王事,弗敢成也。地道也,妻道也,臣道也。地道无成,而代有终也。〔坤六三·文言〕天地变化,草木蕃;天地闭,贤人隐。《易》曰:「括囊,无咎无誉」盖言谨也。〔坤六四·文言〕君子黄中通理,正位居体。美在其中,而畅於四支,发於事业--美之至也!!!〔坤六五·文言〕阴疑於阳,必战,为其嫌於无阳也,故称「龙」焉。犹未离其类也,故称「血」焉。夫玄黄者,天地之杂也--天玄而地黄。〔坤上六·文言〕
易经卜卦断爻的方式方法,卦辞爻解
此说法在古籍中有所流传,但个人认为不对,由于这是一种僵化的观点,掩盖了周易卦爻辞用法的本源。采用卦爻辞断卦,固然是上古之法,但仅在那个时代流行,汉代以后,并不流行——这是由于卦爻辞只是文王、周公等人对易理的一种运用而已,而那时的易理学术远没有汉代以后发达。所以那时的易理、卦理的发挥皆有限;那时还是易学的早期、相对比较落后的发展阶段。近现代卦爻辞断法的实践,似乎较为出名、有大量真实断例的,也就只有日本的《高岛易断》了。再说的类型朱熹的断法,为啥是僵化的认知?个人认为,那不符合《周易》卦爻辞的功能。周易的六十四卦,仅仅是64个原始“静卦”,而不是全部“卦”。爻动,指的是在某一个静卦基础上派生出的一个“动卦”,但这个动卦不等于就是变卦的那个静卦——动卦亦即静卦之间的中间形态。打比方说,乾卦初爻动,变卦为天风姤,那么乾卦初爻动=天风姤吗? 绝对不等于,这是不一样的卦。所以朱熹那个说法里面,当变爻超过3个,就看变卦卦爻辞的讲法、以及五爻变以静爻爻辞断的讲法,均属相为狗屁不通。打比方说说,乾卦初、2。五爻动,变卦是火山旅。这是一个“动卦”,既不是乾卦亦不是旅卦,不应该看乾卦和旅卦的卦辞;而应该综合乾卦初、2。五爻的爻辞做出一个综合判断。朱熹不理解这个规律,但发明这套用法的文王、周公人家是清楚明白的,所以乾卦六爻都动的判断,人家给了一个“用九”的断词——“见群龙无首,吉!!!”。何谓“用九”?就是乾卦六爻都动时的综合断词,这个绝对不等于坤卦静卦(乾六爻动的变卦为坤卦),也和坤卦的爻辞不要紧!!!